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建党经验及启示

2013-08-15 00:49曹丰汉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建党时期

曹丰汉

(江苏省高邮市委党校,江苏 高邮 225600)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由成立、发展壮大到成熟的历史阶段,由一个弱小的、理论上还不成熟的革命党发展成为思想上、政治上成熟、阶级基础牢固、全国人民拥护爱戴的强大的执政党。 其间,党走过了十分曲折的道路,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积累了特别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成为党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并上升为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对民主革命时期建党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有利于探索党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党建规律, 对进一步创新党建理论具有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建党经验

民主革命时期, 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繁重任务,自身建设经验十分丰富, 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指导和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建党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列主义建党学说, 主要建党原则与要求完全遵循共产国际与苏联布尔什维克, 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 但中国共产党并不以马列建党学说为教条,而是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建党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党的组织成分的构成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 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1](P282)“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 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 进程和一般结果。”[1](P285)斯大林在谈到党的成分时指出:“党是工人阶级的部队。 党首先应当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党应当把工人阶级的一切优秀分子,把他们的经验、他们的革命性、他们对无产阶级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都吸收起来。”[2]况且,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外国帝国主义、 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剥削和压迫, 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更严重,革命更坚决。 因此,党在发展组织成员时,自然把目光首先投向工人阶级,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工人运动、 发展工人党员、 培养工人干部上。为了维持党的队伍的革命性和纯洁性,党在创立初期,一度出现过党组织的“无产阶级化”、“干部的工人化”的现象,在一些党组织中还出现了只要不是工人出身的干部一定要免职的偏向。 经过党领导的多次工人阶级的残酷斗争,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是敌人的力量异常强大, 单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能取胜的,必须建立同盟军,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对付共同的敌人。 这样,党就要在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前提下, 把大量的农民、商人、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充实党的力量,壮大革命力量。 特别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工农联盟的建立, 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农村, 必须根据农村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把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吸收进党的队伍。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 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 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起党在各方面的工作。”[3]“据1928 年的六大统计,党员成分为农民占党员总人数的76.6%、 士兵占0.8%、知识分子占6.9%、 其他成分占4.8%, 工人只占10.9%。 ”[4]以至于共产国际曾经批评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甚于重视工人, 担心中国共产党会丧失无产阶级先进性,变成农民党。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党的影响的扩大, 大批知识分子及其他进步人士纷纷投身于革命队伍,尤其是抗战时期,在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感召下,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纷纷投奔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 要不要吸收这些知识分子入党? 这个突破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问题又一次摆到党的面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 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干部, 成为经济和科教文卫等各条战线的领导和骨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朽贡献。由此可见, 党在确定其组织成分时, 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当然,党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不是仅仅体现在确定党的组织成分上, 整个建党活动及建党理论都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与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紧密结合

党在矛盾错综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极其艰巨。 这就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首先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团结一致、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成为一个能够凝聚一切革命力量共同对敌的坚固堡垒。 但是党员队伍中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他们思想上的主观性、片面性、绝对民主化以及散漫的作风、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家族意识等都不同程度地带到了党内来,严重影响党的战斗力,迫切需要克服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作风, 代之以无产阶级思想和作风。 毛泽东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 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 ”[5](P7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以思想建设为统领,带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思想是灵魂,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决定行动的方向和成效。党的思想建设就是铸造党的灵魂,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 消除党员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民主革命时期,党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是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斗争的需要,也是党的建设独创性的经验,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思想建设处于核心地位,又同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贯通。 党抓住了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把四者统一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政治建设就是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的行动纲领和准则。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确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的策略和方法。无论是实现阶段性任务还是实现最终任务, 都需要全党具备高度统一的思想、 坚定的意志和步调一致的行动; 需要党把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放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 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是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需要建立一支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不畏艰难、 胸怀宽广、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的党的干部队伍。 此外,从整体上看, 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但具体到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具体革命对象和任务又有所不同,需要全党上下从各个具体历史时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取得统一认识。 这些虽然是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但都需要思想建设加以推进和保证,也是思想建设的具体任务。因此,党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同其他各项建设紧密结合,以思想建设来推进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 成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三)党的建设与军队建设紧密结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政党取得政权的唯一途径就是战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个革命党, 完成其政治任务的前提条件就是获取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这就决定了党必须建立一支自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并把它打造成坚强有力的政治工具。因此,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前的成长经历是始终与军队和战争相伴的, 党的自身建设与军队建设的紧密结合就成为必然, 这也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另一条重要经验。

民主革命时期, 党的自身建设与军队建设结合的主要方式有:

1.将党的建设寓于军队建设之中,最终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做法起始于“三湾改编”。1927 年9 月,毛泽东率领失利后的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到永新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开始建立健全部队党组织,铸就军魂。 在部队各级设立党组织:班设有党小组,连设有党支部,营(团)以上设立党委,连以上建立党代表,专做士兵政治思想工作,指导士兵开展群众运动。“支部建在连上”,改变了之前党组织仅设在团级以上、下层士兵中党员人数少、党的力量薄弱、士兵力量很难凝聚的状况,为工农革命军贯彻党的路线,接受党的领导,开展党的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开创了新型人民军队党组织建设的先河。 毛泽东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6]1929 年12 月召开的古田会议,系统地回答了建党、建军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最终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将党的建设寓于军队建设之中,使二者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根本上保证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2.利用军队建党经验推动地方党的建设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根据地政府和毛泽东就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而又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即如何加强边界地方党的建设。毛泽东在其《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5](P74)原因是:一是由于根据地地处偏僻山区,党组织成员几乎完全是农民,党在农村中的关系,基本上是同姓家族关系,党的“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 ”[5](P74)这种宗族裙带关系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影响党的组织建设;二是地方主义严重,只顾保护自己的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各地斗争不能相互配合。针对这些情况,毛泽东和边界政府采取了用军队建党经验推动地方党的建设的措施,把军队的纪律性、协调性和全局观念引进地方党组织, 逐步打破了地方党组织中的家族关系和宗族裙带关系。这种做法效果显著,以至于后来在抗战时期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被广泛运用。

(四)扩大党员数量和提高党员质量紧密结合

民主革命的任务极其艰巨, 党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迫切需要大量的忠诚于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 迅速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量发展党员,快速扩大党的队伍,成为摆在各地党组织面前的重大任务。

建党初期, 党就把迅速在各地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 发展党员尤其是发展工人党员作为自身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 1921 年11 月, 中央局发出通知,向各地党组织下达了二大前建立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计划任务。 到二大召开前夕, 全国党员由50 余人发展到195 人,到大革命失败前,已发展到近5.8 万人。 大革命失败,党的力量遭受极大损失,党员人数减少到1.7 万,经过不懈努力,到1929 年6月,全国党员又增加到6.93 万余人,1930 年9 月,已达12.23 万余人。 1932 年夏到1933 年秋,苏区中央局在中央根据地范围内又发动了几次突击发展党员运动,党员数量有了较快增加。经过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党员数量又发生了锐减。 抗战爆发后,为了抗日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党组织用一切方法发展党的组织。 1938 年3 月15 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 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大胆地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坚决的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7]1938 年底,党员人数由抗战初的4万多发展到50 多万,到抗战结束时,已发展到120多万,1947 年, 党员已达270 万,1949 年9 月达到448 万余人。

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需要, 党必须大量发展党员,与此同时,也特别注重党员质量的提高和党的队伍的巩固, 把扩大党员数量同提高党员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着力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结统一的党的队伍。毛泽东曾指出:“‘大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这才是正确的方针。 ”[8]1939 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党已在全国有了大数量的发展。 现在的任务是巩固它。 ”[9]提高党员质量, 一是通过开展经常性和集中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二是将不合格党员清理出党的队伍。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活动是不拘形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在党的历史上从没有停止过,贯穿于整个党的活动之中; 集中性的学习教育活动通常与整顿党的队伍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段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月失败”警示了党,此后,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历行洗党”,洗刷阶级异己分子和投机分子,实际上就是整党,从组织上改造与建设党的队伍,开启了党的历史上最早的整党活动,当时边界一万多党员,被清洗的就达4000 余人。实践证明,虽然整党后党员人数有所减少,但党的组织纯洁了,战斗力大大提高了。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党的处境一直很艰难,但到1942 年前后,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党需要对其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系统总结, 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需要对党的各级干部和普通党员进行一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了三年多时间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 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解放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的问题,党及时作出了结合土地改革进行整党的决定,通过开展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清除了混进党内的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为争取土改和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民主革命时期党建经验的启示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一)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

我们党是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 长期处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一项首要的长期任务。 但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武装和指导全党。实践不断变化,理论必须随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确保理论的正确性。如果党的指导思想脱离中国实际,党的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党必须扫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残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客观实际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二)必须构建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的开放性的党建体系

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自身建设涉及面广、内涵极其丰富。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建经验告诉我们: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但又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开放性的完整体系。 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不同世情、国情、党情条件下的党建规律,丰富党建内容, 不能割裂党建体系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顾此失彼。 必须抓住重点,统筹兼顾,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构建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的完整的党建体系。

(三)必须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我们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民主革命时期, 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将自身建设同军队建设统一起来,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把军队打造成了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是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它给我们党以深刻启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都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人民政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后盾, 是党获取广泛的最宝贵的民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依托, 是党取得执政权力并保持长期执政的基本条件。

(四)必须注重党员的质和量的统一

党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代无数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去完成,需要无数党员呕心沥血、前赴后继的默默奉献和不懈奋斗。 一个党员就是一个凝聚力量的核心和源泉,是一面旗帜,是一个号角。因此,党员的数量对一个政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民主革命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党员的数量对于党的事业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党员质量。如果没有从思想上入党,如果党性弱化或丧失,再多的党员也是无济于事,党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党员的质量上。今天,对于我们拥有8000 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来说,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成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必须注重党员的质和量的统一,严格入党条件,不断探索党建规律,加强自身建设,确保从思想上入党,确保党的肌体健康,这是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战胜各种困难的根本保证。

[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国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资料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4).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0).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上册[M].(365).

[5] 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文献出社,1998(10).(5).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下册[M].(641).

[8]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4).

[9] 毛泽东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2).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建党时期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近20年来国内学界于右任研究综述
戴季陶报刊编辑活动研究
试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