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秦展媛 李慕丽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颅内压增高为颅脑外科疾病,是颅脑外伤、炎症、肿瘤、出血的共有征象。颅内压持续地超过200 mmH2O时称为颅内压增高。进行性持续加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是引起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压增高患者60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本组60例颅内压增高患者,男46例,女14例。年龄21~86岁,平均5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症状。颅内压3.5~7.5 kPa。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Ⅰ型4例,Ⅱ型35例;脑疝形成21例。
平卧位,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吸氧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控制液体摄入量,不能进食者,一般每日遵医嘱输液不超过2000 mL(其中盐水不超过500 mL),保持尿量在600 mL以上,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20滴/min左右),防止输液过快而加重脑水肿;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和营养代谢平衡。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有尿潴留和便秘,应导尿或协助排便。
要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尽最大可能地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病人的行为和心理异常,帮助其消除焦虑和恐惧,改善其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和家属消除因疾病带来的对生活的疑虑和不安,接受疾病带来的改变。并应向陪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疾病知识教育,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避免因情躁血动,血压骤升而增加颅内压力。
按医嘱应用高渗性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脱水剂20%甘露醇250 mL,于15~30 min内静脉滴注,每日2~3次;同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 mg,静脉注射,可重复使用[1]。用药后10~20 min颅内压开始下降,维持4~6 h。用药期间注意用药反应和效果,并及时记录,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低温冬眠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率,提高脑细胞对缺氧耐受力,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为冬眠合剂Ⅰ号、Ⅱ号等,按医嘱静脉滴注,用药30 min后,开始进行以头部为重点全身性物理降温。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2~34℃维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征象,若脉搏超过100次/min、收缩压低于100 mmHg、呼吸慢而不规则时,通
知医生停用药物。冬眠的时间一般3~5 d。停用冬眠疗法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再停止冬眠药物,复温时不必体表加温。
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给予患者剃头,检查穿刺区有无皮肤破溃、感染、瘢痕等皮肤受损情况。确定、双人核实并标记穿刺点。脑室穿刺术在床旁即可进行。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安静,减少人员走动。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在使用常规20%甘露醇125 mL静脉输入后30 min进行脑室穿刺术,穿刺前血压为156/77 mmHg,穿刺过程中血压波动在149~168/78~80 mmHg之间,颅内压未出现明显增高。引流管固定牢固,保持通畅,防止管路扭曲、受压。通过按压一侧颈静脉、压眶、压腹、刺激咳嗽及观察脑脊液随呼吸波动等方法检查管路是否通畅。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注意避免牵拉、折叠引流管。注意保持无菌。患者进行脑室引流期间24 h脑脊液引流量为38~480 mL。脑脊液的颜色及性质由血性脑脊液逐渐变为无色透明脑脊液[2]。脑室穿刺引流期间低颅压的观察:脑室外引流器固定于床头与患者外耳道水平的位置,并根据引流量及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位置。患者进行脑室引流第2天突然出现血压降至122/67 mmHg,脑脊液引流量为480 mL,颅内压为0.68 kPa,考虑由于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引起的低颅压。立即将脑室外引流器调高至外耳道上15 cm处水平,患者血压很快升至134/75 mmHg,颅内压升至1.3 kPa,低颅压得到了及时纠正。患者脑脊液引流为无色透明脑脊液,且24 h引流量~50 mL,夹闭引流管路24~48 h未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头颅CT显示脑室内无血肿,方可考虑拔管。患者在脑室引流7天后引流出脑脊液为无色透明脑脊液,24 h引流量为38 mL,给予夹闭引流管48 h后仍未出现异常情况,故将引流管拔除。
积极治疗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相关因素,如脑外伤、颅内炎症、脑肿瘤及高血压等,一旦不适,及时就诊。指导病人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根据病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语言障碍者坚持训练字、词、句的发音;瘫痪病人借助理疗、肢体按摩等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2] 李龄.脑积水现代神经外科处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2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