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又是一年春光好。
春天是创造的起程。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无论在实验室,还是田间地头,亦或者在养蜂场,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他们投入饱满的热情,去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科学技术是富国之本,兴国之源,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继而又促进科学技术由知识生产力向物质生产力的转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涌现,它们是农业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养蜂一直被称为甜蜜的事业,但养蜂的科研道路却充满了荆棘、坎坷和苦涩。蜜蜂需要在一个蜜源、气候较好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繁殖生产。为了能够完成科研任务,放蜂场地往往选择在隔离条件比较好的山区。科研工作者们要克服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的薛运波所长,每年3月末或4月初,东北长白山还在天寒地冻之中,冰雪覆盖之下,他与同事们背上行装,伴着蜂群进入深山老林搞繁蜂育种试验,与蜜蜂共同生活至晚秋。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课题。这是全国蜂业科研工作者的缩影和写照。
科学的真谛在于探索事物的真理,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生存得更加美好。然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马到成功。有的技术推广较为顺利,能收到预期效果,有的则因小环境,小气候和技术不到位,不够成熟等原因,使推广效果不理想乃致失败。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还很远。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赖于我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科技人员树立农业技术市场化、效益化的观念,还需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们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当像袁隆平那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将宝贵的经费和精力投入到实际需要的伟大实践中。国家应当有计划地“解放”一批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员,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农业大国,农业科技人员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只有把科技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做出一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