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方面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挑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执行者,学院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计划,编写相应的教材,完善课程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适合社会的高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通过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因此,制定完整可行的教学计划是中职教育的出发点,也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教育教学计划一定要根据现实条件和发展的要求,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专业学术骨干的作用,同时调动本专业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制定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力争形成专业特色。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总体目标,任何教学计划都是为完成这一目标而制定的,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既要有总的计划,也要有分学期的教学计划,任何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都是总计划的组成部分,完成总的计划也是通过完成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实现的。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学期计划要根据总的计划来制定,总的计划也要兼顾到学期计划,实现两者的统一。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有专业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中职毕业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应该具备一门专业技术,以便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反映到教学计划上,就是要求教学计划的系统性,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课程内容的课时分配以及理论实践课程的比例等。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来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不但要考虑教育部对专业的规定和要求,也要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计划既不要太高,难以实现,也不能太低,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自身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到学院的硬件设施,还要考虑到专业的师资力量。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能够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接受最合适的教育,能力也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学院的教学计划不是一尘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学计划应该按照专业的发展而变化,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工作。教学计划的前瞻性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实践内容的更新。专业知识的更新要求任课教师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践内容的更新主要是实践技能的更新和实训设备的更换,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设备更新相适应。
总之,中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现阶段的中职教育所采用的教材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淡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许多中职院校采取2+1式的培养模式,即两年的理论学习加一年的实习,这样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开发实践课程教材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意义。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体现在课程上也应该是实践课程多于理论课程。中职教材应该以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对某一专业鉴定的内容为依据,对相应的内容进行精简、修改、补充、组合,对于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鉴定规范的要求为依据,增加实践内容的比重,学生应在实践的过程中穿插学习理论,理论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以实践环节为依托,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提高。
根据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中职毕业生应该具备一种职业技术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个要求意味着每名中职毕业生在毕业后必须达到的能力。这体现在实践课程教材上就是设定必修的实践环节,保证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能力考核的主要依据。另外,不同的学生对实践能力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还应该增加一些选修的实践教学环节,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能力需求。
实践课程教材的内容除了根据专业的要求设定外,还应该兼顾所培养学生职业性的特点。根据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某一职业的要求也随之改变,这也应该及时的体现在教材当中。当今社会要求人才具备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兼顾专业相关能力的养成,这一点要求在设计实践案例的过程中考虑到非专业性的综合因素。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教材的建设应加入足够的实习实训内容,体现教材的应用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说明了中职院校建构合理的理论实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在建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理论知识的保障,努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高技能型人才。
中职院校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课程的趣味性往往会导致学生忽视枯燥的理论学习,长期下去会导致教学方式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弊端,这种模式也违背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合理的分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课时比例,既要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给予理论课程相应的学时分配,保证了学生在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系统理论知识。
现阶段,很多中职院校采取2+1式的培养模式,即2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的时间在实训基地进行实际训练,这样往往产生理论实践脱节现象。因此,中职院校应力争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融为一体,每节课实现理论实践双目标,把实践课程穿插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动手实践,既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所谓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原现象”,即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继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到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水平,适时的为学生补充需要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度过“高原期”,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专业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中职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既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要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在理论学习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对照,在实践培养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实践技能型人才。
[1]李冬.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8(2):25-26.
[2]吴波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110-112.
[3]肖霞.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5,7(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