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峰
(上海大学 上海 宝山 200444)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成立,由于右任担任校长,为促进上海大学的发展,于右任先生开始延聘人才、革新校务。于老曾约李大钊、张继在福州路同兴楼京津菜馆内见面,请求他们予以协助,“李先生即介绍邓中夏先生(安石)出任总务长,瞿秋白为社会学系主任。”(1)邓中夏到学校后,就开始搜集资料,着手起草上海大学章程,随后“瞿秋白先生亦到校,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诸先生也相继来当教授。上大由此云集了一批得力人才,他们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上大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上海大学进步人士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认为中国社会确实有实行平民教育的必要。在上宝平民教育促进会上,各校代表讨论教育问题,“东方国家,如日本识字者占百分之九十六,印度占百分之六十,乃中国不识字者占百分之八十”。(2)这极大地提醒了各界兴办平民教育的重要性,由上海学联平民教育委员会组织九校,上大师生积极深入杨树浦、民智等平民学校,此外“又有文治、复中、立达、上大、东华所附设之平校五所。都由我们的同志所主持”(3),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启发阶级觉悟作出贡献。
杨树浦平民学校创建于1924年6月,上大学生张琴秋担任校长,学生多为各纱厂的工人,分为男工部与女工部,课程是国语、算学、历史、地理、英文等,并发表特刊《平民声》,是中国共产党在沪东创办的一所面向工人的学校。(4)学校老师沈泽民、杨之华等人深入工人群众,与工人谈心,针对不同层次工人,采取不同讲课方式,向他们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使工人明白阶级不平等、贫富悬殊的道理,常采取“打油诗”的方式:“富人坐在家中吃鱼肉,农民劳苦作工喝薄粥。富人哈哈笑,农工个个哭,不分东南和西北,富人笑穷人苦。”(5)通过这种方式,学员思想认识得到提升,并团结、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如宋三妹、朱秀英、周月林等,后来大多数或为中国解放事业献出生命,或继续奋斗在中国事业的前线。民智平民学校创办于1924年11月,负责人为杨之华、张琴秋等人,教学员唱国际歌,介绍俄国革命,旨在用马列主义和革命道理启发工人觉悟。(6)上海大学在西摩路附设平民学校,成立于1924年4月,主要招收一些失学的劳动平民和青年工人,分六个班,“现在计分为一级一班为成年不识字者,一级二班为童年不识字者,二级三班(甲乙两组)为成年已识字者,二级四班(甲乙两组)为童年已识字者。”(7)
综观,平民学校教师如王秋心、杨之华、张琴秋、刘剑华、程永言等,多是上海大学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8)。刘华,于1923年8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半工半读,学习十分勤奋,“他特别喜欢爱听瞿秋白讲授《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哲学》。讲课中,秋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前的斗争实际紧密接结合起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加以发挥,反复地分析、解释。刘华挤在同学中,听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刘华居然也能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了。他谈起问题来,也是观点鲜明,联系实际,语言生动,同学们都说他已是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9)上大平民学校在刘华等人的主持之下,团结了许多工人阶级,为以后的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对象主要是劳工群众,其“除灌输普通知识外,尤致力于革命思想,促进其阶级的觉悟,反抗帝国主义的资本家及国内军阀。”(10)
此外,为了更好的团结工人,上海大学师生开设创办工人夜校。“上大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工人运动与马列主义中间起了桥梁作用”。(11)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在上海大学建立上大支部,“有11名党员,包括邓中夏、瞿秋白等有影响的党的中央委员,”(12)占整个上海党组织的四分之一,“共产党‘上大’支部有力的支援着小沙渡的工人补习学校,(13)“目的在于给一般在资本家压榨下无力求学的劳动人民和他们的子弟一个读书识字的机会,借以向他们灌输革命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和阶级觉悟。”(14)上大的许多知识分子为更好地深入到工人队伍中去,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据工人夜校教员张西蒙说,“对工人们上课之先,重要的是消除隔阂,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先提启发的问题,让他们先随便谈谈。例如问:世上什么人最苦?什么人最多?什么人最有本事?为什么还要受剥削、受压迫?应该怎样起来反抗压迫?等等。这样谈了,就能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步达到教育的目的。”(15)阳翰笙也曾说:“当时我们去的时候不止我一个人,是一批人。我教的是工人补习学校,与他们聊,并讲些革命道理,开始学生听不懂我的四川话,又有点教条,什么帝国主义呀,资本主义呀,不是工人的语言,他们不懂。有时我问他们什么地方不懂,他们说:啥叫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啥叫最后阶段,必然灭亡,都不懂。我想这样不行,回来以后总结教训。杨之华说:‘这不是给大学讲课,是给工人讲课,大学那一套怎么行?’杨之华说:‘我的经验是决不能象大学讲课那样,专门名词最好少用一点,什么最后阶段,必然灭亡啦,讲了也不懂,只是自讨没趣。最好是从他们自身的情况谈起,讲切身利益,比如说,讲东洋人怎样对待他们,你从他们自身讲起,他们就感到讲的是自己的事。这样就把理论和实际结合了。讲工人的生活,一步一步地就感到亲切,容易理解。”(16)
杨之华也经常领导女同学去做各项工作,“她们每天在天亮前,即工人交班时去,做好工作才回校,女工们对待她们热情友好,时常请她们到家中做客,团结的很好。女同学们也从女工方面学习到一种真挚、诚实、热情的优良品德,提高了自己。”(17)由于学校有着许多优秀的早期工人运动的优秀分子,他们对工人的理解和通俗的演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学校逐渐得到发展。
1924年,以邓中夏、李立三为领导,沪西工人俱乐部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的基础之上,成立,它“是完全由我党以公开合法的形式在纺织工人中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工人团体”。(18)俱乐部的老师大多是我党活动较多的上海大学的师生,另外共产党人邓中夏、刘华、项英及蔡和森、恽代英、杨之华、李立三等都曾到俱乐部教书和演讲,(19)向工人深入浅出的宣传革命道理,如刘华经常深入到工人生活当中去,对于工人所处的地位给予极大的关注,且更加痛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他常常采用座谈会的形式,给工人讲些革命道理,同工人一起分享和承担他们的痛苦,他向大家说:“鬼子和他们的走狗,说什么‘工字不能出头,出头就要入土’,他们是想用死来吓我们,不让我们起来斗争,这办不到!你们看,‘工人’两字连起来就是个‘天’字,我们工人要团结起来,要做天下的主人!”(20)此外,刘华并不局限于俱乐部,他常常到日本内外棉纱厂,向上工的工人进行演讲,他说:“我们纺的棉纱,一根根拿在手里,一拉就断。要是拧成一股粗绳,任他大力士也拉不断。我们工人就是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又粗又长的绳索。这样就能捆住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手脚,解放我们自己”。(21)
刘华易懂的话语让工人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并把它宣传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俱乐部中去,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工人运动中的骨干,如顾正红、陶静轩、郭尘侠等,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沪西工人俱乐部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大课堂,成为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主要场所。
1920年代上海大学通过创办平民学校与工人夜校,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员邓中夏、刘华、杨之华、张琴秋等人以自由活泼的授课形式、通俗易懂的讲解,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初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以致于“上海大学的学生数不清”(22)。他们中多数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活跃于二月罢工、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历次运动中,使上大也一改原先的地位,“在上海向不著名之学校,一变而崭然露头角矣”(23)。
注释:
(1)程永言.回忆上海大学.上海档案馆,D10-1-65。
(2)上宝平教促进会开会.民国日报,1924年4月13日。
(3)上海档案馆.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青年团上海地委文件)(一九二二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一月).上海:上海群众印刷厂,1986:196。
(4)(5)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1921—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7。
最高法消息称,《规划》作为今后五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立项修改废止的指导意见,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裁判标准和裁判尺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6)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1921—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0。
(7)“上大”平民学校消息.民国日报,1924年4月21日。
(8)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3 卷,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军事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36。
(9)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季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英烈传·(第一卷).上海:百家出版社,1987:48。
(10)黄美真,石源华,张云.上海大学史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22。
(11)上海大学访问阳翰笙同志记录.上海档案馆,D10-1-61,1963年1月9日。
(12)王家贵,蔡锡瑶.上海大学:1922—192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6。
(13)苏智良.中共建党与上海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8。
(14)姚天羽.培养革命干部的烘炉——上海大学.上海档案馆,D10-1-62,1963年2月24日。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1978年)第2 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70。
(16)王家贵,蔡锡瑶.上海大学:1922—192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75。
(17)王家贵,蔡锡瑶.上海大学:1922—1927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高尔柏同志的回忆》:90。
(18)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编写组. 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88。
(19)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编写组. 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88。
(20)中共上海市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市民政局.上海英烈传第一卷.百家出版社,1987:50。
(21)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编写组. 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88。
(22)王家贵,蔡锡瑶.上海大学:1922—1927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8。
(23)上海大学革新之猛进.民国日报,19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