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理论,努力贯彻践行理论,进一步作好地方志工作。
古往朝代编修志,今来国家重用志。中华民族特质的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编修不止,史料应用价值较高,方志之花盛开灿烂。年鉴文化自上世纪初,由欧洲引进中国的“舶来品”,百年来各类年鉴之花开遍华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发展地方志文化,各级党和政府及修志人员积极组织编修与应用方志,同时积极发展年鉴,使社会主义新方志和年鉴文化在国家及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制定贯彻《细则》,规定编纂与开发利用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为地方志工作、地方志资源,使全国各地地方志年鉴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而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地方志年鉴文化根本的价值在于自身的信息资料属性,主要体现资料的现实性、全面性、连续性、权威性、多维性、规范性等诸方面,进行征集整理、筛选运用。
社会和谐与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方志年鉴文化是和谐文化,它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的“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志鉴文化多年来全面生动地记述全国各地展现出,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这个重要学术观点,是对方志年鉴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中国现代方志学》的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始了第二轮修志工作,几乎与此同时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于是,全国各地编纂方志和年鉴文化的主体的地方综合志和地方综合年鉴,2006年被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称为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奋斗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编修的各类地方志和年鉴,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一是随着全国统一修志,编纂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就达到6000多部,总字数达到50多亿字。二是据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鉴概览》记载,全国出版的各种年鉴已有2487种,每年定期出版的年鉴超过千种。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性综合年鉴为主体的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以及各类专业年鉴,并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使得今天中国的历史文化主要包括国史、方志、年鉴、谱牒这四种文化之合成。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可以说,在这10年间,全国各地的各类地方志和年鉴,都在全面系统记述本地区本行业小康社会发展的翔实,并积极促进建设小康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构想。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况。当然,比现在毕竟要好多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7页)根据邓小平的构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20年里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1984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佛里时第一次对“小康”之后的发展目标作了设想。他说:“与我们的大目标相比,这几年的发展仅仅是开始”,“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关于“两步走”的最初表述。把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步”改为“两步”,再加上20世纪前50年的“一步”,从战略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分“三步走”的规划和部署,是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提出来的。邓小平的这个战略构想后被党的十三大采纳。2002年召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时光到至2007年,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光到至2012年,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攻坚阶段。”展望未来“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小康】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385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地的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每年每册的地方综合年鉴,在开篇的“编辑说明”中都明确阐述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信息。例如,《云南小康年鉴》为全国各类年鉴中的首度主题年鉴,可称开创特色年鉴之先河。阅读本年鉴,处处感受到云南全省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和靓丽风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小康社会实现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与科学完善直接影响着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方志年鉴文化有全面客观记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概况的信息,特别在各地的党委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给以详尽的论述。既体现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发展的措施。在地方综合年鉴的众多条目中,重点记述了本地域各个层面的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事例。例如,《北京石景山年鉴》(2009年)就有大量的记载:【重大项目建设】、【旅游区建设】、【商务功能区建设】、【价格干预】、【价格监督检查】、【统计调研分析】、【政务信息公开】、【工商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质量技术监督奥运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监管长效机制】等。
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现代经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加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总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积极贯彻中央的精神,因地制宜地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并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此,各种方志年鉴都作为重点内容给以记述。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持续深化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例如,至今《山西经济年鉴》已连续出版27期,它“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全省的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历程,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为积累山西经济史史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如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保证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方志年鉴文化要客观记述有关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情况的信息。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在开始的“特载”或“专文”的当地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主要部门的年度工作报告均给以全面概括的阐述。例如,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工作情况,国家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工作情况等,在每年各地的地方综合年鉴中都有客观翔实准确的记载,这对于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地方综合年鉴的众多条目中,记述了本地域各个层面的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政治建设的具体事例。例如,《北京昌平年鉴》(2010年)就有大量的记载:【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深入开展干部监督工作】、【开展公开选拔工作】、【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走访全区离退休干部】、【民盟昌平工委成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着力建设服务型工会】、【举办妇女权益法律保护培训班】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精神文明】人类精神生活的总和(《简明伦理学辞典》第721页)。一方面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上。这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任何社会制度都要求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则要求更普遍更迅速地予以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上。这是由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并且强烈地反作用于社会制度的性质。重视这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大标志。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必须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通过维护和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成为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使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方志年鉴文化有全面客观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信息,在地方综合年鉴的众多条目中,记述了本地域各个层面的干部带领广大群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推进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事例。例如,《秦皇岛年鉴》(2009年)就有大量的记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谋划构建科技创新城市】、【年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奥运医疗卫生保障】、【推进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昌黎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电视台事业发展和运营】等。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地位。爱国主义经过从作为“国民公德”、“道德基本要求”到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再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直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发展,其内含和外延广为拓展。汶川、玉树两次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发射神舟飞船和嫦娥月飞行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大事不断、难事连串的这些年中,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鼓舞人心的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激发全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争取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谱写的壮丽史诗。这些伟大的成就和崇高的精神,我们可爱的方志年鉴都已经记录在案了。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提高和普及。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非常重视学习革命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注重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视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同等重要。深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规律及特点的认识,提高执政能力和建设本领。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六路大军,即党政机关的研究部门、社会科学专门机构、大专院校文科部分、党校行政学院、军队理论教学部门、民营部分。这50多万人的社科大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力攻关、成果丰硕,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极大地丰富发展各个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同时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成为各级领导科学民主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起到软科学、软实力、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自2004年以来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名家深入浅出地讲述清朝、明朝等历史事件及《论语》、《庄子》等古典传统文化在电视等媒体播出,很受大众欢迎好评。社科知识深入社区、深入农村,面向广大民众,取得很好的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方志年鉴文化全面记述了全国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第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当前,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第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奠活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等。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即“以和为贵”、“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的“和文化”构成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统。在世界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崇尚上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志鉴文化百年来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全面地记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记述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可以说,中国方志年鉴所展现的“中国和文化”为世界贡献新智慧。因此,中国方志年鉴就是“志鉴和文化”。
坚持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方志年鉴文化应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年鉴理论应用过程中,应当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发挥方志年鉴文化的独特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深入探讨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因此,方志年鉴学应用理论抓住这二者的精髓,一个是以人为本,一个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是出发点是宗旨,社会相对公平正义是目的是愿望。目前的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是好多了,但是距离人民的期待从各方面还有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城乡差距、住房、就业等民生重点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方志年鉴文化全面生动地记述全国各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成就、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第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是我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务必加大力量抓紧抓好,不能懈怠。第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国有区域问题,各地亦有区域问题,贫富差距较大,应统筹协调好共同发展。第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国人口最多,就业压力太大。千方百计扩充就业岗位,尽量安置就业人员。第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第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创造丰富文化产品,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一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二是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五是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小康社会应是一个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推进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建设,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小康社会应是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
年鉴文化有全面客观记述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情况的信息,在地方综合年鉴的众多条目中,记述了本地域各个层面的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推进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建设的具体事例。例如,《北京年鉴》(2005年)就有大量的记载:【社会福利机构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北京市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发放管理办法》出台】、【殡葬执法进一步加强】、【农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食品安全水平提升】、【受理消费者投诉21732件】、【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残疾人就业工作】等等。
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第一、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第三、统筹城乡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第四、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执政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党内民主不断扩大。领导班子和干部建设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和组织制度创新不断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第二、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第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第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第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第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地方志和年鉴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地方志年鉴学属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级学科历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方志学年鉴学科皆具备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中国特色的地方志年鉴文化坚持体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应持续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关于“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多做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5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一,达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达到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第三,达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四,达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五,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制度方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笔者对于方志年鉴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关注早已情有独钟,其学术研究已有十余年之久,见于很多理论成果发表于专著、论文中,例如在大型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第二篇中国现代方志学应用理论研究,第一章方志应用理论建设中:第二节记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第三节建设物质文明,第四节建设政治文明,第五节建设精神文明,第六节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第七节开展国外境外学术研讨与交流,第八节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第九节传承方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等。
现代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建设:即促进产力发展,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政治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建设;全面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保护自然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中国特色地方志年鉴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日益扩大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年鉴文化编纂,全面记述本行政区域建成小康社会的翔实资料,笔者认为在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包括内容的重点、资料的收集、述体的撰写等。
第一,连续性。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为基础,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发展目标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总体目标,描绘了到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坚持在已经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新的条件变化对一些目标和指标进行调整和深化,提出发展改革的新要求。因此,方志、年鉴的编纂应体现本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连续性、整体性,应体现前后书籍中相应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可出现断裂、分割的记述。
第二,改革性。十八大报告明确各方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目标与要求,突出改革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本世纪第二个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阶段,这期间我们不仅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制度保障。因此,方志、年鉴的编纂应体现本地区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各项改革与开放的重要举措,特别是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不可只记流水账、平铺直叙、回避矛盾和问题。
第三,重点性。十八大报告要求要集中精力重点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使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因此在目标要求的导向上,要把“三不”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因此,方志、年鉴的编纂应体现本地区把解决“三不”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加以记述,并应指出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不可只记成就不记缺点、失误。
第四,生态性。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目标一起提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各方面一致认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方志、年鉴的编纂应体现本地区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重点方面加以记述,不可忽视建设“美丽中国”的反映。
第五,翻番性。十八大报告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总体上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为基础,十八大提出这个翻一番的目标。另一个翻一番的目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这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既鼓舞人心又确实可行。因此,方志、年鉴的编纂应体现本地区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情况,作为一个重点方面加以记述,可以找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一些规律性和特点,看看到二○一○年这两个指标是否翻一番,这是衡量你们这个地区是否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资料性。方志、年鉴是资料性文献,其根本的价值在于,地方志年鉴文化的信息资料属性,主要体现资料的官方性、现实性、全面性、连续性、权威性、多维性、规范性等诸方面,进行广泛征集、精心整理、筛选运用。一是按照“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特别是上述重点方面内容,进行收集资料;二是对原始性文件进行加工,包括压缩、概括、抽象、整理、标识、绘制等,形成文献资料;三是资料选用标准:代表性、权威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时代性、地方性等。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志鉴资料收集或选用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重视并加以改进:例如部分行业资料缺乏、造成志鉴内容缺项;资料缺乏延续性,未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过程;资料选用不当,记述主题把握不准;资料收集不完整,造成述体的归纳概括不准确等。
第七,著述性。述体对于“述而不论”的志鉴体现学术水平价值尤为重要,一是根据志鉴种类和内容层次的不同,科学合理设置;二是该书要达到总括事物全貌,展示发展轨迹,突出特点,反映规律,简述经验教训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志鉴资料著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重视并加以改进:例如规范设置各层述体,体现全书之总述、每篇之综述、每章之概述、每节之无题叙及目的点、线、面一个有机整体;增强学术意识,提高要求资料的规范;提高撰写能力,把握概括归纳水平;提高驾驭全书统筹,做好总纂工作;注意克服记流水账、要素不全、以偏概全、内容缺乏逻辑、记事随意、“书体”不“述”、取舍不当、书稿贯串不够等毛病。
总之,应按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各项志书的质量要求,包括总则、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附则方面。
大型地方志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50多万字,由方志出版社2005年两次印刷出版。此著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方志三理论”,指方志政治理论即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理论即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构建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此著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同志亲自作序寄予很高评价。该著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该著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研究中心编缉。该著形成中国地方志文化新学说、新学术流派、新方志文化。
民族复兴方略定,中华繁盛巨龙翔。全国的方志界正在兴起学习研究宣传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进一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引领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取得编修志书和年鉴成果的双丰收,创造更多的名志佳鉴,提升方志年鉴文化创造力与影响力,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建成小康社会中光芒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