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有威 邬晓敏
2012年10月23日是上海大学成立90周年纪念日。1922-1927年间,上海大学由国共两党合作创立,在中共党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继承和宣传上海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与上海早期党组织和党的历史研究,由上海大学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协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承办的“上海大学与近代中国”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0日在上海大学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包括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建刚、严爱云,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云,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以及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复旦大学、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同济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共提交论文三十多篇。与会学者围绕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上海大学的忻平和熊伟明以上海大学史料编写组的研究人员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1936年国民党中常会会议纪要展开,在题为《于右任育人理念到钱伟长教育思想》的主题发言中,介绍了上大办学和于右任成为上海大学校长的过程,以及于右任在上大办学过程中的贡献;分析了上海大学迅速发展的原因。发言以于右任以及钱伟长“为国乐育人才”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作为重点,旨在揭示虽然老上大和新上大并无血缘的传承,但两代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是类同的,都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研究他们的育人理念和实践,对于后人有着莫大的启示作用。
上海大学的石军所作的《对旧建上海大学校史存疑问题的细辩》发言对关于校长产生的各种传说及鉴别、校系要职及交接时序、国共领袖人物与上大的瓜葛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韩晶的《上海大学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观》发言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上海大学的教育实践获得了成功,上海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人才的基地,他们在上海大学播下的革命火种不畏环境的艰险,延绵不断。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王云飞的发言《上海大学与教育革新》,阐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以培养建国人才为教育宗旨,提倡研究学术与社会运动相结合,在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还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张玉菡从学校领导层面、上大党组织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以及引导学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快速成长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大学这块阵地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教育经验,认为上海大学旧址是很值得纪念的红色遗址,期望得到恢复。上海大学刘长林和刘强则从国民党与上海大学的关系角度分析了国民党在上大扮演的“慈母”角色,对党化教育、经费支持以及最后国民党决定封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上海大学王君峰以传播学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大学传播进行了阐述。上海交通大学叶福林将目光集中在吉安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认为上海大学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上海大学徐有威和邬晓敏的 《1920年代上海一个中共基层支部的日日夜夜——从<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乙种本)看中共上海大学特种支部》,将鲜为人知的《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乙种本称之为“罕见的宝库”,就甲、乙种本中展现的上海大学中共特种支部的活动进行了探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吴凡、马建萍认为在国民革命时期上海大学充分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海大学杨雄威对上海大学的非基督教运动从多个历史脉络中进行新的定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沈建中则进一步提出上海大学师生在非基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上海大学丰箫和丰雪的《政治社会化语境中的宣讲与运动——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演讲与学生运动》,发现上海大学师生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不断传播和沿承,许多学生因此走向革命道路,完成政治人的转化过程,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上海大学王伟和严泉则从上海执行部的成立、宣传工作以及上海执行部中国共斗争三方面讨论分析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失败原因。江苏苏州第一中学孙冬梅的发言《上海大学和1920年代的妇女运动》揭示了上海大学是中共领导上海妇女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堡垒。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沈阳从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学生运动的特点分析了上海大学学生运动背后力量及其社会影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吴海勇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上海大学在革命活动中的积极互动的细节阐述上海大学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关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徐云根和王长流则对五卅运动的爆发以及上海大学师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了详细的介绍。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张云的主题发言对上海大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作了分析。他认为上海大学是实践国共合作的时代产物、培育革命人才的红色摇篮、开展革命斗争的前哨阵地、革新近代教育的历史丰碑。在上大这块教学阵地上,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为无产阶级干部教育事业开拓了一代新的学风,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同济大学唐培吉的主题发言认为上海大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既是一所“党立私办”的学校,也是创新型的高等学府,他呼吁要对上海大学有公正的历史评价,把上大放在应有的适当的历史位置上。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徐建刚的主题发言指出,把1922-1927年的上海大学校史作为研究对象是非常有意义的,上海大学与当时其它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上海大学对于实践的重视,它将学生教育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最有特色,革命人才辈出。现今探讨上大的奋斗历程,就是需激励当代学生像老上大精神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出贡献!
作为《上海大学与现代名人》一书的作者,上海大学张元隆是上大校史研究最深入、研究成果最多的专家之一。他认为上海大学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开放进取的创新理念,教育方式上实行开放式教育,学术社团组织对外开放;具有学以致用的经世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改造,理论联系实际,彰显求实务实的读书态度,具有刚毅不拔的革命精神。它演绎的教育与革命的双重变奏,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印痕,无论经验或教训,都是一笔珍贵的遗产,激励后人继续前行,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
作者徐有威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邬晓敏系上海大学历史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