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弓
7.5 冰雪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永宁寺碑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流域女真族领地的管理,除了对西阳哈用兵以外,更主要的是采取了怀柔和招抚政策。使得处于原来元朝统治下的女真等各部“悉境归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与经营,制定政策,派人前往,“以召圣意”。1403年(明永乐元年)派遣邢枢偕同知县张斌等人千里迢迢前往努儿干,招抚吉烈迷各部,吉烈迷首领归服。次年入朝,明政府予以抚恤并下令设置了奴儿干卫。以后的4年间,明朝皇帝3次派遣使臣到奴儿干征纳贡赋,加强管理,继续招抚。“奴儿干等处来归野人”归服后,随即设置卫所。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夏初,奴儿干首领忽剌冬奴等人来朝,奏请“于奴儿干要冲地区”设立元帅府,朝廷准奏,并于当年闰四月下令批准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一应人等为都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官职,并派遣钦差内官亦失哈率同前往奴儿干莅职。前前后后,钦差内官亦失哈等人在永乐至宣德20余年的时间里,共10次往返京城与奴儿干,“镇抚慰安”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为明朝政府统辖、管理黑龙江沿岸地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亦失哈再一次到奴儿干时,在黑龙江口附近恒滚河交汇处,特林地方古城,衙署之西特林村北5里的江岸石崖上,利用原观音堂的旧基础,修建了永宁寺,塑造佛像,雕绘金身,以供瞻拜,借以“柔化斯民,使之敬顺。”并在距江岸只有咫尺之遥的悬崖绝壁顶上,竖立了一座永宁寺碑,又叫永乐碑。碑文记载了亦失哈奉谕来奴儿干的过程、修建永宁寺、以及朝廷亲民抚慰等。1432年(明宣德七年),亦失哈又一次到奴儿干特林,见“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亦失哈及随行人等“甚为震惊,视为大逆”。毁坏寺庙的吉烈迷人“悚惧战栗”,唯恐被杀。亦失哈没有惩罚“吉烈迷毁寺者”,而是对当地民众“好生柔远”,进行安抚,“特别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抚恤。”使得当地男女老幼,贫富百姓,感到欢欣鼓舞。咸啧啧之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贤良之佐,我属无患矣。”(《重修永宁寺记》)可见亦失哈对毁寺一事处理得很成功,收到了非常圆满的效果。接着,亦失哈又遣人重修永宁寺,重新塑造,恭请佛像。百姓亦乐于出力。重新修建的永宁寺远胜过从前,金碧辉煌,华丽典雅。当地百姓,不顾山高路险,或水路或旱路,远者百余里甚至数百里,赶来进香朝神,顶礼膜拜。此次又重新立了碑,名字叫“重建永宁寺碑”,又名宣德碑。两块碑皆立于寺前,永宁碑前额题有“永宁寺记”,碑文的首行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碑阴刻有女真文、蒙古文。石碑的侧面仍刻有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宣德碑题有“重修永宁碑记”。这两块石碑详细地记述了设置努儿干都司的经过,亦失哈多次宣谕,跋山涉水,镇抚其地的情况。永宁寺虽然年久失修,业已湮沉,但这两块石碑在原址上巍然屹立了将近500年之久。
《永宁寺碑》和《重建永宁寺碑》,既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东北部疆域领土管辖、巡边的历史见证,女真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更是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1855年(清光绪十一年),曹廷杰奉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前往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调查,而后又到奴儿干城所在地特林,亲眼见证了永宁寺碑并写进《西伯利东偏纪要》。书中记述了永宁寺被毁,改建成东正教堂后,仍然可以见到“二碑尚蔚然立于庙西南百步许”,并将碑文拓下带回,这样,才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1860年(清咸丰十年),沙俄侵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1904年,两块石碑被拆运至海参崴博物馆。
“永宁寺碑”现存今俄罗斯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地址为:海参崴斯维尔特兰大街20号。实际测量结果,永宁寺碑碑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26厘米,碑底座为38厘米。
“重建永宁寺碑”现存“滨海边区国营阿尔谢涅夫B.K博物馆综合体”所属的“国际展览中心”,地址为:海参崴彼得大帝街6号。实际测量结果,重建永宁寺碑碑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32厘米。
附:《永宁寺记》汉文碑记原文: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
伏闻天之德高明,故能覆帱;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载;圣人之德神圣,故能悦近而服远,博施而济众。洪惟我朝统一以来,天下太平五十年矣。九夷八蛮,梯山航海,骈肩接踵,稽颡于阙廷之下者,民莫枚举。惟东北奴儿干国,道在三译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杂居焉。皆闻风慕化,未能自至。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或野人养□□,运□□□物。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其国,招安抚慰,□□安矣。圣心以民安而未善,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余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赐以衣物、以布钞,大赉而还。依土立兴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
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上金等物择地而建寺,柔化斯民,使之敬顺,太祖以圣□为相之。十一年秋,卜奴儿干西,有站满径,站之左,山高而秀丽。先是,已建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势优雅,粲然可观。国之老幼,远近济济争趋。□□高□□□□□威灵,永无厉疫而安宁矣。既而曰:“亘古以来,未闻若斯。圣朝天□民之□□□上忻下至,吾子子孙孙,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矣。”以斯观之,万方之外,率土之民,不饥不寒,欢
忻感戴难矣。尧舜之治,天不过九州之内,今我□□□□□□□□□,蛮夷戎狄,不假兵威,莫不朝贡内属。《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正谓我德无极,至诚无息,与天同体。斯无尚也,无盛也。故为文以记,遮万年不朽云尔。
永乐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立
钦差内官:亦失哈、□胜、张童儿、张定安
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张旺
抚总正千户:王迷失帖、王木哈里
玄城卫指挥:失秃鲁苦、弟秃花、妻叭麻
指挥:哈彻里、□蓝、王瑾
弗提卫指挥佥事:秃称哈、毋小彦男
弗提卫千户:纳蓝
千户:吴者因帖木儿、宁诚、马兀良哈、朱诚、王五十六、□□、黄武、王□君、□□□
百户:高中、刘官永奴、孙□、王得试奴、李政、李敬、刘赛因不花、傅同、王□里帖木、韩□、张甫、金卫、□原、高迁、叶胜、□□、……赵锁古奴、王官音保、王阿哈纳、崔源、里三、□□□、□、康速合、阿卜哈、哈赤白、李道安、□道、阎威□
总旗:李速右
所镇抚:王溥、戴得贤、宋不花、王速不哈、李海赤、高歹都、李均美
都事:席□
医士:陈恭、郭奴
总吏:黄显、费□
监造:千户金双顶
撰碑记,行人铜台邢枢?
书丹:宁宪
书蒙古字:阿鲁不花
书女真字:康安
钻字匠:罗泰安
来降快活城安乐州千户:王儿卜、木答兀
卜里阿卫镇抚:阿可里、阿剌卜
百户:阿剌帖木、□纳
所镇抚:赛因塔、把秃不花、付里住、火罗孙
自在州千户:□剌□、哈弗里的、阿里哥出
百户:满秃
木匠作头:石不哥儿、金卯白、揭英
妆塑匠:方善庆、宋福
漆匠:李八回
□匠:□□、黄三儿、史信郎
烧砖瓦窑匠:总旗熊闰、军人张猪弟
泥水匠:王六十、张察罕帖木
奴儿都司都指挥同知:康旺
都指挥佥事:王肇洲、佟答剌哈
经历:刘兴
吏:刘妙胜
8 清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8.1 清史述略
后金时期。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最早的黑龙江先民肃慎(息慎),在汉代称之为挹娄,北魏时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时称靺鞨,曾一度建立“海东盛国”渤海国。辽金及元明时称为女真,辽书中也作“女直”。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来,女真族一直居住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清代始称满族。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三大部,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是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时为明朝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及其先世,世代居住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史称三姓)马大屯村——牡丹江入松花江两江汇合口左岸的斡朵里城,故此地为满族发祥地。这里原来是元代的斡朵里军民万户府所在地,先后由挥厚、猛哥帖木儿父子为斡朵里军民万户府的万户。1410~1412年(明永乐八年至十年)间,明在此置建州左卫,任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督指挥使。1433年(明宣德八年)10月,因部族冲突,猛哥帖木儿被害,其弟凡察继任为左卫都督。1440年(正统五年)凡察与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共同统领斡朵里女真。以后二人分领左卫和右卫,率部南迁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再后来,董山后裔占据了浑河、苏子河上游,建州女真日益强大。南迁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很快,经济也得以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的13副遗甲起兵,相继兼并海西女真,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自立为汗。由于是女真族的后代,立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了辽东70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力排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于当年农历三月三日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今兴城)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离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清史简介。清朝(1616年~1912年)是由女真族(今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意在“明属火,清属水,水能克火”。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了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期,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被迫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12帝,统治全国296年。清朝被推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从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封建王朝与帝制的统治,进而转入民主革命时期。
清朝是由中国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清末时已达到4亿以上。清初,满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18世纪中叶,清王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18世纪后期,已达到3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康熙帝提出“修好一座庙,胜过十万兵”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统一全国。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下令,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将以女真为主体的各族定族名为“满洲”,统称为满洲族。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彻底崩溃,在山海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昭示他已君临天下,是中国的皇帝了。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以及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关键时刻贻误战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战死。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形势急转直下。孙可望降清后,云贵两地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明延平王郑成功几次“反攻大陆”不成,回过头来于1662年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人。郑成功在台湾设立东宁府,管理台湾。但不久郑成功就病逝了,他的儿子郑经袭位。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朱术桂为监国。虽然如此,但从郑经到他的儿子郑克塽,都早已放弃了反攻大陆、反清复明的想法。此时的郑经,倒是有了自立乾坤的打算。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康乾盛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大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在孝庄皇太后的辅佐下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侵略,确定中国疆域,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巩固和加强了祖国的统一。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索额图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19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康熙皇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权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人民过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他对许多事情,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顿吏治。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他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地开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由于他态度坚决,雷厉风行,做事果断,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的状况都有很大的转变。
摊丁入亩。雍正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中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耗羡归公。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这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
创立军机处。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精简速密,加强皇权。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了200年,直至清末。
改土归流。中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开放洋禁。雍正前期严格执行海禁,但后因考虑沿海百姓的确艰苦,于雍正五年开放洋禁。允许民众前往南洋贸易。海禁施行于闽、粤两省。雍正对当时的鸦片贸易也较为重视,他制定的鸦片政策是:贩卖毒品,严惩不贷,严格区分药用鸦片与毒品鸦片烟,毒品严禁,药用不干涉,且照顾小本商人的正当利益。
乾隆帝执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1772年开始,历经10年编成,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很多珍贵材料丧失。乾隆帝酷爱汉文,勤于写诗,留下了42613首各体诗作。一个少数民族的帝王对汉文化如此酷爱,且身体力行,对汉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诗选的编选者不敢收录、评价当朝皇帝的诗,而原著(《御制诗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开来。
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祖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
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已达到9亿多亩,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了1亿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