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寺子屋教育的特点

2013-08-15 00:46赵星火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4期
关键词:江户道德教育儿童

赵星火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00)

日本寺子屋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中期的文明年间(1469——1486)。寺院对儿童进行世俗教育,因其在寺院开办,由僧侣、神官或流浪武士担任教师,招收庶民子女进行读书、写字、学习珠算等初步教育而得名,其实质是民间自发性的私立教育组织。由于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贵族和武士阶级享有受教育权,官办学校只招收武士、贵族阶级的子弟,不允许平民阶级的子弟入学,使得平民的文化教育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17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中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突出,以寺子屋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模式得到蓬勃发展的契机。到江户时代的享保年间(1716——1735),一些落魄武士或僧侣等在民间自发开办起学校,实施类似于寺院的世俗教育,以满足中下阶级对教育需求,寺子屋教育逐渐得到普及。由于江户时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寺子屋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寺子屋注重因材施教

江户时代实行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平民的身份、地位和职业在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下来。所以寺子屋老师会根据寺子们的年龄、性别和家庭背景,使用不同类别的往来物当做教材。在多为农民子弟的寺子屋中,老师让其学习《百姓往来》、《田舍往来》、《农业往来》和《农人往来》之类的往来物,专门学习农产品名称以及农业经营心得,了解何时播种、浇灌水量、肥料施肥方法等农业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在较多为商人子弟的寺子屋中,老师一般让其学习《商卖往来》、《问屋往来》、《商家日用往来》和《商卖用字尽》以及讲授珠算技巧、四则运算之类的往来物,学习商业活动中必要的常识、商卖的专业用语和经商心得,还会着重训练其书写汇票、记账、计算等能力;渔村的寺子屋多为渔民子弟寺子,多使用《万船往来》、《船方往来》和《船由来记》等往来物,学习船只设计、建造、修补、维护和驾驶等知识;匠人的子弟多学习《番匠往来》、《木匠往来》、《瓦匠往来》等往来物,学习掌握房屋地基、房屋构造、墙壁涂漆、门窗装配等能力。此外男女寺子学习的教材也有差别,有专门适合男子学习的往来物,例如:《实语教》、《童子教》、《四书》和《孝经》等;而女子则学习专门为女子提供的往来物,例如:训育类的《女今川》、《女童子教》,女用字类的《女官名》,书信类的《女庭训往来》,实业类的《女商卖往来》以及其他类别的《女大学》、《女训抄》等,虽然大多往来物都是宣扬女子应遵守的的伦理道德,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子识字的能力。此外,寺子屋对寺子们入学时间,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都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寺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可见,寺子屋在教学设置,学习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寺子屋注重道德教育

18世纪以后,针对当时道德沦丧日渐严重,社会风气低下的情况,德川幕府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维护其封建统治,将封建的纲常礼教纳入寺子屋的德育教育之中,加强了对平民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干涉和引导。

首先,重视道德教育的教材。主持享保改革(1716——1735)的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启用室鸠巢将中国明末清初学者范宏所作的《六谕衍义》翻译编写成《六谕衍行大意》做为寺子屋的教材,宣扬朱子学的伦理道德,灌输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享保十五年(1730)德川吉宗还下令编著和发行《五常和解》和《五伦和解》,与此同时,德川吉宗还令人撰写《五伦名义》和《五常名义》,将其和历代的御法度书一起规定为寺子屋的教材。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来改变各地区社会集团的伦理道德。此外还有教导农民安心务农,奉公守法的《农民教训状》,以及宣扬儒家道德伦理尽忠尽孝的《实语教》、《童子教》、《孝经》。其中《实语教》采用五字一句,句末押韵的编集方式,朗朗上口,易于涌读记忆,为经典之作。《实语教》中有:“父母如天地,师君如日月,亲族譬如苇,夫妻犹如瓦。父母孝朝夕,师君仕昼夜,交友勿争事,己兄尽敬礼,己弟致爱顾”。阐述了五伦之教,让儿童从小就认识到要恪守孝道,孝敬父母。在众多的往来物中不仅有宣扬孝道的,而且还有教导儿童尽忠的内容,试图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孝,达到对君主的忠,即移孝为忠,教诲儿童忠于君主。竭力维护君为臣纲的君臣之义,以此来挽救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寺子屋使用这些教材,对儿童进行启蒙的道德教育,极力灌输忠君尽孝思想。此时的寺子屋已不仅仅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学屋,而且还成为了宣扬伦理道德、加强民众文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其次,将伦理道贯穿在教学之中。将道德观念与知识传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鼓励儿童学习,用浅显易行的说教方式影响儿童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将《六谕衍义大意》作为教材,让寺子学习效忠主君、孝敬父母、尊长爱幼、礼教师长、勤俭诚实、知书达理、安分守己等道德伦理。在《寺子制诲之式目》中简明地概括了34条寺子们必须学习的礼仪做法,如:在寺院里不能乱写乱画,无故弄破门窗,刻损柱梁,弄脏地板等。除了礼仪方面以外,寺子屋师匠还教导儿童们交友处世、勤俭节约、反对奢侈等道德。而女子的道德教育则主要以“妇德”为主,提倡“敬”“顺”。专门为女子编写的《女实语教》和《女大学》是代表作。其中《女大学》中包含了“七出”、“三从”等封建儒教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七出”是七种丈夫可以休妻的条件,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而“三从”即指幼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虽然女子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以“妇德”为主,宣扬封建礼教,否定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是提倡女子学习认字,掌握实用知识却是进步开明的。寺子屋教育尽管包含了封建道德教条,但内容规范了儿童道德行为,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寺子屋注重女子的教育

在江户时代以前,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影响,女子不能享有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无论是官办校还是私校都禁止女子入校学习。进入江户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幕府实施了大兴文教等政策,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女子应读书习字、发展智育。江户时期大部分的寺子屋允许女生入学,寺子屋中出现了男女共学的新局面,为女子提供受教育的平台。到江户时代末期,在日本全国15500余所寺子屋中,专门招收男子的寺子屋有13816所,男生上学人数为592754人,招收女寺子的寺子屋有8636所,女子上学人数为148138名。在江户府内,甚至出现了女子入学率超过男子的现象。在教育的内容上还为女子开设了特殊的课程,如裁缝、机织、手艺等。使女子能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识修养,增长生产、生活技能。寺子屋教育打破了男性为主独享教育的局面,使长期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儒家思桎梏下的广大日本女子可以同样接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基础教育,提高了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及认同感。

注释:

(1)童子教[A].谭建川.日本传统启蒙教材 往来物研究[D].博士论文,2006:59。

(2)石川谦.日本庶民教育史[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8:128。

[1]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孔炽.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基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石川謙.日本庶民教育史[M].東京:刀江书院,1929.

[4]石川松太郎.藩校と寺子屋[M].東京:株式会社教育社,1978.

[5]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江户道德教育儿童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