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博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1.1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汉语中较古老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可赞天地之化育”,等等。西汉以后“,文化”开始并用,当初是指文治教化,即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礼乐典章对人的制约与感化,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在我国一直持续到近代[1]。近代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西语中也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如拉丁文cultura以及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它们原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后引申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修养,这与中国古义的文化有近同的意义。而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culture却是从人类物质生产劳动中出发,后引申到精神领域。令人遗憾的是,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却是由欧洲人所创。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涵义在西方历史上就有160余种。我们比较同意这样一种定义,即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历史演化而成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表现,是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结构特点,表现为大陆型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三个特征[1]。
1.2 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体育生活中形成的身体活动上、生活方式上,以及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上体现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和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总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袁大任也曾把体育文化的定义为“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不固定的,但内涵是一致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在近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社会活动、体育生活中形成的身体活动方式上、生活方式上,以及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上体现中华民族身体教育智慧和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总和。它大体上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但由于地理位置和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色的一面,它是以儒家“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活动。其特质表现为:(1)以人类农业社会文化为基础,主张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以及动作与呼吸和谐一致的运动观。(2)以封建宗法制度为文化基础的竞技运动多重视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采取谨慎的娱乐观以及注重竞技体育活动的个体性、技艺性和表演性[1]。
自西方体育19世纪传入中国开始,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民族传统体育一直被西方体育所笼罩。从20世纪发端开始的“土洋教育”争斗,到我们在20世纪末对西方体育近乎全而地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世界体育整体也呈现出被西方体育所笼罩的趋势。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除了区域性少数民族以及晨练中老年人常练的太极拳仍在开展之外,已经很难再找到其他可以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运动项目了。
我们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已经逐渐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隔膜。可以设想,今后我们若是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在现实社会中渐渐流失,那么传统体育文化的存在就只能成为历史,甚至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割断它的历史[3]。由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步的趋于边缘化甚至灭亡。那么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边缘化的局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又该怎么解决处理?这是目前中国传统体育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徵。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体育都是围绕“养生”为主题开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在与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自身内部的浊气、吸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调和,并认为决定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在人体的内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而内涵深刻,很少有强烈的肌肉运动,因此缺少激进和冒险行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整体修炼和内在和谐之美,正在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独特风格而走向市场。中国的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且在中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不能放弃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国家56个民族的不同的体育文化背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本质内容,是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体现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体育文化。
在全球化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走向现代化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只有适应现代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发展的目的就是社会和人的需要,这包括与中华民族的价值、传统有一致的文化和精神[4]。同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文化土壤,同时融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
4.1 增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增加我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话语权
体育总局袁大任在《解读中国体育文化:强化软实力》这篇文章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夏天,中国奥委会负责人宴请萨马兰奇,席间的一番问答令人难忘且不安。萨问:现在世界上单项体育组织联合会有六七十个,中国人担任主席的有几个?答曰两个:武术、龙舟,即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和国际龙舟联合会主席是中国人。萨又问: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目的国际单项联合会,中国人任主席的有几个?答曰零。过去我们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徐寅生和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吕圣荣,随着徐、吕年龄大退出领导岗位,如今担任较重要的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主席的中国人,一个都没有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在国际奥委会中缺乏话语权,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去主动的了解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从表面上看我国现在缺乏懂体育、会外语、善交际、能胜任国际体育组织要职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实质上还是说明了我们体育软实力不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不大。因此我们要增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增加我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话语权。但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得先提高体育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连国人自己都难接受都不知道的体育文化是走不出国门的,但如何增加国内影响力呢?笔者有以下两个看法:
4.1.1 以大学生为主题增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体育文化的国内“知名度”
大学是全国各地学生的聚集地,也可以说是全国各地传统体育文化的聚集地,在大学组织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和发展的志愿者联盟,让志愿者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向社会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等知识。要作为为一个好的宣传者必须具备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亲和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了与人交流的平台,对培养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率。
4.1.2 以手机作为宣传的媒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08年)8月31日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7月底,手机用户数超过6亿户,前7个月增量达6107.3万户,月均增加870万户,为历年最高[5]。2008年的手机已经超过6亿,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更是随处可见,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一资源来很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呢?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手机可以说是和我们形影不离。我想一条关于传统体育的传说或小故事之类的短信远比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短信要好得多,这种短信要简单易懂,字数也不易太多,就算在怎么不喜欢看也会达到耳濡以沫的效果。当然这种实施方法要和相关部门沟通好才行,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做试验点,然后在取得成效之后在普及推广。
4.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以“擂台再现”的形式进入奥运会
2008年的奥运会上太极拳、武术等传统体育的表演赛,让世界各国了解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现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机遇,民族传统体育正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融入世界,这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繁多,一个小国家、一个城市根本无法举行,因此,奥委会在进行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瘦身”计划,这样一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就更难进入奥运会。对此本人提出了奥运会“擂台再现”的建议。当今人们对奥运会的推崇及关注,大多在于奥运会运动项目本身的刺激性、娱乐性等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享,而再现古代“擂台”的做法更是结合了现阶段人们的心里要求,打破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过于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我们只有战胜传统体育文化这种自身弱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才可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当然这种打擂的方式是以世界上大多数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中国的传统体育为前提的。就此我国应该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国外讲课和传授,扩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使更多的人学习中国的传统体育,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奥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形成新的体育文化风格,打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牌效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越来越多地在各个方面融入国际社会,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众多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内涵、特点、规律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多种独特的形式来寻求自身的发展。这样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动因已经不再是一元化的奥林匹克文化模式的影响,而是多元化的因素在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走势。这一过程不仅出现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在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都同样经历着这一过程[6]。只要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风格,才能让人们喜欢和接受,才能让人们感到新奇,人们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因此我国必须建立新的体育文化特质、体育文化制度,以及形成新的体育文化风格、体育文化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内在结构的需要,从而打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品牌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想要很好的生存下去,必须克服其自身过度强调利益性、表演性、养生性的弱点,并充分地了解当前人们欣赏体育文化的心理需求,以此来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新的体育文化风格,建立新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育文化制度提供帮助。
[1]郑念军,乔全胜.分立、碰撞与融合—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比较,谈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0-3,22(1):88-90.
[2]钞群英,涂传飞.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整合方法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6-11,28(4):35-36.
[3]蔡晓楠.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的融合[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1):122-123.
[4]陈颖川,吉建秋,刘建军.“人文奥运”语境下的传统体育文化本源回归与实践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2,21(4):41-42.
[5]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六亿[N].新京报,2008-09-01.
[6]宋小荣,徐明魁.奥林匹克全球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变迁[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