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榆
(河套大学体育部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体育的目的与兴趣,是以人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为基础而又紧密相连的两个心理活动。控制和影响个体运动的效果,在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
体育的目的以意所欲达为诱因,产生向往、追求是影响运动效果的持久运动;体育兴趣是人对体育的特殊认识倾向,是运动的基础,能对运动产生直接积极动力。体育的基本手段是人体运动,人在运动中是主体,也是被改造的客体,主客体统一在人体自身构成体育的特征。因此人体运动必须建立在明确的目的、持久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主动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地进行身体锻炼。不断地挖掘运动潜力、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有效地调整控制机体的物质变化,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和工作能力以及机休的适应能力,满足人的自身和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目的。全面了解体育目的与兴趣,有效地利用学生体育实践中的反馈信息,对体育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的安排,教法的改进以及合理的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发展学生体育智能,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采用不记名的“大学生体育目的与兴趣”答卷和征求意见的方法,对中文、英语、数学、畜牧四个专业的一、二、三年级的部分学生共640人(男344人,女296人)做调查。
调查的内容是:体育锻炼的目的(填一式两项);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填一式两项);最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只填一项)。具体内容略,对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1)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对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积极的。为了强身健体的占76%;体型健美的占28%(女占29.7%,男占26.7%);求知学术、掌握方法的占17%;并且有37.3%的学生主张在大学3年的学习期间都开设体育课。
(2)有17.8%的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只是为了“玩玩”数学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答卷说:“有趣整周的玩,没趣一天一小时也不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意愿喜好主动选择与运动项目,参加体育锻炼满足一时的需要,享受运动中或运动后的乐趣。调解改善精神生活达到身心快乐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需帮助这部分学生提高认识克服盲目性,使之将直接需要与间接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由自发的、间断的锻炼转变为自觉的、经常的锻炼。从一时的乐趣,逐步发展为持久的兴趣,将体育锻炼纳入规律生活,形成体育锻练习惯。
(3)有14.4%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所从事的事业需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并努力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这部分人虽少,但难能可贵。倘若学生能以此为目的,不仅能健壮的成长,而且还可以对全面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体育教育的基础,并将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学校“学生管理细则”中规定,公共体育课为必修课,各学期均为考试课,考试不及格可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准毕业,在调查中有16.8%的学生为了求得及格能够毕业为目的。这部分人是处于被动的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的状态,这些学生一旦考试及格或结束体育课将中止锻炼,应端正认识。
(1)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富于进取、求知强是年轻人的共性,但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同,个体年差异,对全育的态度、兴趣也就不一样,调查中有7.8%的学生对体育态度消极,冷淡没有兴趣;16.3%的学生因中学时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不重视体育,忽视身体锻炼,造成体质下降、运动水平低、体育基础差;还有7.6%的字生因健康水平不高、身体有病等原因,影响了体育兴趣。从上述情况分析,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多属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在加强体育目的的同时,教师应耐心帮助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及其内在需要,从而产生锻炼的欲望,在运动中要循序渐进克服心理负担,消除心理障碍,使之逐渐从实践中尝到“甜头”,享受运动乐趣,即用“效果即兴趣”的方法,达到培发展体育兴趣的目的。
(2)有23.9%的学生对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感到乏味,分析乏味的原因,多层课程设置,单调划一使学生的个性、兴趣受到压抑,比如教材内容多次重复缺乏新意,学生不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步骤,教法手段欠新颖灵活,不能有效地调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活动所需场地缺乏,器材供应单调,不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等等,这应该引起注意认真地从教学改革中解决。
(3)学生体育兴趣有14.3%产生于小学时期,有36.1%产生于中学时期,步入大学之后,主要兴趣转向所学专业,但是随着对体育认识的提高,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仅很多学生保持着原有的体育兴趣,又有9.8%的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同时对运动项目有了较明显的选择。其兴趣爱好集中于游戏性,对抗性,竞争较强而富有情趣的球类项目占64%,对动作单调得得周期性强的田径项目仅有8%的学生喜欢,却又29%的学生感到枯燥没有兴趣。
(4)部分学生的体育目的明确,愿望美好,可是尚不能通过坚持锻炼逐步实现。或者对于某些项目已认识到它对锻炼身体的价值,却没有转向行为体验,在调查中:“是否坚持一天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或一周内能勇参加几天”的结果:0~2天占19.2%;3~4天占49.2%;5天至每天占23.9%;部份学生没有表态。上诉情况说明,存在着“信念与行为的矛盾”,这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不单是自身需要也是社会需要,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体育智能、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修订体育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选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①放开手脚去选择那些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从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纬度选择上课内容。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把“参与,快乐、创新”作为体育教育之元素,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与创新能力,突出学生的主动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享受学习体育的快乐。③一年级体育课“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基本内容,开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体能的普通课,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按学生的兴趣主要以球类武术健美操为主,同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使不同水平不同要求得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自觉、独立自主地进行锻炼的习惯,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能,由健康快乐体育进而终身体育。
(3)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保证教学质量。①体育教师必须从自身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②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③转变以往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④把教学经验体会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学内容选择,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终身延用的体育项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方法:实用的、简化的、宽松的民主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4)体育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上进心里和进取欲望,启发学生的责任感、任务感,同时也需要采取纪律手段和强制措施(考勤、考试、达标、体育成绩作为评奖学金的必备条件等)。这是使部分学生由被动不自觉逐渐到主动自觉进行锻炼,从实际中培养体育兴趣的必要手段。
(5)学生体育兴趣的产生与形成除主观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观环境及物质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尤其供学生身体锻炼的运动场地的设备及体育器材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因此应重视体育投资,做出长远规划,逐步实现,同时保证正常的体育经费开支(占全年学校总经费的1%)以满足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广大学生锻炼身体的迫切需求。
[1] 龙和文.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管理的思考[J].山西体育科技,2006(3).
[2] 王小东.兴趣引领学生体育锻炼成长之路——论中学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1(6).
[3] 方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与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
[4] 吴仕贵.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J].网络财富,2009(5).
[5] 宓钟琪.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关系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4).
[6] 陈彦芳.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