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成就与思考①

2013-08-15 00:54刘勇周健生蒋炳宪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9期
关键词:课外改革体育

刘勇 周健生 蒋炳宪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衡阳 421002)

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20余年,在这20多年中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到1995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又为学校体育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生身体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从而开启了学校体育“以人为本”新精神的方向。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正确与错误是相伴而生,求新与偏见一起成长,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还存在诸多差距。因此,冷静地思考过去,展望未来对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地发展是必要的。

1 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就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以全球的视野,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实了学校体育的内涵,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1.1 指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的实践证明,对学校体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选择,在传统学校体育的理论框架中是无法得到正确理解的,只有改革开放才是解决学校体育发展问题的科学钥匙;改革过程中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以克服和解决[1]。改革同时催生了学校体育自觉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学校体育的灵魂,是检验学校体育先进文化本质的说明尺度。

1.2 明确了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确立了人文体育观的主导地位

改革呈现了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改革了一切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体系和体制,再认识重新把握了新时期学校体育所面对的,不再仅仅是生物特征,不再仅仅是如何跑得快、跳得高,而是要在体育运动中体现人的本质、人的权利和人的发展[3],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确立了人文体育观的主导地位。

1.3 构建了多功能目标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在“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向下,改革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功能、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建立和发展了有我国明显特征的坚持“健康第一”的科学思想,使其更能适应现代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为未来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4 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上,形成了多种学术观点共存的良好态势

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对学校体育进行再认识的再教育。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到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学校体育思想从体质论占主导地位,历经了“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是育人为本还是育体为本”;“为什么要学习滑步推铅球”三次较大规模争鸣,最后形成多种学术观点并存,共同反映终身体育思想,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服务[3]。为此,改革与发展的延伸铸造了中国学校体育特色的实现机制和指导思想,解脱了学校体育单一竞技维度桎梏,滋润成熟学校体育新的学科形式,提高了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1]。完成了从体育教育学科过渡到体育教育领域的专门化结论。

2 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1 学校体育的地位在多个层面上尚未得到落实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学校体育又是全民健身的重点,是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毛泽东就曾经倡导“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健康第一,智育第二”[4]。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物质基础,按照自然发展规律,人的序列发展为体、智、德,在我们倡导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我们在学校体育的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唯有升学率才是硬指标;只顾及局部,未虑及整体;只顾及眼前,未虑及长远。二是师资队伍,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专业教师在数量上仍占很少比例,大部分体育教师是兼职或改行的,他们很难完全胜任学校体育工作。三是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城乡差别、重点与一般的差别、高等学校与基础教育的差别仍严重存在。由于这些差别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2.2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尚未实现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是一种健康促进的方式、手段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手段和方法来改变人的体质,增进人体的健康,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制定的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5]。在弄清两个不同的概念之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第一,中小学体育课程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更名目的是突出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应该为促进健康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第二,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健康方面,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仍然值得关注。近年来,大、中、小学生中各种疾病的患者仍不同程度存在。如肥胖症在青少年中有蔓延趋势、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为什么不能及时预防,如果连这极易预防的疾病都不能遏制,还谈得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青少年健康的现状告诉我们,学校体育并没有达到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从理论上讲,我们已经明确了,但在实践中我们还没有达到,这就是现实。

2.3 学校体育与“健康第一”相距甚远

学校体育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课外训练和竞赛来实现其目标的。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一是城乡存在差别,高校与中小学存在差别,城市比农村好,大学比中小学好;二是在用心研究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上发展不平衡。但凡领导重视,体育教师爱岗敬业的学校,他们都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完美结合。反之,只满足于按常规完成体育教学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要将二者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潜心研究,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艺,需要教师有较强敬业精神。“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的完美结合,即便是点上做好了,但面上的任务仍任重道远。

2.4 “基本形式”与“辅助形式”需要重新认识

简单地说,他们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多种途径,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课外锻炼、课外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辅助”形式。体育课主要是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有固定班级、有专任教师、有场地器材、有时间保证,它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课外锻炼、课外训练与竞赛没有基本条件保证,所以它只能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正因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后者作用不够突出。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就不上,导致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多种途径变为单一途径。显而易见课外锻炼、课外训练和竞赛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中至少有以下作用是体育课所不能及的。(1)自由度大。体育课只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刻板的统一的任务,活动时间、空间均受限制。而课外锻炼、课外训练和竞赛,活动的时间、空间都能满足学生需要,活动内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可满足学生兴趣与爱好的要求。(2)有利于发展个性。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千人一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体育课也同样存在。而课外锻炼、课外训练和竞赛恰好弥补了这一严重缺陷,学生能自主选择时间、项目、活动形式,有利于张扬个性,有利于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形成。(3)有利于锻炼习惯的培养。每周上两节体育课很难言培养锻炼习惯,而经常坚持参加课外活动,久而久之习惯便自然养成。(4)有利于渲染体育气氛,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体育课以班级教学为主,封闭性较大,而课外活动,同时参与的人数较多,场面壮观,它不受班级的约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学习,无论参与者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人际交流等方面,既培养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缓解了压抑的情绪,延缓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发生,收益匪浅。这种开放性群体活动对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5 正确处理好引进与融合、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理论、观点、思想不断呈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不过,在引进、创造、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应处理好引进与融合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在引进国外的先进学校体育思想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要区分哪些是我们应该学的,哪些是我们要舍弃的,不可全部照搬;另一方面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育人的学问,其理论框架,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撑。然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方法手段,大多是从竞技项目中吸取合理的技术成份,构成其特有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体系等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将新的教育理论引入学校体育领域,必须同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绝不能简单移植,更不要赶时髦。

3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欣慰于学校体育的改革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的道路还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思考是拨开前进中的坎坷与磨难的迷雾,重新再认识,把过去与将来对接。为此,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今天,学校体育应和着时代的节奏和前进的步伐,在改革发展中求得新的进步。我们还需要正视现实,找出差距,寻求对策,以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终身体育的实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劳动力资源的保护承担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1]张振华.学校体育二十八年改革历程的回顾与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4-126.

[2]虞云耀.科学发展观是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新华文摘,2005(7).

[3]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5(2):111-114.

[4]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5]赵晋湘,吴霞.大学生卫生与健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8).

[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7]孔文.关于学校体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2).

[8]谷红红,陈玉忠,孟凡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9]何斌,罗湘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

[10]焦海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回顾与反思[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课外改革体育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取经之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