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 董立兵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1)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规律编成的成套动作。因武术中不少拳种有数路套子,故名“套路”。套路起源可追溯到周代,《诗经·周颂》:“象用兵刺杖之舞”;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象舞、干戚舞均为介于武术与舞蹈的套路形式。秦末有剑舞,三国时有刀舞,至北宋时,百戏中已有武术对练的“枪对牌”,南宋瓦舍中有武术对练的“打套子”。明清以来,套路运动更为发展,拳种、流派林立。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也就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然而我们通过对套路教学现状的调查却发现,当学生初始接触套路学习时兴趣高涨、情绪激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习兴趣有所下降,以致后面的动作越来越不规范。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教学过程公式化;其次是有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武术套路的攻防技巧,而因不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与套路教学内容之间不匹配的现实所导致的吃不饱和要撑死的两级分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下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在套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看法。
从行为学角度看,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武术套路运动讲究形神兼备、刚柔并济、虚实相兼、动静结合、内外合一。首先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武术套路教学前,利用电影、视频、图片和计算机多媒体,将整套动作或者难度较高、表演性较强的代表动作,如腾空飞脚等对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武术套路的惊险、曲折,丰富对套路的感性认识,体验套路中的美感,从而激发学习掌握武术套路的欲望。其次,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掌握一门技术、学好一个套路非一日之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是一个渐进和必备的过程。比如对于单调的压腿、踢腿、桩功等基本功练习,学生感到单调、枯燥,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这时,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阐明基本功练习的涵义,促使学生了解学习内涵,动机纯了,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了。保持足够的耐心、扎实基本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只有基于正确的学习认识才能耐得住寂寞,保证动作练习不走样,保持学习的热情不减退。
武术套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挖掘教材内容,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很多,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重要的一个因素。如套路具有攻防涵义,部分动作具有攻防因素,比较符合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往往偏重于这种攻防性的技击练习,学习兴趣相对稳定。利用好教材内容特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换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同样也能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踢腿可以选择原地踢或行进踢、分散踢或集体踢,也可采用游戏等形式踢,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新鲜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个体体质状况、武术基本功差异,接受能力高低,武术套路教学要避免“一刀切”,对不同水平的同学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一些自我感觉差、韧带硬、协调性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弹性教学、阶段教学。一旦有进步就及时鼓励,在成功感的激励下,推动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应区别对待。如一个套路练习,对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适度提高动作的规格和要求,加大量;对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从实际出发,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减少量。一样是完成成套动作,尽管质量、水平有些许差距,但信心树立了,兴趣自然也就浓了。
讲解是使学生把握正确动作要领的向导,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利于接受知识,更能起到培养学习兴趣的效果。武术的独到文化特色为教学讲解更为生动提供了可靠依据。武术学习历来承袭言传身授,广为流传的武术口诀内容不仅简明扼要,而且具体形象。教师可利用这些口诀讲解添彩增色。例如“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口”;“拳如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步赛粘”;“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这些形象的口诀准确地概括了武术动作要领,极具感染力。如果加以老师生动的释义,便可通俗易懂,既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而示范作为直观教学中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明确动作、技术结构的有效手段。武术既讲究动作规范、形神合一,又追求意领神随、内外合一。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武术是身体整体的活动,讲求手、眼、身、法、步及全身部位协调一致,静若雕像,动若飞鸿。如眼法,不但要疾如闪电,而且要做到眼随手走,明亮而有变化。教师准确、熟练的动作示范,精、气、神等内在因素的传神演绎,必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教学中将形象生动的讲解与优美精准的示范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某种一触即觉、不期而遇的惊诧,潜移默化中,对于学生加深动作理解,唤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只要存在竞争对象,人总会自发地产生好胜意识,力求超过对方,见个高低,分个上下,这是人固有的一种本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好胜意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比赛的这一特性刚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不服输、荣誉感和能力价值观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采取竞赛形式,提供比赛机会,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参与比赛的动机非常强烈,在竞争过程中往往情绪高昂激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发挥出超常的运动能力。这种强烈的运动刺激对学生的身心具有深刻地影响,一种突破局限的淋漓畅快将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因此在武术套路教学中适当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活动能有效激发、加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形成是密切相关的。掌握的程度越高、掌握得越牢固,成就感就越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加浓厚。套路动作结构复杂,唯有在高度熟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达到内外兼修,心志意向的统一。自古“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虽然耳熟能详,但要真正做到却非易事。因此,仅靠课堂上的学练并不能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只有课后的不懈研磨才是积极的后续保障。因此,对学生加强课外自主锻炼意识的引导,促进学生课外研练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拳打千遍,其理自见”,相应的技术动作的巩固提高也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武术内涵的理解,自觉保持习武的兴趣,达到百练不厌的效果。
某种意义上,武术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长河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遗产,融会了易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术是一种文化,武术足够的文化负载能力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天下兴亡,匹夫有则”,明代少林僧兵抗击倭寇的事迹可歌可泣,匡扶正义、忧国忧民的武林爱国英雄代不乏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是中国武术的内修讲究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化。“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后发制人”的道德观念也证明了武术特殊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武术的文化实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深深的感受到继承与传播传统武术文化是一种历史的职责。责任意识的树立是学习动力的不竭源泉,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就强了,学习兴趣的养成与保持自然水到渠成。
设法培养学生习武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武术运动技能的形成,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重视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也应避免出现唯兴趣主义的倾向,变成仅仅注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致脱离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舍本求末。只有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习武的兴趣,使其既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武术文化内涵的积累,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突破,这样才不会失之偏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郭志禹.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郝士儒.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施翔.在武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J].常熟高专学报,2003(4).
[4]李允鹏,宋学光.培养武术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J].体育教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