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燕 陶源青青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浅析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①
裴春燕 陶源青青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终身体育,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学校体育,而学校体育能否全面、优质的展开,前提是高校学生是否拥有浓厚的运动兴趣、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健康自主的体育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为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有责任拥有强健的体魄来迎接各种挑战。
高校体育 体育教育 大学生 体育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体育教育向着社会化、全面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有些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开始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生涯体育的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则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阐述了:“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并且对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独立自主的体育意识以及健康主动的运动习惯,则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达到坚持锻炼、终身体育目标的内在的不竭动力。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与之相对应,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和认识,它所产生的体育情感与体育兴趣又反作用于体育实践,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实践活动决定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又反作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意识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为了指导人们更高效更优质地进行各种体育实践。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密切关注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虽然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体育行为的发生,但是就它自身而言,体育意识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内在的、能动的心理活动。它需要依赖体育行为来传达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认知以及感受。因此,体育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内在诱因,体育行为时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体育意识作为一种内在的态度控制系统,各种态度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是个密不可分的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态度了解另一种态度,也可以通过一种态度影响另一种态度的表达。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意识产生于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这个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对体育活动的主观映像。
“体育意识”不是人与生俱来的经验或感悟,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增强的。
在较长时间的日常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意识有的部分已经转变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与定向思维。同时,体育意识包含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构成了完美而坚固的三角结构,为体育意识作用的稳定性与长久性提供了保障。
体育实践活动是体育意识能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然而,各种日常的体育实践活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运动会、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类体育类的报刊杂志等。因此,从体育实践发展而来的体育意识自然内容广泛丰富。它可以来自人们参与的体育活动;可以来自阅读的体育类报刊杂志;还可以来自所观看的体育竞技类的节目。人们在广泛的体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以及不断完善自己的体育意识。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总体认识比较肤浅,许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浪费学习时间,只知道埋头读书,对体育基本知识掌握较少并且未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多数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较为消极,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甚至连学校规定的体育课都很少参加,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自然少之又少。尤其是女同学,觉得体育活动是男生的“专利”,又苦又累并且多数在人多的地方进行,实在有失淑女风范。
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和毅力,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没有领悟体育运动的乐趣所在,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毕业之后,更加将规律的体育运动抛之脑后。
受应试教育以及对体育理解的片面性的影响,有些学校和家长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很少重视,甚至将体育教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反对学生参与合理、健康的体育锻炼。从而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较为消极以及缺乏正确的体育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内容陈旧、单一,体育教材枯燥、缺乏新鲜感,加之有些体育教师自身兴致不高,导致学生的兴趣被抹杀,总是机械地跟着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毫无乐趣,完全处于被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形成于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强,大多数学生宁愿放弃体育锻炼的时间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久而久之,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减少了,则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
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优美、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使学生接受良好的体育熏陶,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直接形式,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增添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令学生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出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养成健康自主的体育运动的意识。
根据各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以及进行运动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点燃他们对体育的热情,促使学生形成主动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结合上文所述,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当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将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的培养完美结合。只有当学生形成健康自主的体育锻炼意识时,才能养成良好的、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对自身未来的人生发展与意志品质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李灿,李建成.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教学模式探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
[2]伏熊林.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快乐体育教学[J].甘肃教育,2012.
[3]田俊杰.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J].快乐阅读,2011.
[4]李建.解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标准的概念[J].考试周刊,2010.
[5]黄岗.学校体育现状与健康教育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7.
[6]陈娇霞.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中国市场,2007.
[7]张爱民.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目标取向的论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G807.4
A
2095-2813(2013)11(c)-0053-02
裴春燕(1966—),女,江苏扬州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