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春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西安 710049)
特殊群体虽然与健全人不同,但是无论自身素质健全与否,其都拥有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特殊群体是社会的一部分,不等把特殊群体与健全人割裂开来,他们的的权利理应受到尊重。高校体育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仍将会随着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扩展而增大。为了提高特殊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必须要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公平的享受体育教育的权利。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更应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提高综合品质。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特殊群体”的概述,可以将高校中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定义为:(1)身体状况不同于普通学生的人,包括身有残疾、心理或生理等方面不适合运动的学生;(2)学生本人年龄状况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3)由于营养不良或其他原因导致肥胖或因为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过于瘦弱,被判定为不适合参加某些体育项目的学生;(4)被医生诊断为不是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如术后或学生患某些疾病期间;(5)对体育运动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的学生。
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应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规划一些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在运动量、强度、难易程度、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中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只适合参加运动量小甚至基本上不运动的项目。如果仅因因为特殊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状况就持有这种观点并将其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的话,那么,长此以往,该类教师所教授的特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将会呈现下降趋势。教师和学校要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持有客观的认识,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仅凭自己经验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特殊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时,也想象普通大学生那样进行各方面的体育项目学习和锻炼,但是由于自身身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场地、器材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特殊大学生群体并不能充分的融入大学体育生活中去。现在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有如下三种:(1)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这类学生多是因为身体机能各个方面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偶尔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不让自己的的身体机能水平下降。(2)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大多数自信心自尊心较强,并不认为自己与健全学生有什么区别,或者认为自己一定要向其他人证明自己比健全人能力更高,甚至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于健全学生。(3)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多是一些心理方面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认为自己与健全人不同,对社会、对群体存在一种畏惧感和自卑感,这就导致了他们不想参加体育活动。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很多高校为了自己的体育教育活动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对特殊大学生群体体育课实行免修政策,或者即使允许特殊大学生群体与其他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但对其实行不考试即过关的政策。特殊群体大学生参加即使体育活动,也是参加一些运动性较轻微的活动,多是一些日常社会生活中非常普及的体育项目,如小球类、健身走和健身跑等活动,这些体育项目的特点便是在社会上那个非常普及,其所占用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等方面也相对较少,运动量方面也少于其他激烈运动项目,所以特殊大学生群体多愿意参加这类体育活动。而一些体育保健类项目则很少在学校中开展,如太极拳等,其原因一是缺乏相应专业的教师,而是学校从根本上来说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重视度还是不够。
现今社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关于体育权利的概念,更没有提出要保障各个公民的体育权利,更不要说是从属于其中一小部分的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权利了。自我过的《宪法》、《体育法》、《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只是表达了要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想法,但没有明确指出公民体育权利的概念,更不要谈将其具体操作到生活中去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权利进行法律监管,以达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到平等体育权利。
从国家和学校方面而言,他们对学生体育权利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并且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也没有成立一些关于特殊群体的社团和组织,学校对其的重视度还是不够。
由于特殊学生群体自身心理或生理状况原因,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他们认为自身有缺陷,如果参与体育活动,毕竟与普通学生不同,怕被人嘲笑、看不起,所以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既然自己的身体机能方面存在缺陷,那么体育活动就应该与自己无关,所以排斥参加体育运动。
现在各个高校对特殊学生群体都予以照顾。在体育教学方面尤其体现在教师和学校会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成绩网开一面,并不能真实的反映特殊学生群体自身的水平,这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也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高校和各级教师要从全局角度出发,树立新的高校特殊群体教育观。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活动高度重视,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大力提高特殊群体对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享受体育给自身带来的身体机能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相关部门要逐步加大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各类设施建设。学校和教师也要对特殊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引导,不止要加强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极其缺乏。很多学校在面临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学时,无人可用,只能对学生实行免修或不考试、一带而过的政策。而又由于特殊体育教育教师自身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体育相关只是,还要对特殊群体教育方面有一定心得。所以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教师对学生教学都要有一定的规划,体育教学也不外如此。但是体育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一般都是针对普通学生的,对特殊大学生群体来说,这个规划并不适用。教师的教学计划对指导学生的体育健身行为有着指导作用,所以,特殊大学生群体作为学生的一员,也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但又由于特殊大学生群体自身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就意味着教师要制定不同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计划。即使教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但这也并不能适应每个特殊学生的体育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其教学计划最大限度的符合要求,但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对其所教授的每个特殊学生也要有一个小的具体规划。使其教学计划以及根据教学计划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每个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相关各级部门应加大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应该尽快完善适合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活动开展的场馆、器材设备等的建设,教师则要及时制定适合特殊学生群体的教学大纲和规划,在教学内容上也要与普通学生有所不同;而作为特殊学生群体自身,也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思想和观念,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1]肖丽琴.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5).
[2]暴威.高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现状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07(6).
[3]诸哲.武汉市市属高校大学体育特殊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9(2).
[4]许文鑫,吴燕丹.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特殊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论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06-109.
[5]吴燕丹.普通高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4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