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逵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重庆 404100)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市场理念不足,加之市场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利用市场理论指导体育人才培养,发挥市场机制对体育教育的导向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如何发挥好体育教育在培养体育人才中的作用,既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又需要应用市场理论指导体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的衔接而言,应用市场理论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引入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体育人才培养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规模调整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正确选择。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使教育规律的作用与市场规律的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避免因某一方面缺失而影响整体的良好发展。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主要是指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博士层次几种类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市场需求层次是否相适应,主要看体育教育培养的各层次人才分别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专科招生规模和本科招生规模应该根据市场对不同层次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来确定。硕博研究生人才培养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评价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层次的一致性,在对学科层次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对现有的培养层次进行战略结构调整。“体育教育”是一个复合概念,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体育技能和知识等)。学习是知识生产的产物,是学科发展内在逻辑的结果,是学科规训的结果。学科在大学里有三方面的含义:“从传递知识的角度看,学科的含义指的是教学的科目(Subject of Instruction)即教的科目或学的科目”,克拉克教授的论述指出了“学科”在大学作为制度化组织存在的重要性,他甚至更加明确地指出:“学系、讲座或者研究所既是学科的一部分,也是院校的一部分,他们将两者合而为一,并从这种结合中汲取力量。这种结合使得操作部门既能显示出强大的势力,又能成为系统的核心。”体育教育必须以学科为中心,但它同时必须凝聚于事业单位。学科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学科水平是反映一所学校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是,学科层次应该与学校软件硬件水平的实际相结合,应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根据体育教育核心内涵,(1)受教育者具有综合性的教育经历或能力,作为更高层次学习的文化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当然,这种实践基础既可以是实际的工作经历经验,也可以是中等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有了中等教育阶段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基础,对于进入体育教育更高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通常也把经历这个阶段教育的人才称为“中间型”体育人才。(2)培养“中间型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间型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通常是体育教育的任务。(3)体育教育学习年限至少3~4年。体育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至于一些特殊专业也可能在学程更长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4)授予高等专科或本科学历证明。就目前体育人才培养结构来看,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层次的市场定位应结合市场整体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学历层次的重视程度,明确出体育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体育人才培养类型可以分为技术型、师资型、研究性、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体育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类型是否相适应主要是指体育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类型是否一致。纵观世界著名大学,除了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强之外,更关键是这些学校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平的学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综合实力、学科门类齐全方面体育院校肯定不及普通高校,但绝不可妄自菲薄。体育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类型的结果需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可以采取教师市场调查,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市场调查,以及专门立项进行市场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全面掌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掌握当前市场迫切需要哪些人才,后续发展需要哪些人才,当前市场缺乏哪些类型的人才,今后发展需要哪些专业的人才,当前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多少,未来发展需求对学校办学规模的要求,等等。这些情况都是需要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深入调查,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对于研究生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来说,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几个不同专业的人才其研究重点是不同的,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从体育人才培养类型来说,一些学校,本来应该立足本土,服务地方,可是完全不顾这个事实,一味追逐“综合性”,着迷于“面向全国就业”,结果可能是局部地发展了,但是“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既不能与真正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争高下,也没能与地方共荣,没有发挥好为市场需求服务的功能。又如,本来是直接为地方培养体育师资或为地方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发展服务的体育院校,竞相把目标定位在“综合性大学”,而不脚踏实地的以“体育人才培养”为发展目标,盲目追求专业扩充,开办体育旅游、体育安全、体育新闻等方向,结果两三届没有办完就无法继续招生了。这就是忽视了体育的优势和特色。评价体育人才培养类型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需求的一致性,在对社会对体育人才类型需求进行调查和对本校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析之后,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战略结构调整。同时,有体育专业的院校要以行业为对象,应十分强调学生的培养质量。
体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方向是否相适应,主要体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方向与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是否一致。21世纪,世界的发展更加多元化,科学技术发展趋于整体化、综合化、系统化,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向已经非常明显。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明确发展方向,对现有的学科进行战略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体系,立足学科平台,以发展学科群的思路与模式适时开展学科专业的重组和调整,在发挥学科专业师资的力量,总结办学经验,发挥教学科研资源优势的同时,要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办学方向上,构筑学科基地,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与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近年来,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对实践的促进是非常大的,科技发明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实践的发展也验证了理论的效果。实践证明,很多创新成果都是交叉学科深入研究的结果。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体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方面虽然考虑了就业问题,但与市场需求情况结构不够紧密,关于市场需求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实际调查和对口设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没有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好务。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指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类型,即专业种类、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方向的一致性,以及体育专业设置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体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应该考虑专业类型与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类型需求的协调性。在体育人才培养实践中,体育专业设置往往从自身资源角度考虑比较多,通常是将本校师资和硬件设施是否满足设置某一专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如何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层面考虑得比较少。事实表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必然导致毕业生只能去其他地区就业,甚至影响就业率,这既不符合体育人才培养为市场需求服务的思想,也可能导致更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将体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协调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此更好地实现体育人才培养为市场需求服务的任务,提高体育人才培养为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体育人才培养数量与市场需求数量是否相适应主要是指体育人才培养数量或称为规模与市场需求的数量是否一致。体育人才培养数量必须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否则就会因为办学规模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而影响到体育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体育教育效率和体育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可以这样认为,体育人才培养应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办学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作为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方向,应该在体育人才培养中起引领作用。然而,体育人才培养自身却没有能很好的把握这个引领方向。可以说,今天的体育人才培养与市场结合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体育人才培养促进市场需求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然,体育院校办学经费的相对不足,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学校基础建设、校园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总量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及综合竞争能力的较快提升。学校要发展,必须扩大规模,必须加强基础建设,加大教学、科研投入。但这些都必须以必要的资金投入为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生源的争夺,职业学院不仅要顶住高层次院校的招生压力,还必须与其他院校进行生源抢夺,激励的生源争夺也会更影响其办学规模。
体育人才培养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规模是否协调是衡量体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是否得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的体育人才培养在观念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比如有的学校认为“发展”就是扩规模,就是征地建房子,这实际上是片面的发展观,这容易让学校进入错误的发展。实际上,发展更应该注重上层次误,应该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突出特色,并强调与地方结合。体育人才培养要确定学校在功能上的合理任务,是以本地区为首选服务对象,还是以本省或全国为服务对象。从体育产业的供求来看,加入WTO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而且新的供给具有较高的质量。从需求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国际眼光,能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全球化人才。最终就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对教育的质量要求更高。总的来说,供求在数量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在质量上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特别是要根据社区体育、休闲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结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来确定服务区域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在学科定位时,要确定几门学科在同类学校中的优势地位,培养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专业设置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与特色专业。
从毕业生走向来看,体育人才与普通高校的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因此,体育人才培养要实现更好地为体育产业发展服务,就必须加强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尤其是要加强体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实现体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体育人才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问题是设有体育专业的院校当前必须认识思考的问题。不难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对健康需求的增强、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对传统模式下的体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体育人才培养能否抓住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充分展示和进一步升华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是关系到体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难得的机会,应充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此作为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合理规划体育教育的发展规模,促进体育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合理的规模、明确的定位才能保证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就很难生存与发展。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高校扮演着具体、直接和底层的实施者和自我促进者的角色。学校是体育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主心轴”。在体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问题上,相关院校要有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最终都是要通过相关院校自身的实践来实现的。而相关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又是影响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的、适当的、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实践证明,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受到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完整性、教育活动过程完整性的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个必要环节是否完整,就成为影响教育教学的关键。只有做到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中间不缺少环节,环节之间不脱离连续性,达到相互配合有效,连接合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整的教育教学链条,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进行课程设计,精心设计各阶段的教学课程,设置好具体环节的具体内容,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的层层递进,以适当强度的刺激促进体育专业学生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营养。(2)要注重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目标,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过程的控制,都要特别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与培养过程的同向性,以更好的促进目标的实现。在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服务培养目标上,优化内外环境。对内提高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在外着重改造旧课程,开发新课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3)加强教学监督,不断完善教学监督制度,努力增强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能力,提高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确保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关心教学效果要从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重点,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建言献策,为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改变过去只关心教学,或者说得更严重一点就是只管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4)要从管理角度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注重制定有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有助于激励教师贡献体育事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措施。同时,要为从管理层面注重完善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逐步建立高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产品使用的角度上来说,用人单位是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检测器”。这是由用人单位的角色地位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用人单位是产品的使用方,是顾客、是产品质量的体验者。衡量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用人单位说了算。为此,体育人才培养要提高人才的实用性,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的好坏其重要标志是看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强还是弱。体育人才培养,可以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材的管理既要采用制度化的模式,又要对教师和学生实行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结合对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从实训基地建设、硬件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对如何在专业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有效模式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体育人才提供实践指导。
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这应当引起政府、学校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管理模式( management model)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实际,使具体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设有体育相关专业的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要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更要形成质量文化;不是由外而内的监控系统,而是内外结合的保障系统;不仅针对教学,还应包括学生教育和行政管理;不仅涵盖过程,也要综合考虑输入和输出;不仅要由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全部专兼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我国体育教育在举国制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办学的自主权依法逐步得以落实,但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国家对体育院校缺乏必要的有力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在新一轮体育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作重点并没有放在体育教育,对省市共建发展缺乏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致使地方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发”的阶段,甚至出现了市里顾不上,省里顾不了的局面。这也是导致体育教育在发展目标定位上出现偏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体育人才培养延续固有的模式,使得办学者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等都不够强。反映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上,就是学校发展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不能主动应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是导致各国竞争加剧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中国加入WTO将使我们更迅速、更直接、更全面地面临这种国际竞争的挑战。为了便于描述各国在全球竞争中的能力,学术界很早就提出了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体育人才培养发展要有合适的定位,包括长远定位和近期定位。定位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统一,一个阶段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定位,学校的中心目标不大突出,这个肯定不行,但是,定位一定定终身,那就不符合与时俱进。主要是制定学校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一般来说,近期规划可以考虑3~5年,长期规划可以考虑10~20年,即常说的5年规划和远景目标。因此,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是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但体育人才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体育人才管理制度要具有稳定性和全局性,着力增强制度的约束作用,提高制度的导向作用,发挥制度的方向盘作用,从而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素质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体育师资的教学水平对于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师生素质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体育教育毕业生的素质是用人单位最为关心的方面,也是影响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然而,体育院校学生素质除了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自主性有关之外,体育院校的师资、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可以说,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学,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个好的教师,会指导更多人的进步,引导更多人走向成熟、成才和成功。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成材了,就意味着一批人成才。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发展,给予了某些领域一定的“保护地”,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已经全然不复存在。体育教育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全面提高体育人才素质,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这个因素,以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手段,重视体育人才培养素质,增强体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便使体育人才培养从体育教育内部和外部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培养出受社会青睐的体育人才。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人才的原则、稳定人才与引进人才并举的原则、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的原则。体育院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在兼顾办学效益的前提下,各个专业教师都要实现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优化,并努力形成学术团队和梯队。要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育观,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积极引导和树立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教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倡导学术道德,强化学术规范。要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努力拓宽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把握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及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更新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体育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着手,同时又要全面提高体育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全体教师、全体教辅人员、全体管理人员、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因此,在管理上,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这里包括调动全体教师、全体教辅人员、全体管理人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质量管理,强化师生的质量意识,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师生掌握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艺术上来。学校层面还要发挥制度的作用,要积极主动的探索培养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方法途径,并要增强教学设施设备的完整性,完善教辅工具,不断实现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这样一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既有了外因的保障,又有了内在的动力,可以更好地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体育人才培养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树立市场理念的体育人才培养,就要使体育专业方向、发展规模、人才能力与经济需求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反映体育人才的培养效率。利用市场理论指导体育人才培养,发挥市场机制对体育教育的导向作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如何发挥好体育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既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要应用市场理论指导体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体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的衔接而言,应用市场理论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引入市场理论和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体育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规模调整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正确选择。
[1]祖明.论体育教育发展中的营销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28-29.
[2]余伟,王令芬.用营销理念指导体育教育的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11):39-41.
[3]洪涛.从广告营销的品牌策划谈职业学校的品牌文化效应——浅谈体育教育的办学模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0(8):52-53.
[4]刘学成,陈成林.体育教育“产品”的“营销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1.
[5]刘金风,辛卫勇.引进营销理念发展体育教育——企业营销观对体育技术教育的几点启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2):23-25.
[6]庞爱卿.覃锦云体育教育引入营销理念的若干思考[J].新西部,2011(12):29-30.
[7]陈建.运用4R营销理论指导我国体育教育发展[J].网络财富,2009(5):14-15.
[8]么志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营销[J].才智,2008(11):17-18.
[9]罗德礼.以任务为导向的体育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以市场营销(会展业务)专业为例[J].教育导刊,2011(5):66-67.
[10]杨萍.市场营销4P组合策略在农民体育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经济师,20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