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浩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八条指出:“根据学校体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从新分组进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目前许多分层教学还不够科学,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操作过程中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因此,探索和研究分层教学理论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很必要的。
分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实质上就是根据学生体质水平差异和技术水平差异,把学生进行归类分组,针对不同组别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需求,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实现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都有最大限度的提高。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进行科学评定,改变学生素质好,不学习也能取得高分的现象,增强学生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这就对老师教学水平和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层教学是传统教育向应试教育的转化,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然而,传统的“一刀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吃不消”,这对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大面积地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切实完成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应承担的任务,需要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多目标的教学模式,即“分层教育”。分层教学的实质也就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所谓“个体差异”也就是由于先天所形成的或后天环境不同,造成不同个体产生差别,因此个体在社会活动或实践过程中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要通过因材施教来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分层教学法就是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上海率先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随后浙江、江苏、北京、天津等地也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主要进行分层教育教学改革。9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素质教育,分层教学从此开始发展、完善。这些改革主要是中小学,得到了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因此体育教学分层教育教学进入了白热化阶段,1990年,龚少清、郑定明的“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探讨”分析了分层教学改革的内涵与问题;张正明在论文“浅谈体育学科的分层教学”中对分层教学理论进行阐释;同年,赵晶、孙艳丽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三年级的篮球专修课实行了“层次法”教学,提出了一些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类似的分层教学研究还很多,这些典型案例,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证实,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中小学分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分层教学研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等进行选项课教学。众多的学者开始分析高校开展选项课的必要性,开展的意义、价值以及课程的开放等等。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对不同身体差异的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水平。但是目前高校分层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考核的方法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缺乏、分层缺乏科学依据,盲目的分组教学,搞一刀切都影响分层教学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更新,对体育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分层教学改革在不断的实践和改善过程中发展的日趋成熟。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使学生日常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重压工具。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针对性的发放教材,对于各项素质较好的班级,教材内容要突出理论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引导学生加强技术和技能学习,调动学生参加比赛、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于成绩较差班级的教材内容,应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激发他们的锻炼兴趣,消除对体育教学的恐惧心理,增加娱乐性项目内容,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体育智能和体育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时代已经过去。所以在素质教育主导教育思想层面,层次性教学教法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层次性教学不能简单的依靠某一指标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而要在分组的同时进行具体细化分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按照不同的性别进行分组,表面上女生教学和男生教学分开,避免了不同技术水平学生大班哄的现象。但是不用性别里也有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也有不同体质的学生,总之,会有一些弱势群体。所以,还要具体细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锻炼。
考评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进行划分,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尽量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完成。保证考核方式公平、公正、公开,让那些体质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获得高分。做到考核目标定位准确,考核评价客观,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提高考核评价效果,这样会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比如某班级学生体育水平有三个层次,上层、中层和下层,因此,应将教材设置和学生水平相对应,(1)设置成熟练掌握动作技能,并且能够熟练运用;(2)掌握动作技能;(3)基本掌握基本技能,并设置相应的教与学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上层目标:拓宽大纲范围,对运动技术内涵理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且通过学校要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层目标:掌握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见解,并且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技术水平掌握良好,能够帮助较差的学生学习。下层目标:基本掌握大纲规定的内容,能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
虽然分层教学在教育界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课题,但实践告诉我们,对于传统体育课上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个体差异的问题,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问题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分层次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及锻炼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体育锻炼意识,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谭曙辉,刘成.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前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夏贵霞,舒宗礼,石岩,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2).
[3]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4]杨跃飞,贺梅霞,李伟.高校实施体育课分层教学可行性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5]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
[6]陈海啸,陈壮荔,邱少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7]陈天霞,陈新华,黄传胜,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8]邱海枝,李正贤.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
[9]张浩,李志强,王彦.“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