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娟[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作 者:姚秀娟,文学硕士,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文化。
什么是历史?对于传统文学的批评家来说,历史是一种服务于透彻解析文本的语境,是一种与文学文本界限分明的客观现象。而对新历史主义批评者来说,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是作者肆意改造的对象。作者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来塑造历史,并将其对历史的主观认识渗透到文本当中去。这就是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路易·蒙特罗斯((Louis Montrose)所谓的“历史的文本性”①。1998年,在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的美国小说《美国牧歌》中,作者菲利普·罗斯将文本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模糊了起来,用蒙太奇和戏仿等多种后现代写作手法表现了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历史事件。小说是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我嫁给一个共产党》(1998)和《人性的污秽》(2000)。1998年,《美国牧歌》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又被《纽约时报》评为“过去25年来最好的美国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普通美国犹太裔家庭的故事,升华到对整个美国社会问题的探讨。历史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包括人物在历史事件当中所含有的历史心理。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从“二战”后期犹太人在美国定居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故事情节,如越南战争、反战游行、恐怖袭击等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菲利普·罗斯通过后现代手法对历史进行重构,反映了他对美国文化的认知。菲利普·罗斯笔下“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又是如何的?作者又是如何通过文学文本同历史对话?本文通过探寻小说中蒙太奇和戏仿的写作手法,来试析菲利普·罗斯对于美国犹太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存历史的重构。
多数传统小说写作遵循的是线性叙事,即故事发展由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模式构成。可是在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线性发展的时间顺序被打乱,过去和未来这样的时间概念已经消失了,只留下永恒的现在。蒙太奇是一个法语单词,原意是“构成装配”的意思。该词语最先应用于电影剪辑中,是镜头组接的一种方式。俄罗斯的电影导演库里肖夫(Kulishov)说:“将每个镜头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在一起,用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这就是蒙太奇。”②这种拼贴连接的手法后来运用到了文学创作当中。中国作家夏衍认为,“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③。
在《美国牧歌》中,罗斯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越战前后美国犹太人的历史心理。在第一章“天堂”中,在跨度将近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史实当中,小说主人公瑞典佬史威德(Swede)的历史心理是通过一本小说表现出来的。罗斯将名为《托姆金斯维尔的男孩》的故事拼贴到史威德的成长历程当中。该故事描写的是一个出身艰苦,但是经过艰苦训练最终获得成功的棒球运动员。可是不幸的是,这位运动员因为过度训练,疲劳致死。罗斯将瑞典佬描绘成了一个选择同样运动方式的美国犹太人。在美国历史上,棒球在当时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可是,对于犹太社区的人们来说,体育运动事实上仅仅是一种消遣方式,而并不能取代学业。瑞典佬选择了这项体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可和关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体育运动成为美国公民的保障。“许多犹太人通过参加类似于拳击,篮球,橄榄球和棒球而成名。”④虽然,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是瑞典佬却有些盲从,最终迷失了自我。事实上,《托姆金斯维尔的男孩》中的故事真是预示了史威德即将经受类似的命运。史威德虽然没有像故事中的男孩一样,战死在棒球运动场上。可是,却在反战高潮此起彼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风雨飘摇,迷失自我。
戏仿是罗斯在《美国牧歌》中采用的另一种写作手法。该词来源于希腊词“Parodia”,意思是“滑稽的歌曲或诗歌”。玛格丽特·A·罗斯(Margaret A. Rose)将戏仿称为“模仿和扭曲式的风格”⑤。G.D.科瑞米迪亚(G.D. Kiremidjia)在《戏仿美学》中谈道,戏仿“起初是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模仿形式……这种方式对原始作品进行批判,用以揭露在崇高模型作品创作中的微小瑕疵”⑥。以上定义揭示了戏仿的两个重要特性,即戏仿的模仿性和讽刺性。在小说当中,罗斯嘲弄怀有“美国梦”的美国犹太人。
何为“美国梦”?它是深深烙印在美国民族精神当中,是对幸福的一种承诺。在独立的战争当中,托马斯·杰斐逊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当时,争取自由是美国梦的组成部分。而在建国时期,“美国梦”包含着努力工作和机遇,由此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在大萧条时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鼓励公民更好地去生活。他将“美国梦”的内涵扩大到了言论自由。总之,“美国梦”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希望。
然而在《美国牧歌》中,菲利普·罗斯却将“美国梦”戏仿成为了一场丑恶行径的根源。越南战争爆发后,国内反战运动此起彼伏。《美国牧歌》中记述了国内反战组织,“气象预报员”的活动。该组织又被称为“气象地下组织”(Weather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成立于1969年。组织名称源于(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名称取自于歌星鲍勃·迪伦(Bob Dylan)“地下乡愁蓝调”中的歌词,“你不需要一名气象员来预测风往哪里吹”。20世纪60年代,这个组织同另一个左翼极端组织“黑豹党”齐名,采用极端的手段反抗美国的主流文化。1969年10月8日,该组织在芝加哥制造了一场混乱。1970年,该组织发表了对抗美国政府的“战争国宣言”,他们制造了大量的炸弹,造成无数无辜民众伤亡。在梅里的卧室中贴有这样的标语:“我们反对白鬼子的美国的一切美好和正统的东西。我们将掠夺、烧掉和摧毁。我们将给你们的母亲带来噩梦。”⑦
20世纪70年代,类似于“气象预报员”这样的极端组织开始衰退。吕庆广认为,“1970年纽约曼哈顿‘地下气象员’室内炸弹案和肯特州立大学事件引发最后一场示威成为20世纪60年代激进的政治对抗终结的标志(343)。”高潮退去,剩下的只有低落。这些组织中的人们,无处寻觅安神之所。吕庆广发现,“不少学生的兴趣从(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转向了宗教”⑧。梅里这时因参与恐怖活动被美国警方通缉,所以不得不在国外流亡了五年。五年之后,她悄悄回到国内,却不敢去面对自己的家人。生活在肮脏无比的地方,脸上遮着黑色的面纱,她试图忘记整个过去。在这里,罗斯又采用了戏仿的手法来讽刺梅里的行为。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的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A Minister’s Black Veil)描写了一位不愿意卸下黑面纱的神秘人。面纱后面掩盖的是事实的真相、人性丑恶的面目。梅里也不愿意卸下自己的面纱。躲藏在自己设置的薄纱后面,她不愿意面对的是痛苦的过去和无望的人生。这是对美国观念的一种极大的讽刺。
虞建华认为,美国犹太作家“对现代历史、政治具有产生于对比的独特敏锐的嗅觉,也特别擅长反映现代社会给个人的感情意识和精神生活带来的灾难”⑨。罗斯运用蒙太奇和戏仿手法展示的是一种另类历史。这种历史厚重感存在于罗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讽刺性重塑和对历史心理的准确把握。美国犹太人的个人情感意识和精神生活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美国犹太人到底应该怎样走出这种困境,似乎连作者都无法回答。然而,罗斯却流露出了一种在支离破碎的美国文化中不可名状的悲哀感。
① Montrose, Louis A.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ulture.”The New Historicism.Routledge,ed. H. Aram Veeser. New York: Routledge, 1989,p19-20.
② 库里肖夫:《电影导演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③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④ 马库斯:《美国犹太人,1958—1900年:一部历史》,杨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⑤ Rose, Margaret A.Parody//Meta-Fiction.London: Croom Helm Ltd, 1979, p19.
⑥ Kiremidjian, G. O. “The Aesthetics of Parody.”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8.2.(Winter,1969),p230-42.
⑦ 罗斯.菲利普:《美国牧歌》,罗小云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⑧ 吕庆广:《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页。
⑨ 虞建华:《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代表价值》,《外国语》1990年第3期,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