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简淡自从容——李德君先生及其绘画风格赏析

2013-08-15 00:42河南邢士珍
名作欣赏 2013年19期
关键词:水墨笔墨画家

/ 河南_邢士珍

作 者:邢士珍,著名书法家,资深艺术评论家。

轻启德君先生画集,一派意境神闲,清芬拂拂。

难解水墨情结,德君四十年来耕耘在传统绘画乐土,悠然自得。这无可厚非,正如目前一些绘画作品中常见被急不可耐的创新欲驱动,慌不择路尽显无奈同样无可指摘。区别仅在于,德君不为自己心中高悬的目标终日惶惶,而是不离不弃坚守住一个画家应有的基本标准,这是任何优秀画家和优秀作品首先不可或缺的,然后才有资格言及其他。

德君没有在流行话语的霸权笼罩下茫然失控,他深知传统绘画艺术须长久磨炼、多方积累,不轻言超越。任何变革必有承传接续,一穷二白不可能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他的从容心态可谓“自是天性,非师而能”,以轻松的笔致营造出淳朴恬静、闲雅简约的风格。“少则得,多则惑”,传统中向有“尚简”一说,以虚静的构图和笔墨突出意境,借物写心,简率中注重线条的锤炼,时时抑制笔势,敛约舒缓,力避拙力刻露、霸气纵横。或有放逸挥洒,亦能巧拙互用,姿致妍雅。由于其传统笔墨的功夫扎实,在或多或少追求新意中不至于逐奇失正而徒慕怪诞。

简雅不独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关乎笔墨技巧的继承运用,他注重意趣,故不重“描”而重“写”。线条轻重疾徐,浅深疏密,流畅自然;墨色点染薄不减韵,重不生火;山水、人物、花鸟皆本于意境施展笔墨,不被笔墨驱使而阻断情思;状物重天然本性,我与物应,笔路清晰,平淡意足,多不作层层渍染,笔、墨、色统一于一片空灵之中;画人物不作摆布巧饰以免无神可传;他笔下的苍鹰体貌闲暇,无凶狠搏杀、血腥惨烈之状,而又不失英姿森然。

德君的简雅风格是在“得意”和“意足”这一传统审美根本原则之下完成的,否则便成为技法炫耀。他既然是徜徉在传统绘画中,中国文化包括绘画传统恰恰没有西方“酒神”的疯狂,更强调用理智控制情感并使其融化于情感之中。每种风格都是一种局限,清雅,豪放,简约,浑厚等等,强调太过则不妙。从德君作品中可体察到他讲究节制和掌握分寸的能力。

德君曾坦言他要“坚持走传统绘画之路,力求精练”。走哪条路具体到个人多种因素使然,此即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20世纪艺术观念、艺术形式的变幻,使传统绘画受到挑战。中国画要走向现代,如何突破超越,德君对此从不轻易地矫情强求。更何况“现代”之深意何在?究竟何为“现代精神”?这仍是令人困惑沉重的世纪性话题。

德君的求变,是在不疾不徐中进行。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已提出“变则可久,通则不乏”,阐明为文为艺在继承传统中不因袭前人有所出新方可永葆艺术生命活力,而且更进一步要求“趋时必果,乘机无怯”,主张在时代潮流面前应勇敢果断,不畏艰险。可见,求变是传统中固有的积极因素,水墨艺术根植于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不可能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被抛弃。问题是如何拭旧呈新实现转化式创造,使之具有新的魅力。作品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形式上与传统拉远多大的距离,亦不在于多大程度上有别他人“面目”,而在于能否散发出人文气息,蕴涵文化精神。若此,绝非仅仅依赖于矻矻地钻研技巧所能奏效。

传统水墨已分化为多元局面,一部分人吸收外来艺术观念进行温和地变革,少数先锋画家基本上与传统割裂以新的意象拓展文化空间,以“现代水墨”、“实验水墨”进行视觉形态的转化;而绝大多数画家以徐徐渐进的方式走在传统绘画的路上。德君属于后者。他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是以内在心理情感为依凭,铸就于特定形式之中。我以为所有的借鉴吸收、融会贯通,均系外在因素,并不能使一位画家从根本上产生蜕变;仅能悟到了某些道理也远远不够,世迁时移,人类物质欲望的膨胀、精神世界的贫乏,早已不是禅宗式的当头棒喝便可顿悟的时代。只有在内心遭遇到某种严峻的拷问,获得形而上的体悟,不期然地召唤出心灵深处尚未发现的情思,方能使艺术生命得到升华,使创作成为人的情感表述而非动物的本能宣泄。

德君是在认真地活着,在这浮躁的年代,他能打理好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寻觅生命的真实,相信他会进入更为自由自在的创作境界。

猜你喜欢
水墨笔墨画家
笔墨童年
水墨
酷炫小画家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