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军亭
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凭借其星际战争及爱情的离奇故事、亦真亦幻的3D视觉效果在我国乃至全球电影市场独领风骚、喧闹一时,至今仍为国人追捧,绕梁余音不绝于耳。如果将这部影片与种族主义联系在一起,也许会有不少人提出质疑,甚至会以该片中所表现的纳美人的淳朴善良、其部落首领的女儿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之间的爱情以及美国精英们帮助纳美人战胜本国侵略者的义举与献身精神为例,证明该片不仅与种族主义无关,反倒正面表现与颂扬了“超越种族的人性美”。然而,这些在笔者看来都不过是美国的电影制作们为使该片能够顺利打入我国电影市场而精心编织的一件美丽外衣,一层瞒天过海、鱼目混珠的伪装与障眼法而已。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的伪装,对该片作一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具体、深入剖析,一条露骨的新种族主义逻辑便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其一,该片以刻意选取的具有特定人文内涵乃至动物属性的符号元素为象征,讽喻、丑化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影片中的纳美人虽然只是虚构的产物,但制作者却刻意从浩如烟海的人类各民族历史文化现象中,为纳美人选取、设计了一条中国历史上清代样式的辫子,作为纳美人重要的外部形象特征之一。事实上,这条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且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辫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逐渐沉淀、凝固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文化符号与印记,且更因其与近代西方列强大举侵华、清王朝衰败的历史时代紧密相连,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看,它一直是作为丑陋、愚昧、落后的标志物被嘲弄、鄙视、诟病甚至侮辱的对象,因而它在片中的出现就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与象征意义。客观、历史地表现这一现象无可厚非,这在我国的各类文艺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但该片制作者却将这一特征与某些动物属性结合在一起,让每个纳美人都头竖一对听觉灵敏的尖耳,口露两排嶙峋狰狞的獠牙利齿,身藏飞山跃林、感通众生特别是用辫子与动物交流的本能,以刻意强调纳美人在进化发展阶段上的低等类性质。不仅如此,影片制作者还用心良苦地将纳美人本已嶙峋不整的獠牙利齿统统染成黄色,使之人人一口大黄牙。众所周知,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能够拥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是优越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人从两岁起就有完备的牙齿健康档案,据统计,美国平均每人每年花在牙齿保健上的钱大概在1000—1500美元之间,这还不包括牙齿的美容修复。牙齿不整洁则是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低下的反映,往往会被人看不起,甚至连一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以至形成美国特有的牙文化。相形之下,满口大黄牙使片中纳美人再次成为美国式文明丑化、贬低、嘲弄,侮辱的对象。然而,影片制作者依然意犹未尽,更从浩瀚无垠的人类词汇之海中精心选取了源自希腊神话的“潘多拉”一词给纳美人居住的星球命名,使人自然而然地将纳美人同已成为灾难、罪恶同义语之“潘多拉的魔盒”联系在一起。影片制作者如此这般煞费苦心地完成了纳美人的外在形象及其生存环境的设计塑造。显而易见,如果不是精心策划,谁又能相信这是出于无意或巧合呢?
其二,该片以精心描绘的美国科技发达与白人精英的高度文明为对照,凸显纳美人所象征民族的原始、愚昧、落后。影片制作者让美国科学家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出兼具纳美人体貌特征与美国精英智慧文明的阿凡达,以达到潜入纳美人族群刺探秘密、控制资源的目的,通过这一核心情节的精心设计,赋予了美国精英们令纳美人望尘莫及的绝对优越地位,纳美人的躯壳成了美国精英们迷惑、欺骗纳美人的工具,纳美人则沦为任由美国精英们操控、摆布、愚弄的低等种群。当贪婪成性的美国公司老板动用全副高科技武装的雇佣军疯狂掠夺纳美人家园的珍惜矿藏时,纳美人刀矛弓箭的原始抵抗在美国人众多飞船、战机、战车与巨型机器人等高科技武器的猛烈进攻与狂轰滥炸面前一触即溃,纳美人除了四散奔逃和祈求神明保佑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与人类历史上的殖民掠夺与压迫、奴役何其相似?当纳美人伤亡惨重面临家园故土沦丧的绝境时,以富于正义感与同情心的白人女科学家、前海军陆战队员为核心人物的美国精英们让阿凡达再次出现在纳美人中间,并赢得其信任而成为领袖,指挥、带领纳美人和其他众多部落族群最终合力打败掠夺者。这一败一胜的鲜明对比与反败为胜的命运转折,突显了美国精英们在纳美人反侵略胜利中的决定作用,以此表明,即使纳美人的胜利也是在美国精英们的帮助与领导下取得的,只有美国精英们才是纳美人危亡命运的拯救者,一副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形象跃然银幕。
通过上述深入细致的分析,一个隐藏在层层伪装与假象背后的种族主义逻辑便已清晰显现:一个落后、愚昧且没有能力掌握自己前途命运的民族,即使再温和善良、也不是优秀的民族,只有在优秀民族的帮助与引领下才有光明的前途;而一个高度文明的、能够决定其他民族前途命运的民族即使有败类存在也是优秀、强大和具有领袖特质的民族,理当成为其他民族的领路人和保护神。英国《卫报》2010年3月11日的报道印证了这一点:“一位黎巴嫩博客写道:在《阿凡达》中,我看到了巴勒斯坦人、伊拉克人、阿富汗人以及黎巴嫩人的生活,以及反对他们的战争。西方对待这些人,好像他们是纳美人的孩子。”“一名阿拉伯博客写道,《阿凡达》正在向美国人传递一个消息,美国对当前局势感到乐观和希望。美国人假装对什么感到乐观呢?他们是世界命运的操控者,就如影片中的主角杰克·萨利,控制着纳美人的命运一样”、“人们可以将巴勒斯坦人和其他被占领社会看做《阿凡达》中的纳美人……他们是否也同样需要一位外来救世主?”这才是《阿凡达》所传达的并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思想内涵之核心本质。
事实上,早在1965年联合国大会第2106A号决议就通过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并于1969年1月4日生效。我国于1982年1月28日成为缔约国。截至1997年1月1日已有148国加入该公约。该公约郑重申明:深信任何基于种族差别的种族优越学说,在科学上均属错误,在道德上应予谴责。《牛津英语辞典》则定义:种族主义(Racism)是一种认为一个种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某一种特定的品质或者能力,并以此区分人群及种族间优劣的信仰或者观念;麦夸里线上辞典(TheMacquarie Dictionary)将种族主义定义为:相信各人类种族具有各自的特征且这些特征决定他们的文化的信念,通常带有认同自己种族优于其他任何种族且有权力支配其他种族的观念。当1985年西方的高露洁公司购得1933年成立于上海的好来化工集团50%的股权后,因后者生产的一种牙膏使用了“黑人”牌名称和一个头戴大礼帽、开怀大笑露出洁白牙齿的黑人头像作商标,被一些宗教团体、非洲裔美国人及公司股东批评为带有种族歧视性质,迫使高露洁公司在三年多后将“黑人”牌(Darkie)改为“达利”牌(Darlie),商标也不再是明显的黑人头像。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伊萨克·斯通·菲什还在《回到黑脸的日子》一文中称“这个品牌的中文名称仍未改变”,“尽管如此中国人并不认为‘黑人’牙膏这个名字应该受到谴责。对中国消费者进行研究的布莱克说:‘大部分中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黑人”牙膏带有种族歧视的意思’。”相比之下,《阿凡达》有过之而无不及,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何其淡漠!虽然《阿凡达》中贯穿的观念逻辑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以种族奴役、种族隔离、种族清洗等极端行为为特征的旧种族主义,而是将这种歧视融入文化差异的描述、解读,进而使之固化为某种社会化的概念。尽管这种新种族主义仅仅诉诸话语、符号以及媒介而非行动,并且常常以含蓄、温情甚至民主的面目出现,但在本质上是与旧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其更隐蔽,更具欺骗性,因而也更有害。
《阿凡达》的制作者就是这样用一条露骨的种族主义逻辑来迎合、取悦西方中心主义影响下的西方主流社会,再用一件包裹其外的“超越种族的人性美”的美丽外衣来迷惑、愚弄全球华人群体乃至发展中国家民众,以攫取全球电影市场的最大利润,创造了近24亿美元的全球最高票房收入记录。而我们呢?不仅对这精心策划的一切浑然不知,反而趋之若骛,齐声喝彩,奉送了接近13.9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对其制作者几近顶礼膜拜之势,甚至还上演了张家界与黄山争夺《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原型、袁家界抢先举行将“乾坤柱”(“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仪式等一幕幕可悲闹剧。恰如老百姓的俗话“自己被卖了还替别人数钱”一般,民族的自尊、文化自觉自信何在?这说明票房数字之类并不是判断一部文艺作品优劣的最终价值尺度,而最根本的却在于票房数字之后对公众的持续影响是否真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方面,是否真正有益于全人类的平等发展与文明进步。那种把票房数字之类当作文艺作品优劣判断依据与追求目标的片面观念及作法,不仅误人而且害己!
《阿凡达》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暴露出我们自身存在的缺陷,发人深省:
其一,不知从何时起,“美国大片”的思想内容似乎越来越远离我们关注的视线,其所创造的奇幻视觉享受与巨额票房收入似乎更为我们津津乐道甚至痴迷,言必3D技术与票房数字,似乎电影只剩下用金钱与技术堆砌的单纯娱乐功能,似乎一旦加入WTO就真的“世界大同”了。殊不知,当我们认真淡化意识形态观念、在包容一切中天真娱乐之际,美国的精神文化渗透却变本加厉、花样翻新、无孔不入。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兰德公司阿洛佑研究中心出版的《影响战——一种增强军事实力的研究架构》一书就毫不掩饰地坦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越来越关注如何增强其应用各种各样‘软实力’的能力,即能够使得美国有效影响特殊的他国受众,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行为”,该书不仅将“影响战”明确定义为:“是指在和平时期、危急时刻、冲突及冲突发生后,通过协调、综合、同步应用国家的外交、信息、军事、经济以及其他实力,达到促使那些国外的目标受众形成对于美国的利益和目标有利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而且通过分析广告和市场营销、政治运动、公共外交等过程中的影响战案例及规划方法论,系统研究、总结了影响个人、组织和网络、对手领导联盟、公众的模型与策略等,提出了包括规划要求在内的关于影响战的分析框架;美国甚至拍摄了以我解放军入侵美国并在美国军民顽强反击下溃败等虚构情节为题材内容的影片《赤色黎明》,只因制作方垂涎我国庞大的电影市场才将入侵国改为朝鲜,但其在公众中煽动“中国威胁”恐惧情绪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即使对我国反映较为正面的影片《2012》,也不忘记利用中、俄等国领导人拒绝广大平民登船逃生而美国科学家为民请命力促放行以及美国总统与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等细节对比,凸显美国民主人权与他国专制特权的强烈反差。尽管一部电影亡不了国,却能使人在奇幻视觉与娱乐假象的享受中消蚀掉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判断力,沦为被钩魂摄魄只剩躯壳的可怜粉丝乃至忘记自己是谁的游魂野鬼。因此,必须改变只重技术与金钱而忽视思想内容的片面倾向,旗帜鲜明地坚持我们的主流社会价值,善于利用WTO协定中的例外条款维护自身利益,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拒绝那些充斥恶意煽动、妖魔化乃至精神垃圾的文化产品!
其二,一个国家的内在力量不是靠闭关锁国能够维持的,对外开放过程中形形色色思想文化的涌入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国民的鉴别鉴赏水平。尽管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刚在欧美上映即被西方媒体贴上“庸俗商业片与政治宣传片的混合体”、“沙文主义以及对日本侵略的妖魔化”等标签遭到带有深刻政治成见的恶评,但这也从反面启示我们: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文艺评论机制,摒弃广告式的商业炒作以及把批评与上座率对立起来的片面观念,吸引广大群众在观看中不断提高鉴赏水平、在不断提高鉴赏水平的过程中更多地观看。要制定扶持、鼓励学术平台与大众媒介积极开展文艺评论的经济、文化政策;要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作用,推动学术平台与大众媒介建立专兼职文艺评论员队伍,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业学术评论;要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文艺评论,推动大众媒介开辟群众性文艺评论园地。坚持以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或本质方面为价值判断尺度,大力倡导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事实求是、以理服人的评论文风,反对与拒绝无据无理的扣帽子打棍子以及攻击谩骂之风,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积极健康的专题论坛、有奖征文、普及讲座等学术性、群众性文艺评论活动,通过文艺评论这种具体形式与有效途径提高国民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与必备条件之一。
这就是《阿凡达》给我们的警示:一个民族要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浩然气度与博大胸襟,但绝不能没有自己判断社会生活本质的价值尺度,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心灵家园,这才是民族自觉与自信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