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大新
我们回视一下小说发展史会发现,世界上很多好小说,都涉及苦难,都把表现苦难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中国的《红楼梦》,曹雪芹把黛玉与宝玉所经历的爱的苦难写得淋漓尽致;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把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所经历的战争苦难写得揪人心肺;法国的《红与黑》,司汤达把木匠的儿子于连人生奋斗中所经历的苦难写得惊心动魄;英国的《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把农村姑娘苔丝的苦难写得精确怵目;美国的《红字》,霍桑把社会残酷典法所加予海丝特·白兰太太的苦难写得凄切生动;德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把维特经历苦难后自杀写得荡气回肠。
正是因为这些小说写了苦难,才长久地吸引着人们去阅读。
中外的经典作家们为什么会在小说中去写苦难?
因为小说是要写人的,而苦难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人生的基本内容。
我们可以回视一下历史上的大人物,你只要仔细了解和观察,会发现所有的大人物都经历过苦难。孔子,文化界的大人物,当年周游列国14年中,到处吃闭门羹,尤其是到了陈蔡之间被人围困时,饭都吃不上。曹操,这是政界的大人物,可他身为宦官的养子,处处被人歧视,且终生受头疼折磨,生前多次险遭谋杀,死了还被割头侮辱。胡雪岩,这是商界的大人物,资金链断裂后生意垮掉,又被朝廷治罪,家财散尽,连妻妾都要遣散,死前呼子孙于床前道:勿近白虎,语毕而逝。其痛苦之状可以想见。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现当代的作家,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几乎没有。鲁迅,很小就看见家庭衰败,经常要去药铺为大人抓药。后来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妻子朱安,感情生活上充满痛苦。郭沫若,文革中亲生儿子被迫害而死,连问都不敢问,只能在纸上不停地写儿子的名字。老舍,含着冤屈跳进太平湖自尽,死时心中肯定充满悲苦。
我们可以四顾一下身边的普通人,看看有哪个人与苦难一点也不沾边。恐怕你很难找到。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当年在日寇入侵时遭遇追杀,四处逃难;我们的父亲、母亲那一辈大都经历过大饥馑;我们的哥哥、妹妹,不是尝受过上山下乡之苦,就是遭遇过找工作之难。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人生里也有很多苦难。童年时,经常被饥饿折磨。青年时,经历了一场历时八年的官司的煎熬。老年时,又尝到了丧子之痛。我自己认为,上帝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苦难,苦难的种类和重量可能不同,但每人都有一份,谁都别想推开不要。你现在没有经历,以后会经历;你年轻时幸运,不要得意,年老时会给你补上的。
很多人我们从远处看,觉得他活得很好,很令人羡慕,其实你只要走近他,真正了解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就会发现他经历的苦难一点也不比你少,不过种类不同罢了,你根本不想和他对换人生角色。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因为苦难活得不易。所以,写苦难是小说的一个基本任务。作家写人不写苦难,甚至有意避开苦难,那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世上的苦难究竟有哪些?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来看,如果从大的方面给苦难分类,大概可分三类:
一是个人的苦难。涉及的是单个人,其他人感觉不到,容易被他人漠视。如穷困,个人生活很难正常持续的;如个人生命受到疾病和他人威胁,生命安全无法保障的;如家庭遭受车祸、爆炸事故破坏,失去亲人的。个人的苦难既有肉体上的,生理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心理上的。
二是民族的苦难。涉及的是部分人群,容易被重视。但有另一人群会幸灾乐祸,拍手称快。如民族间战争的发生,遭受他族欺凌等等。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发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今天的民族苦难表现最明显的,是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
三是人类的苦难。如地震的发生,飓风的出现,海啸和洪水的袭击,酷寒酷热和冰雪的折磨等等。像印尼海啸,日本海啸,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等。对这类苦难,所有的人都会给予关注并表示同情。
后两类苦难同样也要摊到个人头上,由我们每个人来承受。
苦难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追究一下,会发现苦难的制造者有三个:
第一个制造者,是自然界。地震、飓风、洪水、山火、泥石流,这些苦难都是大自然制造的。
第二个制造者,是人自己。比如,战争、动乱、饥馑、谋杀、车祸、工伤、斗殴等等。
第三个制造者,是生命之神。这主要是指人遭受疾病折磨这类苦难。有些疾病,是我们不小心得上的,比如性病、爱滋病、肝炎等。但大部分疾病,是生命之神的馈赠,不是我们能抵抗得了的。因为按照生命之神的设计,人只能活一百来岁,再聪明再有能耐的人也不能一直活下去,那么到了你生命的后半段,他就必须让你的肉体出问题,不是得这病就是得那病,反正要让你得一种病,然后才有理由收走你的生命。
明白了苦难的制造者是谁,我们就可以为减少苦难而有所作为。
首先我们要对自然界保持一份敬畏,一般不要去招惹他。尽量保持他的原状。
其次,我们人类自己要努力保持理智,尽可能在生活中不互相制造苦难。
再者,在锻练肌体抗病能力的同时,坦然面对生命之神的安排。
苦难是作家的重要写作资源,但写好苦难并不容易。
我觉得作家写苦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其一,预测可能要来的苦难。小说家作为人类中的思考者,作为人群中最敏感的分子,他们应该能预感到人间可能出现的一些苦难,然后用小说发出预测。这方面,已有很多小说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小说《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1949年出版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划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在我自己看来,这也是一部预测无隐私生活苦难可能到来的书。小说中预想的场面,在911之后的美国,为了对付恐怖袭击,曾经出现过。到处都是监视摄像镜头,随时可以监听你的声音。在有些私人公司,为了了解员工的劳动生活情况,在工作区和生活区安了许多摄像镜头,员工们做什么说什么,监控室都一清二楚。现在,有的电脑黑客可以远程打开你电脑上的摄像头,将你卧室里的情况录得一清二楚。在日本,有些变态的男人买了手机监听软件,专门监听年轻男女在手机上谈恋爱的对话。
小说《五号屠场》,是库尔特·冯内古特写的一部反战小说,一方面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残暴,法西斯在德累斯顿的一个屠宰场里,像杀猪、牛、羊一样地杀害美国战俘,把战俘放在滚水里烫死;一方面又抨击了盟国轰炸德累斯顿的野蛮行为,一次大轰炸造成了十三万五千人的死亡。在我看来,这还是对今天战争强大破坏力的一部预测小说,不说核武器,单是美国一个钻地智能炸弹,就可以造成伊拉克藏在地道里的几百人丧生。今天大国间的战争一旦打起来,人间就真的会变成一个大屠场。
美国的科幻小说和电影也正在完成这个任务。《后天》,写温室效应正在引发大灾难,让地球回到了冰河世纪。《2012》,写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人类重新坐进了诺亚方舟。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站11月25日报道,剑桥大学准备设立人机对抗研究中心,将研究超级智能机器人及计算机可能对人类构成的威胁。目前,机器在很多方面都比人做得好,国际象棋、飞行、金融交易等。人类可能会把地球的控制权拱手交给人工智能机器。这些情况,小说家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给以表现。
其二,发现已存的别人还没注意到的苦难。
世界上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种苦难作家还没有发现和进行表现。
《旷夜无人》,是女作家李兰妮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我把它看作一部纪实小说。这部书把一个人遭受抑郁症折磨的情景极其生动地展示了出来,这种苦难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还很少有人知道。而我们国家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3%到5%,目前已有2600万人深受抑郁症的折磨。这部书对我们了解这部分人的精神痛苦大有帮助。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写一个成年男人爱上一个12岁少女的故事。这部书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自己认为也是一部写苦难的书,不过作者写的不是正常人所遇到的苦难,而是一个心理变态和性变态者的苦难。一个成年男人,不喜欢年轻女性,却喜欢一个女孩,这显然不合社会规矩、法律和人的生理规律,主人公知道这是犯法的,但他却无法控制自己,以致不得不走上被审判席。这不是苦难?这种苦难只有有这种心理缺陷的人才能知道,纳博科夫用他的小说,让我们知道了。所以几乎所有的读者读后都极为震惊。其实,在人群中,这样的人决不是只有这一个,不是不断地有娈童犯出现吗?也许这种心理倾向会被人们所不齿,但作家敢于正视人性的勇气以及对人类苦难领域向纵深开掘的眼光着实让人钦佩。
其三,展示人与苦难搏斗和在苦难中挣扎的情景。
《春琴抄》,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美丽的盲人琴师春琴与佐助相亲相爱,但在春琴37岁时的一个晚上,有人往她面部浇了开水。佐助察觉出春琴唯恐看到她丑陋面容的不安心情,便用针把自己的眼扎瞎,以安抚春琴那颗悲哀的心。这部书把社会等级差异和残疾所造成的心理苦难惊心动魄地展示了出来,作家对人面对残疾这种苦难的描述让我们经久不忘。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也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写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被贫穷反复折磨后,杀死了房东,抢劫了房东的钱。他杀人后,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精神上极度痛苦。小说把这个穷大学生在穷苦的深坑里扑腾挣扎的情景写得震憾人心。
苦难是人生的正常组成部分,是所有写作者不该忽视的表现对象。祝愿所有人都能勇敢面对命运留给自己的那份苦难,祝愿所有想从事写作的人,都能从个人、民族和人类的苦难中找到自己想写的素材,进而创作出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