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3-08-15 00:54丁帆
文艺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史都市

首先,要进一步声明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所研究的乡土文学是与1950年代在意识形态统摄下所提出的所谓“农村题材创作”不同,我们是从文学史的角度,从学术性和学理性的视野去考察鲁迅先生所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和理论,而非那种追逐政治时尚的“农村题材”创作和理论。

毋庸置疑,随着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迅猛发展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将越来越发达,大片的土地被高楼大厦的水泥森林所吞噬,商品时代和消费时代淹没了农耕文明的生活形态和意识形态。怎样看待百年来中国文学史每一个节点和关键作品呢?这是中国乡土文学中需要重新认识和发展的问题。感谢《创作与评论》编辑部让我主持这样一个栏目,有机会重新审视一些过去与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例如“有关乡土题材的‘非虚构’作为一种互文性的存在,以‘补白’和‘镜子’的形式让我们看到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诸种病象。”但是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刻反思的学术空间。

百年来,文学史对乡土小说的许多定论是否可靠呢?“广为人知并广受褒奖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当铺前》”作为文学史中的代表作。与那些不被重视和冷落的《泥泞》、《小巫》、《水藻行》相比较,在人文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究竟孰优孰劣?“对于理解茅盾三十年代的整体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茅盾有许多不被大家所看好的乡土作品,恰恰验证了它们人性和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像一直被人们忽略和遗忘的师陀为什么会在城市与乡土之间徘徊?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迪?他的作品是否需要重新被纳入文学史的经典之中?同样,在年轻一代被边缘化的作家阿乙也创作着城市和乡土的灵魂徘徊,“都市与乡土成为他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两面,对于乡土的书写和记忆贯穿于全部都市体验之中,隐蔽幽微的情感和思考脉络穿梭于都市和乡土之间。”像这样的作品能否进入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视野呢?所有这些,只是为大家推开了一扇百年乡土风景的思考窗口而已,以期望得到同仁们的指教和讨论。

“乡土电影所表现的空间与城市相对,但却与城市有着深刻的关联,城市与乡村对立、对应、纠缠的复杂关系更多地体现于乡土电影而非都市电影。乡土电影从另一个维度揭示了现代性的逻辑”。就此而言,乡土文学在电影改编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坚信,人类无论进入什么样的时代,只要有土地存在,只要有植物存在,只要有动物存在,乡土文学就不可能消失!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史都市
茅盾的较真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茅盾手稿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