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理论中的审美情感

2013-08-15 00:47:00曲陆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大众文艺 2013年3期
关键词:卡罗尔导向经验

曲陆石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审美经验理论中的审美情感

曲陆石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本文以卡罗尔为靶子,论证了审美情感无关愉快,审美情感的所指确实存在,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不同,并说明了内容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的缺陷,证明了也许现有的审美情感理论并不能作为令人较为满意的审美经验理论,但这种指向“人”的维度却是审美经验理论必须包含的。卡罗尔;审美情感;审美经验

审美情感无关愉快。

根据彭锋的总结,卡罗尔将历史上出现的审美经验理论区分为三种,即情感导向理论、价值论导向理论和内容导向理论。卡罗尔分别反驳了前两种理论,支持第三种即内容导向理论。

卡罗尔认为,情感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试图将一种检验上的可感受性质鼓励出来作为审美经验的标志或必要条件……一个并不清楚的明确候选者就是愉快或者快乐或者享受。这种观点的一种确立方式可以说是这样的:只有当某物是令人愉快的时候它才是审美经验。”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哈奇森和康德的无利害愉快理论、叔本华的接触抑制努力的审美释放理论、杜威的审美经验作为完满经验的理论等等。

卡罗尔对情感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的批驳点之一,就是许多审美经验不是愉快的,甚至让人感到悲伤或惆怅。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审美经验确实不能令人感到愉快。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是个体态丑陋的老妓,但是这并没有减少这尊雕像对人的吸引力。但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愉快”更准确地表述是一种直观上的正面反应,人们对这种类型的审美情感或者审美经验有种天生的偏好,或者说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单一性的愉悦。换言之,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审美经验或者审美情感就应该是单一的愉快,审美经验或者审美情感是否是单一的愉快的与它是否是审美经验或者审美情感无关。

当然,也有人坚定地为“审美情感是愉快的”这一立场做辩护。如彭锋“曾将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分为三个层次:浅层次的愉快,痛苦,深层次的愉快……为了获得深层次的愉快,有时候甚至需要痛苦,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悲剧的原因。”然而,这种深层次的愉快和浅层次的愉快显然已经有质的不同。深层次的愉快情感更加复杂,准确地说,这种愉快已经不能称之为愉快。杜甫有名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与老翁告别的这个人心情一定不是愉快的,对于阅读这句诗并且产生审美经验的人来说,这种经验也不能说是愉快的,但这种不愉快并为对审美经验的产生或者审美经验的强烈度有负面的影响。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为这种“深层次的愉快”另外寻一个恰当的词语。

审美情感是否是愉快的,或者说是否是正面的,并不影响它作为审美情感的存在。仅把审美情感定义为浅层次或者狭义上的愉快是不准确的。经过这一修正,卡罗尔试图通过说明存在不愉快的审美情感而证伪情感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的尝试失败了。

审美情感的所指确实存在,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不同,因此“审美情感”这个能指并不恰当。

诚如舒斯特曼所说,“尽管审美经验长期被认为是作为不仅包括而且超过艺术领域的最基本的美学概念,但它在最近半个世纪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不仅它的价值而且它的存在都已经受到质疑。”笔者看到了迪基等人攻击各种情感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进而质疑审美经验本身的存在。对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的这种打击确实是致命的,但是并不是没有反驳的余地。笔者打算从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的个体经验入手,为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争取一份领地。

要讨论审美情感,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情感。杰内弗·罗宾逊在《艺术中的情感》一文中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情感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每种情感由“独特的和可具体化的关系性意义”所区别,这个关系性意义“概括了每个人-环境关系中的人的受害和得益”。因此,怜悯就是“被其他人受的苦所打动并希望去帮助”;愤怒就是对于“一个对自身或自己的东西被贬低的冒犯举动”。还有一派观点认为,情感包含了一个对总体环境摄入的选择性注意。情感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的某一方面,这一方面对我们的意愿、目标、价值和利益来讲应该是重要的。

这些情感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情感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事物相关,这可以从“受害”“得益”“目标”“利益”等词语中得知。按照这种定义,审美情感并不是一种情感。

从最显而易见的例子说起,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喜欢百听不厌的音乐,不管这种音乐引起的是单一的愉快还是深沉复杂的感受,又或者使听众联想起曾经的种种,但是这首音乐本身,并没有与实际的目标或利益有所关联。因此,根据如上提及的情感理论,审美情感并不是一种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审美情感的确存在;第二,纵使审美情感的发生机制和物理表现与生活中的一般情感一致,审美情感(姑且如此称之)严格地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所以,我们应当为这种存在换一个更恰当的词语,比如审美经验。

这样,卡罗尔的观点就受到了攻击:“审美经验不必具有独特的经验上的可感受性质,借此与其他种类的经验区别开来……根据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性质来确定审美经验是不可能的……”审美经验与快感痛感经验等其他经验确实是不同的,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些不同具体表现如何,而不能因为我们尚且无法准确说出这些不同,就不承认审美经验这种特别的存在。

也许现有的审美情感理论并不能成为令人较为满意的审美经验理论,但这种指向“人”的维度却是审美经验理论必须包含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卡罗尔所支持的以内容为导向的审美经验理论。

卡罗尔认为:“如果就艺术而言……我们可以假定,如果注意和理解是指向艺术作品的形式,或者指向它的表现特性或审美特性,或者指向这些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那么这种经验就是审美经验。”在审美经验的这种定义中出现了“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特性”“审美特性”等短语。很明显,“审美特性”是对“审美经验”的循环定义。

但我们也可以把卡罗尔的这种表述看作一种操作性的定义,暂时把这种错误搁置在一边,先试着用一个经验型的例子来理解他的这番陈述。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去注意声音的振幅、频率等物理参数,而去注意和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和配合,注意和理解音乐的旋律与节奏,这种经验就是卡罗尔所谓的审美经验。

我们在听自己喜爱的乐曲时,可能确实注意过、理解过这些方面,然而一个厌恶乐曲分析课的学生也可能注意过、理解过这些方面,但他应该很难产生自己在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时所产生的感受与经验。这说明卡罗尔指出的是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事实的全部。然而,那些对艺术品心有所感的受众,确实是受到了外在对象的刺激才产生了审美经验。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卡罗尔所说的“艺术品的形式”“表现特性”等是产生审美经验的前提。换言之,外在对象的属性决定了其自身是否具有使受众产生审美经验的潜力,但审美经验到底会不会发生则无法据此预测。

审美经验的定义问题之所以长久以来一直悬而未决,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审美经验涉及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即主体与客体间的鸿沟,而康德等许多哲学家都曾尝试为这条鸿沟架桥。笔者认为,在未来岁月中一旦出现较为满意的审美经验理论,它应当会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间架座桥。

1.杰内弗·罗宾逊. 艺术中的情感[A]. 彼得·基维.美学指南[C].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彭锋. 美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朱狄.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卡罗尔导向经验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猫咪卡罗尔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