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1)
丰子恺散文中的童心思想
姜 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1)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具一格的。他的散文与儿童世界相互生发,趣味也多由童心流出。对于儿童,丰子恺怀有无限的爱心和高度的关注。丰子恺;童心;艺术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独特气质的人。他以漫画成名于世,而其散文往往被大多数读者所忽视。纵观丰子恺的散文创作,风格独特鲜明。他不喜欢写深奥的东西,以一种闲话的语境写一切琐屑轻微的事物,尤其对于儿童丰子恺给予了高度关注。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坚持儿童天性第一位,肯定儿童的人格。
儿童是上帝赋予的礼物,童年是人生的毕竟阶段,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以父亲为本位,崇拜祖先,推崇老者,这种文化根本上是对儿童天性的泯灭,儿童是不被重视的群体,儿童的成长也过早的被光宗耀祖的功力思想浸染,儿童的天性在最初的时期就已经萎缩变形。
五四时期人们被禁锢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这种解放最大的意义就是对人的发现,并且进一步发现了“儿童”。20世界初新文学运动一开始,丰子恺就表现了对于儿童世界的极大热情。这在他的文章《儿女》中就明确地说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儿童在丰子恺的思想中和神明、星辰、艺术是并列的。那么“童心”到底是什么呢?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童心”即“孩子本来的心……不是经过这世间的造作后的心。明言之,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疵,天真烂漫的真心”。本来的心、真心营造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世界”。尤其在五四之后丰子恺以如此集中的文字来描写儿童世界,这在当时是极少的。人们在长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下,儿童这一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原来直通人心灵的内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内层。
丰子恺以儿童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章。但丰子恺的散文不仅仅属于儿童。丰子恺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对于万物细微的观察、对于现实的同情和对于永恒的追寻,这一切因素的综合使得他的散文获得了一种“诗”的品质。于是,在一个纯真、自然、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文本中,我们看到了自己逝去的童年,看到诗,看到欢乐和柔情。
丰子恺以白描式的手法、清新而又蕴藉的叙事方式描写人类最初的情感,这些情感融合着丰子恺自己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一种人性的、乐观的、美的主题思想。这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儿女》中写小孩嬉笑玩闹的场面:孩子们破坏“我”的东西,拿起笔随意的挥舞,洒的一地一身的墨水,撞翻茶壶,壶盖打翻在地上……这在大人眼中看来是让人厌烦的举动,但丰子恺却在短暂的厌烦之后写道:“我立刻后悔,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摸”。在丰子恺的思想中,儿童的天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他由衷的喜爱孩子们,天马行空地吵闹在他的笔下霎时也变得妙趣横生。丰子恺崇尚这种彻底的真实而又简单的儿童生活,他会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孩子的心境,会把自己放在儿童的高度和他们同喜同悲。《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孩子对逃难的理解让丰子恺明白儿童才能“真正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是创造者,能赋给生命于一切的事物”。这不正体现了童心即赤子之心,还原世界最初的面貌,儿童的心境最接近世界的本体。成人需要时时恢复自己的童年心境,才能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本心,而回到儿童的心境,需要淡定从容的内心,丰子恺正拥有这样平和从容的风度,这样的风度使丰子恺能在痛苦的年代中发现儿童,并且将儿童世界趣味化、诗化。丰子恺用自己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儿童的世界,其中蕴含着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这种种力量让我们为之感动。
儿童世界向我们诉说着让人深深感动的情愫、思想和人格精神,大人应该向儿童靠拢,接近儿童的心理, 那么“童心”应该怎样生成呢?在丰子恺的观念中“他们的世界原来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与‘宗教的世界’想毗连”。这也点出艺术与宗教和童心是息息相关的。丰子恺把人的生活分为三层:一、物质生活;二、精神生活;三、灵魂生活。而世间居第一层的人占大多数,居第二层的也很多,上第三层的需要有大脚力。这其实点明了在尘世中大多数人通过艺术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每一个人在世间都如离家在外的游子,但是,我们总是需要找到一条回归精神家园的路,艺术带给人精神的安慰、生活的情趣、心灵的家园。丰子恺对于艺术的追寻极大一部分体现为对于童心的回归。
大人对于世界总是持一种功利态度,然而儿童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对世界总是保持一种“绝缘”的态度,这种态度,与艺术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看待众生相是无功利的,在丰子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们会明确的告诉对方我喜欢你,坐火车就是出去旅游而并不是逃难,看到街口卖小鸡的商贩就一齐嚷着“要买!要买!”,一旦没买成,最初的快乐就变成了一滴滴的眼泪……孩子们随着自己的心意或哭或笑或闹。丰子恺在和孩子们亲近的过程中,渐渐看到大人在尘世中的计算心理、大人式的权威教条主义,这使得大人们渐渐失去了天真的人生乐趣。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近。”李叔同曾给丰子恺取法号“婴行”,他的另一位老朋友马一浮说:“然艺之独绝者往往超出情识之表,乃与婴儿为近。婴儿任天而动,亦以妄想,缘气尚浅,未与世俗接耳。今观子恺之贵婴儿,其言恣直,似不思议境界。盖子恺目中之婴儿,乃真具大人相,而世所名大人,猥琐忿矜,乃真失其本心者也。”“婴行——婴儿——童心”这正道出了丰子恺的性格和宗教的缘分。丰子恺的文章正如他的人一般以一种婴儿的心态进行虔诚地写作,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对于儿童的敬畏、对于儿童的赞美、对于儿童的无限宽容。对于宗教我们也在总是怀着一颗敬畏的、虔诚的心,慢慢的接近它、欣赏它、赞美它,因而在丰子恺的思想里,不管是艺术、宗教还是童心,它们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正是这种相似之处,让人在发张过程中,应该时时警惕保持自己的“大人相”,这种“大人相”在丰子恺看来应该具有孩子气,这才是真正的人。
丰子恺一方面赞美儿童纯真的心,一方面也在为童心的发展担忧。大人作为社会的主宰,正逐渐沦为金钱、名利的奴隶,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感叹当人从美丽的童年到蓬勃的青年而后进入黯淡的中年,在时间的变迁中,人反而越来越虚伪,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甚至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也应该向儿童学习他们天真烂漫的态度,否则就会被社会的种种幻象所迷惑。他以佛家“悲欣交集”的态度关注着现实世界中的儿童,也藉此希望大人们能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儿童的身上。因而在人的历史进程中,不论你是平民大众还是艺术家,都应该时时回头看看,去追寻自己最初的本心。
在丰子恺的文字中我们回归童年,在回归童年的过程中,渐渐敞开自己最初的本心——童心,这是诗意的、柔软的、美的,正如人最初降临到世上,让我们以最纯真的眼去观察世间万物,最纯净的心去体验一切的真善美,这正是丰子恺散文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注释:
1.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115-116.
2.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一)[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79.
3.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15.
4.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122.
5.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二)[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48.
6.陈星.丰子恺年谱[M].杭州:西泠印刷出版社,2001:35
姜琳(1981-),女,湖南邵阳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