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 北京 100000 )
动画片中声音造型的特殊魅力
王 楠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 北京 100000 )
动画片将创作人员的想象和象征意念赋予角色和空间,加之以夸张、神似以及变形的方法,来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是一种具有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只要你有想象力就可以利用它尽情的发挥。作为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声音同画面一样,在影片的艺术表现中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产生许多诙谐和令人兴奋的效果,如果这种作用被忽略了,那无疑会遗憾的被视作放弃了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段,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会大打折扣。本文试从不同流派动画片中声音功能的角度去研究动画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动画片;声音造型;音乐音响化动画片与真人出演的电影不同,动画片的声音部分全靠录音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到细节音响,大到整体气氛,都要经过的严谨细致的声音设计和整体构思,可以说声音在动画片的创作中处于“灵魂”的地位,动画声音的艺术魅力要比声音在普通电影中创造的艺术效果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影视声音造型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运用声音的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区域文化因素,经过一定的造型加工所呈现出来的与作品风格融通的声音形象。从而真实地再现和表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也表达了自己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它包括人物语言的造型特色,音响的造型设计,以及音乐造型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美学论著中说过:“茅茨土阶。与夫自然中寻常琐屑之景物以吾人之肉眼观之,举无足与于优美若宏壮之数,然一经艺术家之手,而遂觉有不可言之趣味。”“造型”这个词原来的意思应该是指一种视觉的东西,是一个创造视觉艺术的过程。“声音造型”或许可以从声音给人的直观感觉和外在直接表现的内容以及内在所隐喻的内容来解释。影视声音本身就具有一种相对独立的美,它抽象的同时也直接服务于内容。声音本身具备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等元素,利用这些较固定的、周期性的节奏来表达影视作品的“韵律美”;利用声音和画面的融合沟通来表达别具一格的“和合美”;利用它们之间的转换又可表达“流动美”。
将生活中的噪音或音响做一种艺术性的处理,使听众从音响中感受出音乐的旋律,获得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由于在影视中乐音和噪音之间的界限不确定,这就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为影片去模拟出某种乐器的音色而不是使用这种乐器。有时候这种音色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者说我们没有听到过,我们只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自然的音响去替代现实中的乐器。例如《黑暗中的舞者》。在美国动画片《骷髅舞》中,几个骷髅随着乐曲跳起芭蕾,这些骷髅把四肢脱下来,用胫骨敲着干瘦的胸膛,发出“叮叮当当” 的钢琴声,使影片产生强烈而有趣的节奏,创造了别开生面的形式,开创了美国动画片的风格特征。再如我国动画片《大闹天宫》,展示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精髓,不光重视听觉节奏,同时注重视觉节奏,孙悟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敢打敢拼的斗志让影片充满了运动感和生命力,同时在节奏上运用了传统戏曲乐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使锣鼓点同孙悟空抡起金箍棒横扫的打斗动作相得益彰,更使人物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和力量感。画面人物动作的飞起飞落,配合着音乐的起伏有致,视听浑然一体,情绪此起彼伏,造就出一种特有的境界。整部影片都十分讲究动作和音乐的融合,创作了富有中国独特风味的节奏方式,这种传统戏曲式的配乐竟然担当起动画片中举足轻重的音效的重任,我们的声音创作团队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在对音乐做一些特殊处理之后,音乐可以再充当配乐主角的同时也可以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出现。例如小溪的流水声,可以用竖琴的琶音或古琴、古筝的滑奏;隆隆的雷鸣,可以用定音鼓的滚奏;用长笛可以演奏出夜莺的啼鸣;用单簧管可以模拟杜鹃的叫声;用小鼓声代替机枪射击声的;另外用大小鼓还可以模拟出猎人的枪声。用音乐代替音响将更具美感。这也可以称为效果性的音乐,这一类音乐的选择面比较狭窄,明亮欢畅的钢琴曲,舒展昂扬的小提琴曲,清脆动人的竖琴曲,苍凉悠远的民乐……大都各有所长,而表现极端的气氛效果,这种音乐不仅使音乐本身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使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表现力,两者相得益彰。
音响音乐化是《猫和老鼠》的经典风格,此片通过音响来表现追逐、打斗的场面,使激烈欢快的各种音响效果和两只可爱的小动物的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表演交融在一起。创作者注重将音响的喜剧性和夸张性结合并巧妙的表现出来,而且不断挖掘各种乐器的表现力,把音符与音符之间,音色与音色之间的碰撞摆在首要位置。比如用钢琴的急速琶音来替代猫和老鼠追逐逃跑的脚步;他们的剧烈撞击则撞出了鼓声和镲声;小提琴的快速滑奏是种种令人捧腹的滑稽动作,这些巧妙的构思创作给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又忍俊不禁的特殊感应。
现如今动画片中的音乐有着很明显的音响化的趋势,这种音乐在声音创作人员对各种乐器的不断的发现和不断的挖掘中,表现力不断提升。在表现力不断提高和不断音响化的过程中,旋律似乎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各种音响的创作和音色的变化之间是不是能够碰撞出火花。
总观我国的动画片的声音创作,声音的功能还远远的没有被挖掘出来,像《三个和尚》这样单以音乐就塑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是少之又少。声音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作为时间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除了旋律、和声、音调之外,更要注意节奏和色彩。声音的艺术创作、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的体现既要注重和作品整体的构思和造型设计的结合,也要注意其内部的配合,即音乐的听觉形象还要与语言、音响的听觉形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此达到创作出独特声音造型形象的目的。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力求使音乐音响化、音响音乐化,将音响与语言也作为声部,写入音乐总谱。只有在创作之初就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才能充分而且深刻的挖掘出动画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生产出优秀的国产作品。
注释:
[1]魏江南.《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2]童贺.《动画片中音乐与音响创作初探》,《现代电视技术》.2010年6期.
[3]张岳.《浅谈动画片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北京电影学院报,200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