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宋 菲 (黑河学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浅析《传统文化十五讲》的独特性
刘 宇 宋 菲 (黑河学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有关介绍评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也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思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而台湾学者龚鹏程所著的《传统文化十五讲》,则是在众多传统文化研究著作中,研究视角较为独特的一部著作。本文将对该书所体现的独特性进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视角独特;中西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台湾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撰写的一本介绍和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龚鹏程先生精通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顶级学者和著名思想家,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和独到的研究。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可以看出龚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是独特而深刻的。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所体现出的独特性进行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注:以下简称《十五讲》)立意独特,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不是罗列性的,不是从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艺术戏曲、政治制度、历法礼俗、饮食起居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知识性的讲解,也不是对传统经典著作、各种历史文化思想流派进行进行介绍和简单的观点分析,而是另辟蹊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而作者在分析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用更广阔的目光审视华夏文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样不但为读者拓展了文化视野,更能引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思。纵观全书,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特点。
在《十五讲》中,作者没有分门别类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知识性的介绍和讲解,而是通过分析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和特点,对产生这些文化现象和特点的根源进行分析。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视角是独特的,在《十五讲》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希望通过《十五讲》为读者描绘出传统文化的“神”,所以其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倾向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纲大维”在春秋以前就确定了,认为将传统文化的源头思想分析透彻,自然就能明晰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十五讲》中有关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只讲解了孔子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十五讲》的序论中进行了说明:“以上十二讲,选的材料、引述的史事,都在孔子以前,也就是春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状况。描述中国这个文明,如何在饮食、男女、用思、抒情等各方面建立其面貌、发展其文化方向。依我看,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纲大维,大抵在那时就确定了,后来老子、孔子以述为作,只是踵事增华,并非变本加厉。因此把源头说清楚了,嗣后的发展也就弄明白了。”虽然《十五讲》中对传统文化的讲解是春秋以前的传统文化,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把握是整体性的。
《十五讲》虽注重表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但不等于作者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分析脱离了文化典籍,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如《易》《诗经》《墨子》《论语》《庄子》《道德经》等。而作者正是在这些《易》《诗》等典籍中,捕捉到碎片式的文化特征信息,从而努力为读者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十五讲》的前十二讲分别从体气、饮食、男女、封建、道术、天人、王官、史学、用思、抒情、忧患和周公的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了解析。作者认为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不崇拜形体的,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而是注重知觉体验和气类感通。中国人重饮食,所以饮食文化会对中国礼教、政治、中国人的思维以及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通过分析男女婚配,进而对民族传统人伦道德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谈完人伦,作者又讲解了封建传统礼教,作者认为“封建既关联于国,封建之礼教,既用以修身又用之治国,内圣外王通为一体”,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形成、基本制度、思想基础和社会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神话进行分析,对比出中国传统宗教观念和西方宗教观念的不同。对于中国的学术及思想的发展和变化,作者认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是“源流观”“以水源处于一,再分流发展”。并介绍了周朝的官学,诸子百家虽然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来源,但诸子思想却都来源于周代官学。同时作者肯定中国人的史学观念,讲解了商周时期的史官制度,讲解了周朝的贵族教育即是“旧法世传之史”,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史学的文化意义。王官之学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有史官,而史官保存了历史典籍和文献。作者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也进行了解读。认为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周代大抵定型,后世仍是按照这些思维进行思考。并阐述了几种思维模式:本末、始终、阴阳、中和、系数。而中国人的抒情感性则是“气感愉悦的世界”,重声教诗教,通过乐语乐舞让人在精神上成为温厚谦和、有教养的人。因为传统教育的目标就是让人成为有德行的君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同样充满了忧患意识。中国古代国家是君主制,但也可以说是族长传统的延续,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家是参错于家族的邦,国家的兴衰荣辱同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因本书所讲述的传统文化都为春秋战国前,而周朝文化代表人物就是周公,本书认为周公是集大成的创制者、中国观的确定者,周公的制礼作乐,使周朝成为一个文化实体,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梳理是独特的,作者注重从宏观着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之处。
《十五讲》在前十二讲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进行了阐述,而在第十三、第十四讲中则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十五讲》的文化研究视角广阔,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思考,并将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哲学性的比较。让人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引导读者对西方文明进行思考和评析。这是本书又一独具匠心之处。
本书的十三、十四讲,简单介绍了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有偏见形成原因。十三讲《画歪的脸谱:孟德斯鸠的中国观》,以孟德斯鸠的观点为中心,介绍了“欧洲从崇仰中国文化到鄙夷的过程,论析中国国情特殊论、亚洲社会停滞论、中国礼教不如欧洲法制论等论调之内涵及其讹谬。”第十四讲则“以法律为例,说明西方对中国法制体系之误解”这两讲分别从个人的观点和西方对中国的某个领域的认识介绍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明产生偏见的原因。 其中,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点充满了偏见的。孟德斯鸠把中国文明想象成了远方的“异类”,但孟德斯鸠从来没到过中国,其所掌握的有关中国文明的资料都属于间接资料,根本没有清楚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明的本来面目。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知识分子对传统中国的描述充满了荒谬的想象,中国被想象成为一个专制的、停滞的社会。但孟德斯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欧洲人的中国观。而西方对古代中国法律认识,也是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又在近代随西方文化涌进饱经欧风美雨的近代中国,影响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在最后的第十五讲中,希望华夏文明在经过千年的演化、变化和近代因受西方文明冲击而发生异化之后,在全球多元化的新时代,能够成为重新焕发生机,并将自身优秀之处播散全球。纵观全书,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进行的解读是独特并深刻的,其研究视角很广阔,在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同西方文化的进行比较分析,而本书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的发展也寄予了新的期望。
注释:
[1]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2011年7月第6次印刷 第9页.
[2]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2011年7月第6次印刷 第9页.
[3]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2011年7月第6次印刷 第9页.
刘宇,1979年11月生人,女,汉族,黑河学院,讲师,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文学。
宋菲,1983年生人,女,汉,籍贯:辽宁省丹东市,学历学位:硕士学位,文章署名单位:黑河学院 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