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穷人的消费狂欢与焦虑

2013-08-15 00:44周志强
文学与文化 2013年3期
关键词:光棍节殿堂购买力

周志强

在2012年11月11日这一天,我们目睹了一场空前的网络消费大狂欢。上百亿的营业额背后是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空前的花钱热情。一则新闻说,一位“网购达人”为了抢购到心仪已久的商品,从11日零时开始就坐在电脑前搜索商品,准备“血拼”一把。由于精神过度集中,血糖含量急剧下降。而不吃不喝的他在18时许晕倒在电脑桌旁。在一个信仰缺失而文化认同多元的国度里,似乎只有打折消费才会聚集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也似乎只有在打折消费的时刻,才会表现出如此执着强大的意志力。

那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如此疯狂的欲望?这种被释放出来的消费欲望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内涵?

消费的狂欢与殿堂购物的文化逻辑

选择光棍节来成为消费狂欢的节日似乎不难理解。一方面,诸多商家早就对双11有各种盘算,希望可以在“后国庆”日子里打造出一个刺激消费的新节点;另一方面,今年光棍节恰逢周末,从10月8日到12月31日里漫长的“无消费岁月”被借机打破。光棍节的诞生,显然是今天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文化浸泡和濡染的一个后果。

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这种浸泡和濡染呢?

在这里,光棍节狂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心理现象:现代的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价值实现的瞬间,似乎都必须凝聚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购物的时刻:在一个物化的时代里面,只有貌似或者真的一掷千金、购物回家的时候,才是骄傲满满、主体爆膨的时刻。芭芭拉·克鲁格说,我买故我在。购物早已不仅仅是把自己需要的物品搬回家的过程,而是一个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过程。

一般意义上说,“消费”变成了为当代社会普通人生产神圣感的一套编码体系。人们不再通过劳动本身获得价值感,而是通过劳动之后的购物和享受获得价值感。有趣的是,从广告到物流、从身边同事的话题到商家更新换代的产品,整个社会都在构造着对消费的憧憬和期待。消费让女性以王者的形象出现在购物天堂中,让男人以胜利者的心态携带自己的女人穿梭于都市目光中。

换句话说,无论怎么掩饰或者强调自己需要购物,购物本身都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成为可以独立表达人的主体价值的形式。在一部叫做《天生购物狂》的电影中,女主人公总是无法拒绝商品神话所呈现出来的召唤力,最终变态地将自己的房间变成了各类名牌商品的储物间。有趣的是,电影一方面呈现这位女生的购物癫狂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在向观众叙述“疯狂购物”的巨大喜悦和主导天下的尊贵。当影片中一位“蜚声国际”的女心理学家,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像一个女王一样扫荡大型购物商场中名牌专柜的时候,观众们立刻明白了:购物的错误只在于没有支付能力。

简言之,一切成功者的标准在人们扫荡名牌的时刻诞生了:只有有能力购物的人,才称得上是现代社会里的成功者。

不妨说,“消费”的快乐,已经不仅仅来自于占有生活必需品的自由感,而是来自于攀升为社会主宰性群体的渴望与期待。还有什么比占有商品的能力更能证明着现代人的生存能力呢?还有什么比购物时刻所激活的豪情,更体现成功者的伟大豪情呢?

消费社会就是通过乐观、快慰和自信的购物者形象,悄悄改变和塑造了人们的自我认同。

“打折大众”与被掩盖的焦虑

网购一族则与殿堂购物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这次光棍节到来,当众多夜深不眠而等待12点打折血拼的人们,通过微博和私信,交流心得、交换地址并交互评价的时候,一个鲜明的“打折大众”形象付出水面。他们往往在购物殿堂中游荡,享受各类新产品带来的惊喜和快乐;而同时,他们很少在殿堂中掏出钱包,慷慨购物,而是悄悄记下商品号或者用手机拍下心仪商品照片,晚上回到电脑旁以代购或者打折的方式廉价购得物品。网购一族显现出了比殿堂购物更复杂的策略和更有趣的文化心理。

在这里,网购一族的鲜明特征乃是其购买力与商品神话之间永远存在的巨大反差。一方面,购买力的匮乏养育了他们精打细算的购物方式;另一方面,匮乏的购买力又刺激着他们疯狂占有商品的内在欲望。简单地说,越是匮乏购买力,越是急需购物的狂喜来填补;反之,越是深深体会着购物的狂喜,也就越是深深感悟到自身购买力匮乏所带来的焦虑。

从这个角度说,光棍节打折购物,恰恰这种奇特又现实的文化心态的彰显时刻:这一次天猫京东的各种网购刺激活动,正是瞄准了众多购买力不足的“屌丝”们汇聚在一起所爆发出来的购物狂热,通过这样一个特定的形式引爆,使之成为2012年度最大的购物节。没有殿堂购物养育的成功者召唤,也就无法养成被压抑了的购物热情所积聚的能量;反之,没有这种积聚能量的集体性爆发,也就无法掩盖众多“屌丝们”窘困而失衡的购物清单上的焦虑水印。

显然,“打折大众”乃是被消费神话悬隔而豢养的特殊形式。在打折活动中,各商家往往只求流水不求纯利,往往通过走量让自己的众多网络商店中脱颖而出;反之,打折大众的网购也大多集中在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与家具生活用品这些常态消费,变成了疯狂的抢购形式的消费。

在这里,用购买名牌的方式狂欢式地购买日用品,即是用刺激神圣生活欲望的方式刺激日常生活欲望。

换言之,在消费社会的叙事中,“打折大众”也就变成了疯狂购物的大众——只不过,这种疯狂,乃是建立在资本和商品的秩序性妥协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妥协,却是为了更好地强化这一族群对网购的忠诚。

简单地说,一方面消费社会在殿堂中显现成功者的骄傲和自信;另一方面,消费文化又给焦虑的“新穷人”们提供网络疯狂抢购的狂欢和欣慰。殿堂与网络,构造了当前中国社会消费意识形态的两大相互维系、互相支持的空间,缺一不可。前者为后者提供欲望支持,后者为前者贡献口碑和认同;前者是后者的文化逻辑,或者是前者的变通形式。

当光棍节人们群体性热情购物的时候,他们经济生活的窘困和购买力不足的焦虑,就这样被微博的口水与抢购成功的喜悦掩盖了。

新穷人社会断层的弥合

不妨拨开各种小聪明的枝蔓,直达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光棍节的购物狂欢里面,隐含着的乃是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贫富差距的拉大所造就的社会断裂。

一方面,正是富人阶层的强大购买力,塑造了商品神话里面的成功者形象;另一方面,不断上涨的日用品价格又不得不创造“光棍节购物狂欢”这种变相的形式,鼓励屌丝消费,满足幸福感幻觉。

于是,没有比2012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购物狂欢更能体现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逻辑的场景了:被压抑的成功者渴望,通过打折促销的形式,一下子释放出来并变成了幸福生活实现方式;同时,血拼购物的满足感和狂欢化情形,自然本身就是一种遗忘身边政治的形式——光棍节既然年年有,那么幸福自然也就年年有,何必去关心党政大计与政治体制的无聊话题呢?当一个国家正在举行令世界瞩目的权力交接的时刻,数量众多的中国公民却正在夜深不眠抢购卫生巾……

换言之,没有人可以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来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壮观的对打折商品的渴望,也没有人会用这种方式追问:何以我们只能像一个夜间老鼠一样扫荡网店粮仓里的残羹冷炙?

事实上,资本体制的消费体系已经如此完善:殿堂生产渴望而网络满足需求;人们用富人们的满足欲望(want)的方式,来开掘满足自己需要(need)的道路。在这里,光棍节购物,变成了中国社会弥合社会断层的一种有效形式。

于是,有欲望而备受经济压抑、购物而滋生幸福迷狂,这正是新穷人时代的典型表征。

我不想沿用鲍曼新穷人的定义,而宁愿给它一个中国社会的新型含义:新穷人,乃是指在生机勃勃而不断上涨的消费商品中变成了穷人的那一类人。“新穷人”乃是消费社会创造着欲望的同时,也就自然创造了沮丧和自卑的“无力消费者”群像。他们可以是无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人,更多地,则是虽然辛苦劳作,却无力满足飞速上涨的消费欲望的族群。简言之,新穷人不是因为丧失了基本生活保障的穷人,而是无力获得殿堂购物所激活的成功者地位的“穷人”。饭量不大,足以存活;工资上涨,却不能提供价值实现感。

总之,光棍节的消费狂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穷人群体浮出水面后的焦虑,同时也看到了这种焦虑怎样被悄悄转化,并潜伏起来,期待下次爆发。

猜你喜欢
光棍节殿堂购买力
国家版本馆: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
走进创作殿堂,体验变奏之美
“上海1934”闪耀首尔艺术殿堂
从中长期视角看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走势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少儿书画作品4幅
光棍节
脱光大计划
谁是你的消费导师?
无能为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