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高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的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提问 技巧 学习
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常常运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有关知识。但有的老师往往在课堂提问时取不到预想的效果,学生或是答非所问、或是不会回答,既浪费了课学教学的时间,又打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其实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教学的艺术,是实现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使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必须对课堂提问举行认真设计,巧妙运用提问的技巧,做到恰到好处,使课堂教学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 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实效性提问
课堂提问要做到具有实效性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却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成效。合理、恰当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可以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为“愤”;口欲言而未能言时,为“悱”。这就是说,不到学生求通而未通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在教学中,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抓住这一时机再去开导、点拨他们。
我们怎么才能抓住这一时机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能把问题提得大深大难。把问题提得大深大难,学生回答不出来,既影响他们的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气氛陷入僵局。当然,老师可以事先提出一些探测性的问题,并根据反馈情况调整后续问题。其次做到目标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什么知识是学生应了解的,什么是应理解、掌握的,这一切都得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时,教师再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思维,才能把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2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五性”去设疑提问。
2.1 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2.2 思考性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我们重视观察和反思,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让问题处于“最近发展区”中,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2.3 目标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这样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读教材,准确设定教学目标,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重点段落设计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扣题质疑,围绕关键词句质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所提问题当中梳理出几个关键问题。
2.4 针对性
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目标明确,要针对学生实际及所要掌握的知识设疑,或者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或者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课文重点的字词句段,或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或者引发学生进行超越文本的深度思考。例如我在上《草船借箭》时,针对周瑜和诸葛亮不同的人物性格刻画,把文中的有关语句找出来。并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诸葛亮
(1)诸葛亮为什么敢与周瑜的面立下军令状?
(2)诸葛亮借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和草把子用来干什么?说明了什么?
(3)十万箭借到了,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结果。
周瑜
(1)为什么高兴?
(2)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借船、士兵和草把子的事?
(3)“我真不如他”!,与文章开着“心理很妒忌”有什么联系?
十万支箭借到了,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结果。最后我再让学生用口头说一说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5 层次性
在课堂中,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与有效度,也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优等生身上,还要考虑中等生甚至待进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例如我上《再见了,亲人》,首先找出几个简单的问题?(1)你有什么亲人?(2)什么叫亲人?然后我让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3)文中描写的人有那些个别人?(4)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不是志愿军战士的亲人?(5)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事?(课文中找答案)。(6)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谁?(朝鲜人民)。学生在不断一步一步深入理解这些问题的同时,慢慢理解了课文,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虽不是真正的亲人,但却胜似亲人。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并在恰当的时间节点提出,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