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霁雯
摘要:对于科幻小说,世人总是存在着不同方向的曲解——不是贬损过低,就是吹捧太高,但他们都一致认为科幻是一种完完全全超现实的存在。本文通过对不同科幻小说发展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分析,展现出科幻小说与现实之间紧密连接的一面,解释并反驳科幻小说两种常见误读,阐释科幻小说的现实性,得出科幻小说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是根植于现实发展的文学样式的结论
关键词:科幻小说;现实世界;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06-06
引言
许多人若一提到科幻小说,总认为这类小说老是描写一大堆太空人,安排他们经历一系列陈词滥调的冒险,碰到一些新奇古怪的科技玩意,并同地球外的起义生物进行怪诞接触,而太空船上老是有着各式各样看起来新奇却毫无意义的仪器。将科幻小说冠上“妄想、虚构、不足为信”等评语。另一些人,则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们将科幻小说中的那些新奇技术和构想直接当科学看待,把科幻小说当科普读物,而忽略其小说的虚构性,认为科幻小说家们都是全知全能的预言者。这两种观念都是对科幻小说极大的偏见。两种误解,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长久以来,人们把科幻小说当作一种脱离现实创作出来的存在——不是荒诞妄言,就是如神谕一般的未来天启。
然而科幻小说并不是如此简单的读物,在其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它并非妄想亦不是神谕,科幻小说家的创作都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思想也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只不过作家们使用了科学幻想的手段,让一切现实中故事变得看起来超现实了。
一、科幻小说误读——妄言?预言?
人们对科幻小说的误解就是两种:
1科幻小说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甚至是对未来的预言。其实科幻并不能遇见一个真实的未来世界,它只是常常把现实的情况放进一个将来“可能会”的情况去,把未来以历史的观点去处理,甚至把历史当作一种循环来处理。
然而正如牛顿所言:人类受想象力的限制,远多于他受物理定律的限制。任何的想象都是建立在个人已知的经验之上的,想象是无法脱离事实的存在。科幻作家们的创作也不例外,他们所设想出来的世界都是以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为依托的,他们所幻想出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理论都是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扩展延伸的。
2科幻小说就是传奇、民间神仙故事、荒诞奇幻故事、神话套上高科技外衣:科幻小说常常写到神秘的旅程、英雄的启蒙,并强调行动而不强调主角的性格,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传奇类作品。
其实不然,神仙故事最大特点,是不理会经验法则,完全依靠想象力自给自足,用魔法和神秘力量来推动情节。而科幻它有自己特殊的组合因素,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逻辑和事实证明,将可能性变为现实,而非借助超能力。并且它的描述也非常写实,科幻小说家们总是尽可能把他们建构起来的虚拟世界变得现实。不注重人性阐述,在初期的科幻小说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20世纪60年代新浪潮的科幻小说已经回到重新注重小说人物的个性发展了。20世纪这种强调个人化的小说发展,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哲学系统。
朱迪丝·麦里尔用“推测小说”这一术语来解释“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测小说,其目的是通过投射、推断、类比、假设和论证等方式来探索、发现和了解宇宙、人和现实的本质。”“什么是科幻小说” 李伟才 ——《科幻,后现代,后人类》 P53正是解释出了科幻创作的内涵“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甚至是对现实的隐喻。”由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科幻小说虽然是种幻想、是对现在未知事物、科技发展的描写,但它又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提醒了我们在研究科幻小说时,不仅要看到它对未来的构想,也要看到它与现实的联系。这是因为科幻小说是来源于现实却又有别于现在的,它通过借用未来设定的外衣,反映了现实中人类最迫切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下面列举科幻小说历史上的几个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正显现了这一点。
二、社会发展与科幻小说创作
(一)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工业化下的人造人
两次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蒸汽机、轮船、火车的发明,电气的使用;以及在这之前,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类的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种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的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年仅20岁的英国女子玛丽·雪莱(Shelley Mary Wollstonecraft)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粹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标志着这个影响深远而又饱受误解的文学品种正式诞生。当代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Aldiss,BrianW)在自己的科幻史著作《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出版)中,最先把科幻文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追溯到雪莱夫人这部作品的出版。
没有看到这本书的人常常把“弗兰肯斯坦”误认为是书中那个丑陋的人造人,其实,那是作者给作品里的青年科学家起的名字。弗兰肯斯坦可以说是早期的唯科学主义者,颇似今天执着于培养克隆人的雷尔教徒。他为了制造生命,从停尸房等处收集不同人体的器官和组织碎片,利用当时的生物学知识,拼合成一个人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雷电使这个人体拥有了生命。人造巨人天性善良,但由于面貌丑陋,被社会视为一种威胁,无法融入正常社会。他要求创造者为自己制造一个配偶,答应事成之后,与同伴双双远离人间,隐居生活。弗兰肯斯坦答应了怪人的请求,但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又担心怪人因此繁衍出自己的种族,反过来对人类社会构成危险,遂毁去了尚未成活的女性人造人。怪人杀死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作为报复,从此与人类决绝。弗兰肯斯坦追踪自己的造物一直到北极地带,最后双双消失在冰天雪地之中。
史料中记载,玛丽创作《弗兰肯斯坦》的时代,恰恰是电学大放异彩的时代。《弗兰肯斯坦》确实有资格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因为它具备了太多的科幻文学的本质特点。它用自然观解释故事里的超现实情节:是雷电而不是魔法令怪人拥有了生命。它体现了科幻文艺的重要主题:科学进步与宗教、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对技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本性格格不入。近200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前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在当时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在其后一个方向,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E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C达尔文的祖父)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早期的科幻小说最核心的问题,即人类利用技术改造自然,人取代神成为宇宙的中心,科学的发展带给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性。这正是那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带给人们无限膨胀的自信心,虽然对于未来带有恐惧、未知,但是那时的人们乐于利用发展科技去挑战传统,去创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而科幻作家们运用自己无限的想象力,去刺激着人们对强大技术的渴望与探索。如果说当时的科幻小说家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的原动力仍然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赋予的。
(二)弗兰克·赫伯特《沙丘》——后技术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
进入20世纪,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在这百年内发展到了之前几个世纪都无法达到的高度,但是社会急剧的变化、科学飞速的发展在带来各种便利和优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弊端并埋下了各种隐患。旧体系的崩溃,智慧和财富用于战争,世界交流更加频繁但各种族间冲突却日趋严峻。在人类还来不及对新事物进行完全消化的同时,社会却不断加速向前,人们再也无法像前人一样感受科技社会发展带来的信心与希望,更多的则是对动荡社会的不安和各种威胁的恐惧。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旧的世界格局全然打破,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了以美苏为首两大阵营以核军装备和发展太空技术竞赛为标志的全面冷战时代。由于冷战压力,革命思潮席卷全世界,原战前殖民地国家以民族主义加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手段争取民族解放。妇女争取女权、西方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环保者争取绿色和平,同性恋者争取特殊权利。意识形态对当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对抗,使全世界每个角落都笼罩着冷战阴影。两大阵营的科技竞赛,带来了进一步改变人类宗教、道德、文化和思维习惯的“礼物”——多弹头核武器、彩色电视、改变基因的生物工程、登月计划和太空航行等等。“核威慑”的暗示正好使人类在其他领域陷入“疯狂”(同归于尽的英文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缩写为MAD恰好是英文疯狂一词)的裂变。人口爆炸、信息爆炸、消费爆炸、性爆炸,一切东西都在裂变,而能源在枯竭、道德在沦丧、思想苍白无力、环境日益污染。然而讽刺的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幻小说却处于黄金时代。现实中种种危机反而成为科幻小说创作的最佳素材,科幻作者把现实问题嫁接到了未来或者是外太空,将现实中的种种敏感话题用虚构的手段在作品中呈现,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集大成的科幻作品,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1969年)。美国科幻作家赫伯特在《沙丘》中塑造了一个完全沙漠化的行星阿拉基。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因为出产能使人形成预知能力的香料而成为宇宙间的宝藏。在类似于中世纪的银河国家里,皇帝和贵族都在谋取这个行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不同于过去的作家,通过科幻小说,弗兰克*赫伯特试图探讨诸如哲学、宗教、心理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赫伯特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对人的生存与进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弗兰克*赫伯特在《沙丘》小说中涉及的关键主题有:*对领导权的关注。他深入研究了人类容易盲目跟随拥有超凡人格魅力的领袖的倾向,并且钻研了官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各种优缺点。*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发展理论,通过人类对“沙丘宇宙”的建设将自己的生态观念实施。*宗教、政治和权力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进化。*人类的潜能和人性的诸种可能的表现。*理性和疯狂的本质。*能够改变人的意识的化学物质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语言怎样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社会生态学、我们的本能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社会。*学习、教育和思考。《沙丘》中文译版前言对此作的概述
有一群几乎狂热的读者,他们阅读赫伯特写过的所有小说和非小说类文章,并将赫伯特奉为精神领袖。他的很多读者都认为是赫伯特引导他们了解了哲学和心理学。正因为受到一部分爱好者如痴如狂的崇拜,赫伯特也时常被人指责说他试图通过小说制造宗教狂热。
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沙丘》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说想要成功,就必须具备精彩的技术构思,人物和情节往往都被忽视了。《沙丘》将更多的文学元素诸如了科幻小说之中,通过主人公保罗的成长和宇宙中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探讨人性。同时《沙丘》是第一部“生态科幻小说”,赫伯特是第一个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这两个概念的科幻作家,他强调人的思维必须有系统性和预见性。通过《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态学”这个科学名词委大众所熟识。在《沙丘》广受欢迎后,赫伯特开始在许多大学中举行讲座,向学生们探讨沙丘居民和我们人类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似性。最后,《沙丘》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史诗般的世界。《图书馆杂志》评价说:“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弗兰克想象出了“沙丘宇宙”中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包括术语表、引文和历史资料等,给读者以无比生翔实的感觉,而在《沙丘》之前,没有一部科幻小说能营造出如此细致入微的真实感。而对于“沙丘宇宙”的构想,正是他对现实社会体系深入研究后的复刻,在这个虚构的社会体系中存在着现实中的各种阶级体制,并且仿照现实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沙丘宇宙”的“议会”,通过借用主人公保罗之手,赫伯特指出了这个制度的弊端,并在小说中进行了革命斗争,重新塑造了他的“理想国”。
没有深奥的科学名词,没有惊人的技术预测,“不安全和压力,是由于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了战争、怀疑和憎恨的结果。”——这种观念是《沙丘》最重要的主题。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术描写,以便能着重探讨人性,并思索人类和人类制度的变迁方式。
(三)卡德“安德”系列——全球化下的异文化沟通困扰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两极分化的格局终于也抵挡不住时代的洪流面临崩塌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一切都能以数字化信号在整个宇宙时空中传播,人类沟通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但是这一科技显示效益和光辉的年代,人类又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盛行、霸权主义的军事干涉、贸易竞争和保护主义带来的地区间敌视和纠纷。国际关系的复杂化、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各种观念、物质、人员的“大流通”,大的区域隔绝正土崩瓦解,逐渐失去强大联盟依靠造成更多的区域文化冲突,人们一方面渴望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更加封闭保守。
对于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局势,科幻作者再次将现实搬到未来的太空进行了思考和回应。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小说的核心命题——智慧生命种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正是以文明冲突为背景创作的。首部作品《安德的游戏》(1977年、1985年)的科幻内核是模拟战斗室的设想。但炫目的科学技术、未来的战斗发展不是小说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肩负人类存亡使命的少年英雄的成长,更有对未来世界政治的思考和对战后(星球大战)文明毁灭的担忧。在《安德的游戏》中,正是因为两种智慧生命间交流的障碍造成了几近种族灭绝的战争,主人公开始思考为了保护自己的种族而去毁灭其他种族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是真正的正义,最后作者得出之所以会产生冲突是因为无法沟通造成的误解,所以如果两种文明在行动前进行努力交流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到了第二部作品《死者代言人》(1986)中,星际战争结束后三千年漫长岁月中,人类再没有发现另外一个智慧种族,——直到发现卢西塔尼亚星球。一个文明初生的智慧种族给人类提供了赎罪的机会。为了让这个称为坡奇尼奥的种族正常发展,星际议会严令:只有外星人类学家才能接触他们。 但是,种种严格的禁令仍然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人类和坡奇尼奥的种族还是发生了流血事件,而愤怒的人类再次想到屠杀异族。作者借用主人公姐姐之手提出了系列的核心理论“异生物学”,即将不同于己的生命形式分类为:生人——人类,与我们同处一个星球,一个世界,只不过来自外地;异乡人——来自不同星球的人;异族——另一种族的智慧生命;异种——一切动物,人类无法与之交流的别种智慧生命也包括在此,使真正异化于人无法沟通的生命。此为“安德”系列 作者 奥森·斯科特·卡德 原文中的 分类。卡德通过这个划分影射了现实中人群的隔绝,造成的文化沟通的障碍。而作品中高高在上的人类,虽然标榜着保护初生智慧的旗帜,其实却以一种统治者的姿态出现。作者借用主人公“代言”被毁灭的文明对毁灭者的控诉,暗示了现实中文化霸权主义对非我文化的控制和破坏。
(四)特德·蒋短篇——科学向哲学的回归
20世纪这100年,在机械世界观主导下,工业文明和衍生的商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物质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巨大的社会福利,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这些恶劣的后果直接戕害到人类的道德、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各个领域。而世纪末的末世预言,很大程度加深了人类生存的恐惧感。到了21世纪,比起物质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上的需要,人们逐渐将发展重心从不断地去征服自然、开拓外部环境,转向到关注人类自身的变化,尤其是思想和意识的自省。而客观科学的发展也不再与主观意识相对立,转而向哲学回归。
科幻作家们的创作也越来越脱离固有的技术外壳,转而向人的内心、思考方式去探究新的科幻定义。不在只是实事层面上的技术的狂欢、社会问题的忧虑,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信仰、价值的探索和思考,甚至很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人类千方百计改变自然、发展科技,最后仍不过是自然变化一环的宿命感和无助感。
而特德·蒋的创作正是这一代科幻作者的典型。特德·蒋的作品不多,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巴比伦塔》至今,总共发表的作品只有8篇,且都是短篇或中篇。尽管如此,他在美国科幻界却享有很高的声誉。个中原因很简单:他的作品虽少,却几乎篇篇称得上精品。8篇小说让他捧回了包括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在内的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
特德·蒋在《巴比伦塔》中用一连串令人惊叹的细节,舒展自如地将一座只能存在于想象世界中的通天塔永久地矗立于读者心间。小说中恣肆张扬的想象、凝练传神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人类想象力的奇伟。 《巴比伦塔》还探讨了好奇心对人类的左右。一代又一代,我们一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寻。科学在突飞猛进,我们的狂妄在与日俱增,正如同那些努力凿穿天底的工匠。特德·蒋在小说结尾给出了向上帝挑战的结局,当然,更恰当地讲,这个结局只是我们作为人类一员自省的开始。
《你一生的故事》是一篇少见的以语言学为核心的科幻小说,对于那些热衷于描写地球人与外星人交往的科幻作家来说,智慧生物之间交流所必需的语言本是他们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很显然,绝大多数作家都狡猾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在他们的故事中,语言障碍总是被一笔带过:故事开始不久,他们就让地球科学家拿着自动翻译器出现在了外星人面前。 从语言学角度切入描写两种智慧生物的交流是对想象力的挑战。科幻有史百余年来,只有特德·蒋在应对这种挑战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你一生的故事》在将语言学的魅力表现到极致的同时,更奠定了特德·蒋科幻名家的地位。 《你一生的故事》中的外星人被称为“七肢桶”。七肢桶文字,颇有几分像中国的象形文字,所不同的只是,七肢桶不是靠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字词来表意,而是将所有需要表达的语意都统一在一个字内。语意越是繁复,这个字就越是复杂。 更奇妙的是七肢桶语言背后的感知世界的方式。那种方式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依照前后顺序感知世界,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而“七肢桶”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过去、现在、未来在他们眼中没有界线,恰如一本完整的史书,既可以先看“因”,也可以先看“果”。 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深深影响了故事的主人公(她受政府委托掌握七肢桶语言的过程,就是她感知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她因而洞悉了自己,以及她那个暂时还不存在的女儿的一生。虽然我们很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当读到“然后,突然间,我已经在太平间。一个勤杂工掀开罩单,露出你的脸。我看见的是25岁时的你(她的女儿)”时,那种惊悚,还是让我们猝不及防。
小说独具匠心地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二人称视角交替推进的手法,字里行间充溢着科幻小说特有的奇异感。读者在感受七肢桶语言独特魅力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缘于宿命的忧伤:那忧伤融合着诗一般的意象,最终凝聚成女主人公的感叹——“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同《巴比伦塔》一样,《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写的都是一个完全由想象力创造的假想世界。小说讲述了天使下凡在给人间带来恩惠的同时,所引发的灾难与信仰冲击;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想到灾难,自然会联想到无辜的普通人在这种灾难中所遭受的痛苦。对于这种人,人们必定会从宗教上多方开导他。但不可能所有遭受痛苦的人都能接受这种开导。能抚慰一个人的方式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很可能会让他怒不可遏……最后我想到,可以把天使当成一种具有可怕威力的现象,天使下凡跟自然界发生的其他灾变一样。”《你一生的故事》——特德·蒋 P273通过对尼尔宗教情感心路历程的追寻,探讨了爱与回报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的问题。这些探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想空间。
三、科幻小说——超越了现实的现实
从最初的科技变革带来的无限自信,人类开始挑战上帝的权威;到过度发展带来的忧患意识,人类力图通过自己的手创造出所谓的“理想国”;再到看清一切皆是历史发展的阶段,人们打破宗教崇拜后,却又发现冥冥中自有天意,物质高度发达而信仰缺失带来的恐慌和再寻找。科幻小说作者顺应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用不同于主流文学的别样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世界。
科幻小说发展到今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但把它作为脱离现实的写作仍是大众对科幻的认识,如前面所说,要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借用遥远的未来“逃避现实”太虚假;要么另一些科幻小说的簇拥者,却认为科幻文学完全就是神谕,科幻作家们都是超凡脱俗的预言师。可回顾科幻小说发展史——
如果说科幻小说果真是逃避主义的话,那么他可真是算是逃避现实的文学中的一种奇特形式了。它既然采用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太空探索、遗传工程以及其他许多现象作为素材。科幻小说提出这些问题不过是比现实世界处理这些问题要早,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是不存在,而是在一定时期内未被人重视。所以如果说科幻小说逃避的话,它正是逃进现实中取材!而与主流小说相比,借用外星环境或者未来预言,科幻小说更容易触及社会的敏感话题。事实上,我们在科幻小说中所碰到的,正是我们应强调的高瞻远瞩和人类生存意识。这常比那些自称是谁会现实主义的作品更接近世界的真实,更具有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其实科幻家们之所以是预言家,并不是说他们真的能够预言未来,他们的幻想也是从前人的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正如有了现代医学解剖学,才有了雪莱作品中人造人的结构图,正因为了解到了电的存在和运用,才有了她对由电产生激活人动力的想象。科幻作品中那些神奇的机器,那些超越当代科学的技术,在科学的领域中同样有人正在研究,甚至很多科幻作家本人亦是科学家,而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长期的实验和探索。但是这其中的奥妙不是一般人可以接触和理解得到的,正是他们通过科幻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学把隐藏在这个现实世界表象下的本质浅显地告诉大众。正如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幻想也给了实际研究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以启示和将幻想变为现实的途径。但亦不能说是他们过去的预言直接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所以说科幻作品并非空中楼阁。它们都是根植于现实世界这个基座之上的超凡创作。甚至可以说,每一代科幻作家的作品上都有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他们投身于想象世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我们创造出与现实完全相异的图画,可是他们关注的重心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不论他们所强调的是什么,他们所关注的热点一定与现实世界的发展相通。只是他们看到的是现实世界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而非一个个独立的外部表象。科幻小说不仅关心即将发生的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它同样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以及现在发生的事对将来的影响。它既是超现实的亦是现实的;科幻作者既是时代的先知亦是历史的信徒。如果说科幻作家可以预见未来,并不是他们比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而是在同样的问题上他们思考的更深。
科幻小说家强调着一种科学世界观的意识。他们注重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描写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化,探索发展变化的后果,表现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时代的内心压抑和紧张感。以丰富的内容把社会的要求和理想戏剧化,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社会中的种种反常现象。
结论
科幻小说是现实的反映,但对现实又有预见性,即科幻小说是现实生活的未来预见。科幻小说家所关注的是现实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从最早反神学回归人性到关注生态环境与未来人类面临的思想困境和灾难的警示等,都是借用幻想、未来的镜子折射出人类现实“真实”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1]吴岩,吕应钟.科幻文学入门[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2]王建元,陈洁诗.科幻、后现代、后人类[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3][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陈渊,何建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4][美]弗兰克·赫伯特.沙丘[M].顾备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
[5][美]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M].李毅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美]奥森·斯科特·卡德.死者代言人[M].段跣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美]奥森·斯科特·卡德.外星屠异[M].王荣生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美]特德·蒋.你一生的故事[M].王荣生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英]特里·布劳斯.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M].周光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M].董书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黎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