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学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同时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民主化、终身化、职能多元化、结构多样化”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1-2]。上述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规划以及教学楼设计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为此,笔者选取2所高校的综合教学楼 (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和长江大学13#教学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提供参考。
综合性是学科建设的新需要,教育结构多元化、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在培养学生处理研究复杂问题等方面都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同时综合性教学楼使得资源集约化利用。集中式的教学建筑远比分散式的建筑成本低,同时其效率和使用便捷性提高。因此,集约式和开放型的建筑环境成为新型教学楼建筑的主要特征[3]。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用庭院和连廊将南区与北区的2幢教学单元楼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建筑组群,长江大学13#教学楼也是利用中心中庭和庭院来联系南北向的4幢教学单元楼。
校园建筑从以前的只重视教学功能而忽视活动交往功能的做法,转变为强调整体校园氛围的空间营造[4]。当代大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在重视内部空间营造的同时,也强调与环境的融合,重视空间的开放性与可交往性,强调校园与社会交流的方便,使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信息的网络化使知识的传播由老师向学生单向线性灌输转变为师生的互动,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传统的 “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这促使高校教学楼设计更注重智能化。具体而言,教学楼都配备多媒体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并建有计算机中心,在教学楼的入口都有电子液晶显示教室的安排使用情况。此外,各教室都配备空调电气设备,还有摄像头等电子设备作为教学楼的安防系统。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学科内容更新频繁,教学科研设备不断更新,因而要求高校建筑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例如,底层架空的交往空间可作为今后停车之用,而柱网的设计也应考虑未来空间的适应性。总之,在教学楼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图1 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功能分区示意图
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以中心庭院来联系南北两侧的2幢教学单元楼 (见图1);长江大学13#教学楼也是利用中心中庭与庭院来联系南北向的4幢教学单元楼 (图2)。交通楼梯在平面中均匀布置,注重入口门厅空间、楼梯厅、联系走廊和空中活动平台空间的气氛营造。同时也利用底层空间架空来获得弹性空间和作为活动交往空间,半地下层考虑停车与设备的布置。
关于教学楼的功能设置,对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都有考虑,即将大空间布置在教学楼的端部,小教室集中布置在教学楼的中间,功能分区明确。同时,利用底层架空和错层的处理,巧妙地安排停车空间,用楼梯的错半层将两栋楼的不同分区联系起来,只需上半层就可以到达不同层高的教学区间,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交通路线,也使空间变得活跃起来 (见图3)。
图2 长江大学13#教学楼功能分区图
图3 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交通组织分析图
1)场所化的外部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与长江大学13#教学楼的选址和方位、朝向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考虑了主入口和大部分教室保证有开敞的视野和良好的景观朝向,且主要入口有便利的交通。此外,内部庭院、中厅空间布置有开阔的广场、碧绿的草地,方便学生在此小憩,使之成为校园中重要的交往场所。
3)开敞的行为界面 作为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建筑的界面也是建筑设计师关注的焦点。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与长江大学13#教学楼强调界面的开敞性、通透性和可停留性。沿建筑单元的外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性灰空间,例如通高的柱廊、玻璃雨篷、平台、天桥、庭院等。这样的空间区域一般具有半露天性质,但又能遮风挡雨,既有开放的视野,又具有领域归属感,与直接通过大楼梯或雨篷直接连通走廊、教室的设计相比,其增加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间构造。例如,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从主入口到门厅前的 “U”形广场,再到门厅的开敞空间都是通透的界面,而且站在门厅空间中,有类似 “影壁”的大理石壁画作为与中心庭院空间的分隔,但空间在视线上隔而不断,使空间层次显得很丰富,且门厅空间两侧是两处开敞的剪刀楼梯,而且楼梯每隔两层向门厅开敞,学生上下楼时均可欣赏外面的景观。庭院的两侧是开敞的走廊空间,其中一侧还设有玻璃顶的阳光廊道与底层架空的柱廊空间,给人一种庭院景观向教室延伸的感觉。长江大学13#教学楼的楼梯与庭院空间的界面处理是通过柱廊、双跑楼梯悬挑平台及开洞的片墙等形成丰富的界面。
将建筑美学与建筑符号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高校建筑特有的文化特征[5]。例如,在建筑构件细部的造型上,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楼梯底层台阶构处理及栏杆柱节点,体现出西方古典典雅主义的造型手法 (见图4),长江大学13#教学楼的庭院中的入口平台花池与排水的滴漏,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国园林中的典型造型元素 (见图5)。其次,在空间的塑造上,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从主入口空间到庭院空间再到地下停车空间的景观轴线上,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欲扬先抑、对景与框景等手法,同样在长江大学13#教学楼的空间处理上,也体现出造园思想的 “围”与 “透”的理念。此外,在立面处理上,上述两幢教学楼都使用了 “门”的形态,预示着开启象牙塔的大 “门”或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扇 “窗口”。
图4 西方古典典雅主义 “博塔”式符号(华中科技大学12#教学楼)
图5 中国园林 “月亮门”符号(长江大学13#教学楼)
21世纪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规划以及教学楼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因而高校教学综合楼的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征。选取两所高校的教学综合楼为研究对象,相信阐述其特点,利用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其功能和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和环境以及美学特征,以此为今后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提供帮助。
[1]叶彪 .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创作实践为例 [J].建筑学报,2004,5(2):52-53.
[2]邓晓红 .教育建筑综合体——新世纪高校教学楼建筑发展趋势 [J].新建筑,2003,10(1):18-19.
[3]张晓非 .符号学在建筑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南北方园林造园手法的比较 [J].建筑师,2004,4(2):32-34.
[4]李捍无,尚幼荣.现代高校教学楼设计理论研究 [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4):5-6.
[5]顾孟潮 .解读建筑理论 [J].华中建筑,2006,24 (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