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晓,龚 斌耿 蛟,李小芬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430010)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多目标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其全长1432km,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汉江中下游工程组成。其中输水工程包括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北京团城湖干渠及河北西黑山-天津外环河天津干渠2部分。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北京团城湖干渠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跨江、淮、黄、海4大流域,途径河南、河北、天津,其终点在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km。陶岔渠首枢纽工程 (见图1)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初期工程于1974年建成,承担着引丹灌溉任务。下面,笔者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陶岔渠首管理区景观规划进行了研究。
图1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
1)宏观区位 根据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规划报告》的规划布局,整个中线总干渠规划为 “七圈、二十八景观节点”,其中七圈是指南阳盆地、淮河上游、黄河、漳河、石家庄、保定、京津等7个自然文化景观圈,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特点和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状况,形成7个不同的特色区域,即首善永济、燕赵故地、石城蓬勃、太行新流、河域景致、淮郊风情和楚韵溯源。
2)中观区位 楚韵溯源以楚文化发祥地南阳为中心,陶岔渠首为中线干渠的起始部分,也是楚韵溯源的源头。
3)微观区位 陶岔渠首工程区周边自然环境良好,拥有汤山、禹山两大景区,可结合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当地人文优势和水利工程特点,构建广义的 “陶岔春晓”景观节点,进而形成连续的旅游轴线。
陶岔渠首枢纽地处丹江口水库东部,位于汤山与禹山之间的垭口地带。汤山、禹山系剥蚀残山,第四纪冲洪积平原环绕其四周。区内主要地貌单元有剥蚀残山、垄岗、水系及人工地貌等。汤山、禹山分别位于渠首的左岸和右岸,山顶高程分别为259m和294m,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方向。
1)对外交通系统 通过新建的左岸8.0km进场公路与邓州市-淅川省道相连,这样能够方便地到达邓州市及淅川县。
2)内部车行道路系统 由左、右进场公路以及新建陶岔桥共同组成内部车行道路系统。
3)内部步行游览系统 内部游览道路主要集中在右岸,串联起各个景观节点,由上、下游出入口,桃花源体验区游览步道和桃花谷游览步道共同组成一个环形的步行游览系统。
1)渠首上游水位 陶岔渠首闸按受水区需水要求引水,最低引水水位为水库极限消落水位(145m),正常运行最高引水水位为水库正常蓄水位 (170m);遭遇大洪水时极端最高引水水位为水库设计洪水位 (172.2m)。
2)渠首下游水位 陶岔渠首下游水位与总干渠的运行方式有关,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有2条:①丹江口水库水位处于正常引水水位时,由湍河节制闸控制渠道的运行水位。②丹江口水库引水水位较低、湍河节制闸控制时影响陶岔闸的出流能力时,由十二里河节制闸控制前段渠道的运行水位。
该景观规划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2]:①安全性原则,即能保障大坝正常运行时期水质安全、电力生产以及检修维护等日常活动安全。②生态性原则,在满足工程主体功能要求和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以绿化为主,将工程区建设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节点。③整体性原则,根据上位规划的定位和周边环境因素的结合,从宏观、整体的层面入手,逐步落实,建设渠首整体建筑环境景观。④地方性原则,在工程建筑环境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人文资源、生态景观,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环境景观。⑤创新性原则,利用多学科知识,借鉴国内外相关工程成功经验,以水利工程技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等多重手段,从而满足创新的的环境景观要求。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具有2方面重要的特质,即区位重要性和区域文化特质。区位重要性是指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引水渠首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而区域文化特质具体表现如下:根据陶渊明 《桃花源记》的描述以及相关历史记载,有学者考证桃花源所在地是距离陶岔渠首80km左右的南阳市内乡县夏馆镇的桃花源景区,因而该工程处于陶渊明 “崇尚自然”、道家的 “天人合一”和庄子的美感哲学的浸润之地。为了充分展现上述特质,提取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桃花源”作为景观方案主体构思,通过 “桃花源”的构建来表达以下2层含义:①借 “桃花源”中陶渊明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来表达世人追求自然、恢复生态、进行环境保护的景观美学哲学思想;②借 “源”之义,隐喻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南水北调 “水之源头”的重要含义。
整体绿化布局包括管理中心区、护坡防护带和生态绿林带,左右岸种植模式基本对称。通过规划设计塑造不同层次和高低起伏的立体生态景观,将大坝、护堤、江川和绿林融为一体。结合 “桃花源”的主题思想,将整个工程区分为主体枢纽工程观赏区、桃花源观赏带和桃花谷观赏区。
1)主体枢纽工程观赏区 该观赏区在工程管理区建筑环境景观中处于核心位置,是全区最重要的视线焦点,也是近距离观赏主体枢纽、鸟瞰全貌的观赏点。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主体枢纽区左右坝头的景观修复与处理;主体枢纽观赏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衔接。
2)桃花源观赏带 以纪念南水北调工程为主,结合业主营地、右坝头布置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沿道路布置四季花苑、陶岔水文化长廊、观赏休息平台、纪念广场、渠首观景台等景观节点,在广场、长廊上依据景墙、坐凳等景观小品,通过绘画、雕塑、诗词等文化元素向游人展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划时代意义。
3)桃花谷观赏区 该观赏区入口处采用天然生态的景石,题名 “桃花谷”,景石周边用桃花围绕。坡上遍植桃花,沿车行道路配植垂柳,形成 “桃红柳绿”之景,结合游览道路布置观赏平台,让游人可以充分观赏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的全貌。
该景点是游人进入桃花源观赏带的第一个节点,其由5瓣大小不一的花瓣组成,每个花瓣由绿地及游览道路构成,绿地上设置展牌,展牌上主要介绍陶岔渠首工程的历史及建设过程方面的知识 (见图2)。
该景点位于业主营地规划轴线上,其体现水文化景观。利用现代设计手法,营造水滴状微地形,是观赏水利工程建筑景观的最佳观赏平台 (见图3)。
该景点位于右坝址东侧,通过步道与右坝头相连,是桃花源体验区序幕的终点,主要由活动广场和林荫广场组成。活动广场主要对游人起集散作用,并通过景观墙进行南水北调工程内容的展示。林荫广场主要供游人休憩,并通过座椅等进行陶岔首渠工程内容的展示 (见图4)。
图2 陶岔渠首工程纪念园
图3 陶岔水文化广场
图4 南水北调工程纪念园
该景点内部游览道路主要集中在右岸并串联起各个景观节点,由上下游出入口、桃花源体验区游览步道和桃花谷游览步道共同组成一个环形的步行游览系统。
该景点利用渠道谷地的场地特征,形成两岸桃花盛开、桃花与清澈河水交相呼应的景观。
1)骨干树种 主要包括香樟垂柳、栾树和广玉兰等。
2)常绿乔木 主要包括樟树、桂花等。
3)落叶乔木 主要包括垂柳、黄檀、梓树、鹅掌楸、枫香、乌桕、二乔玉兰、桃树、樱花和梅花等。
1)生态适应性原则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各生境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在进行植物配植与造景时,首先应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生长通常做法是选用 “乡土树种”[3]。其次应遵循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要合理选择树种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此外,在平面设计上应有合理的种植密度,在竖向设计上应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注意喜光与耐荫、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的合理搭配。
2)季节性原则 应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植物以增强季节感,从而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具体来说,总的配置效果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在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季或两季特色,以采用单一种类或几种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为多。另外,可以用不同花期的树木混合配置、增加常绿树和草本花卉等方法来延长观赏期。
3)美学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可以充分利用植物各个观赏器官和部位的色、形和质感、线条等因素巧妙构图,如秋色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配植、不同色彩植物的配植来突出色彩对比效果,并与建筑、园林小品等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展现建筑和园林景观的艺术美[4]。
4)经济性原则 在重要的节点和建筑物的迎面处进行重点绿化,选用大规格苗木,必要时可配植一些名贵树种,在次要区域选用价格适宜的乡土树种为主。另外,可以适当选用小规模的苗木来配合大规格苗木的种植,这样不仅降低单位面积的绿地造价,而且还能节约维护资金,既能获得景观效益,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四季分明的分区配植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设计春季栽植景区、夏季栽植景区、秋季栽植景区和以冬季栽植景区为主的绿化防护林带。①春季栽植景区。该区域以桃花谷观赏区为主,主要打造 “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植物景像。沿车行道路配植垂柳,坡上大片种植桃花。另外,配植垂柳+桃花+二月兰、二乔玉兰+樱花+山茶+迎春、连翘+酢浆草等。②夏季植物景区。该区域以花苑重要节点为主,包括主入口、停车场等区域。该区域植物群落应突出夏景并兼顾其它三季,主要配植广玉兰+大叶女贞、八仙花+紫薇+木槿、玉簪、合欢+全缘栾树、洒金东瀛珊瑚+海桐+南天竹、沿阶草等。③秋季植物景区。该区域以纪念广场为主,主要配植鹅掌楸+枫香+桂花、八仙花+紫薇+南天竹、火棘、鸡爪槭+红枫+桂花、海桐+锦带花+金钟花、花叶蔓常春花等。④冬季植物景区。应在绿化防护林带配植冬季植物,适当考虑其它三季的植物景观变化,即以香樟等常绿树种为主,另外配植广玉兰+桂花、八仙花+天目琼花+沿阶草、广玉兰+二乔玉兰+山茶+阔叶麦冬等。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项目区为水土流失防治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按施工布置形式再划分二级区,即主体工程防治区、生产生活区和施工道路区,上述区域的水土保持设计内容如下。
对于左右两岸坝肩基础开挖回填土形成的裸露边坡,采用种草护坡以增加坡面地表覆盖度进而控制水土流失,可以选择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发达的红三叶对渠首枢纽上下游边坡受蓄水影响的部分进行防护。
应在区内有排水要求的地方修建排水沟,对施工生产生活区采取相应绿化措施。绿化面积按生产生活区总面积的25%计算。选择灌、草结合的绿化方式,即灌木选用1~2年生紫穗槐壮苗 (株行距4m×4m),草本选用优质绿化草种红三叶。
由于该工程施工道路的新建和改扩建导致地势不平,且开挖边坡的上游来水会对施工道路产生冲刷。因此,需在开挖边坡的上游开挖临时排水沟,并对开挖边坡使用喷播植草方式进行绿化。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其承担着引丹灌溉任务。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陶岔渠首管理区景观规划进行了研究,为此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协调统一、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水利风景区,以便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创造良好的条件。
[1]刘树坤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1.
[2]梁漪莉,王家鸿 .大坝景观设计问题浅析 [J].人民长江,1996,27(6):36-38.
[3]辛华荣,刘劲松 .水利工程绿化的布局与措施 [J].江苏水利,2001(8):22-23.
[4]陈高义,屈学平,潘世虎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风格 [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