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0 07:56卢中秋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年1期
关键词:医科重点学科医科大学

叶 慧,卢中秋,钱 君

温州医学院研究生部,浙江 温州 325035

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的主要标志,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1]。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学术地位[2]。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学科技进步的重任,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抓好医学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对于提高医学院校整体水平、创造高层次的创新性医学研究成果,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具有深远意义[3]。

1 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特点

高等医学院校的主干学科中既有高科学性、经验性的临床学科,也有以支持医学科技发展为己任的基础学科,还有研究医德、心理和经济等的人文社会学科[4]。在人才培养方面,既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法律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既要考虑科研成果的产生,又要考虑伦理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在治病救人方面,既要注重质量与水平,又要注重医德医风,还要注重以人为本。显然,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有其明显的特殊性[5]。因此,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既要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又要适应整体科学前进的趋势。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也要考虑学科的结合、融合与联合。注重基础与临床、医学与理工、理论与技术的交叉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科发展的强劲生命力。

2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高水平科研平台偏少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院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并不多,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均设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等5个医学院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说明与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医科类院校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较少,较“985”工程院校仍有较大差距(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医学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统计表

2.2 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布不均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部分都已经拥有了国家级重点学科[6],首都医科大学有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均有6个,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均有2个。但有部分医科院校国家级的重点学科仍属于空白,如温州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等。有些在工程类应用学科、文科和管理类学科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与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相比差距较大[7]。

2.3 学位点门类发展不均衡

在学位点建设方面,基本上均拥有1个以上一级博士点,且一级硕士点大部分已覆盖文、管类学科,高等医学院校已逐步走向医、理、工、文、管各学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但部分医学院校的学位点建设还不够完善,由表2可以看出,温州医学院、广州医学院等国内医科院校尚无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门类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大制约了这些学校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步伐。

2.4 杰出人才相对匮乏

国内拥有两院院士的医学院校(不含综合性大学)有20个,包括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医科院校。而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医学院校一共只有12所。但河北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大部分医科院校的高水平学术大师和顶尖的学术带头人仍然相对匮乏,还远不能为创建高水平研究 型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表2 国内部分同类医学院校学位点情况统计表

3 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措施

3.1 优化学科规划和布局,构建大学科体系

医学院校应该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发展,不断凝炼学科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国家及社会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学科优势,加强学科资源整合和学科方向凝炼,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群体优势,构建大学科体系,按照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规律,为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8]。

3.2 增加投入力度,构建高水平学科基地

医学院校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支撑条件,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平台,加速重点学科建设步伐。首先,要加大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构建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其次,从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学科交叉优化出发,加强校园网、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满足学科建设对网络和文献信息的需求;另外,加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置论证和使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完善共享机制,切实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益[9]。

3.3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注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各医科院校可以加大力度,面向海内外招聘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及青年教师发展,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梯队。

3.4 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规范学科的建设水平评估和建设效益评价,可以激励重点学科争取更高平台提供发展方向。其次,推进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创新,按照学科建设系统性要求,优化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对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明确校、院、中心、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形成高效、通畅的运行体系,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10]。

[1]郭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8):70-71

[2]陈国蓉,胡质毅,王宁生,等.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实践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9,22(9):70-71

[3]费永俊,陈兰,肖波.关于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4):92-94

[4]吴倩文,卢建华,吴建国.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2):811-813

[5]吕宏宇,施建飞,周先志,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促进医院快速发展[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l):124-126

[6]樊建军,林晓冬,方伟岗.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家重点学科基本状况分析及建设发展思路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1):56-58

[7]李音,赵颖,袁淑兰,等.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8):680-682

[8]刘宏林,张祥德.以特色优势学科促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61-62

[9]马微.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模式初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2):103-105

[10]姚捷.高等院校校重点学科建设评估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8,27(5):396-399

猜你喜欢
医科重点学科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