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明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上海 201508)
现代社会,人们近距离用眼的时间越来越多,发生视疲劳也愈加常见。本文对近2年因经常近距离用眼有视疲劳症状而就诊的186例(392眼)患者进行了系统检查,并与同样近距离用眼但无视疲劳主诉的人群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常近距离用眼,用眼时或用眼后感双眼酸痛、眉弓部胀痛、眼部干涩,用眼后症状加重的眼病患者186例392眼(视疲劳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0例;年龄22~56岁,平均46.28岁。因巩膜炎和眼眶筋膜炎等引发类似症状的患者除外。对照组为从事缝纫作业、无视疲劳症状的制衣厂员工8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67例;年龄18~48岁,平均41.88岁。
1.2 方法 凡从事近距离用眼工作,主诉包括双眼酸痛、眉弓部胀痛、眼部干涩、用眼后症状加重视疲劳症状4项中至少2项者可诊断为视疲劳。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眼压;再由专人验光,进行同视功能、隐性斜视等检查。对照组人群进行视力、验光和隐斜视检查。仪器为日本Nikon Retinomax K-plus2验光仪。所有研究对象都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屈光状态和散光情况比较 视疲劳组186例,双眼酸痛、眉弓部胀痛、眼部干涩、用眼后症状加重4项症状全部具备者126例(67.74%);具有双眼酸痛、眼部干涩、用眼后症状加重3项症状者22例(11.83%);具有双眼酸痛、眉弓部胀痛、用眼后症状加重3项症状者16例(8.60%);仅具有双眼酸痛、用眼后症状加重2项症状者22例(11.83%)。所有患者的眼压均正常。将两组人群验光结果的混合散光度数转换成等效球镜后,屈光状况的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的屈光状态比较,视疲劳组的远视眼患者比例较高。视疲劳组中的散光者高达272眼(69.39%),与对照组人群中的散光眼70眼(39.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人群的屈光状况比较[眼数(%)]
2.2 两组人群同视功能和隐斜视检查比较 视疲劳组186例中完成双眼同视功能和立体视检查者172例,融合范围<10°者96例(55.81%),融合范围<20°者64例(37.21%),融合范围≥20°者12例(6.98%);完成隐斜视检查者178例,而对照组人群只进行了隐斜视检查,见表2。说明视疲劳患者中隐斜视,特别是隐外斜者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表2 两组人群隐斜视的比较[n(%)]
近距离用眼时,人眼为保持有效的双眼视觉,会进行一系列眼部功能的代偿活动,主要有调节、辐辏等。故持续近距离用眼易导致相关眼内、眼外肌肉的疲劳,发生视疲劳症状。用眼时或用眼后眼部主要视疲劳症状有双眼酸痛、眉弓部胀痛、眼部干涩、用眼后症状加重,甚至代偿突然异常,导致视力模糊。计算机操作者易产生视疲劳,已经成为共识,文献[1]报道其患病率为59.63%,甚至高达68.40%[2]。
视疲劳的表现较复杂,有研究[3]将其归结为调节性、肌性、集合性、症状性和视像不等性,并认为与工作性质、屈光状态、斜视和融合不足以及眼部疾病有关。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远视眼、散光及隐外斜、双眼融合范围不足者近距离用眼时,易发生视疲劳。本组病例中,近视眼、正视眼发生近距离用眼视疲劳时,与双眼融合范围极小,甚至<5°,和伴有严重的隐外斜有关。
视疲劳是患者以自觉眼的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互相作用的综合征。轻度远视散光,接近老花者更易出现视疲劳。本研究着眼于近距离用眼,除外全身疾病和眼疾病如巩膜炎和眼眶筋膜炎等,探究容易发生视疲劳的因素。与对照人群比较,远视眼、散光、双眼融合不足及隐外斜者的眼疲劳发生率明显高(P<0.01),可能是近距离用眼时发生视疲劳的重要原因。
[1] 郑风,楼苏生.计算机操作者的视疲劳调查[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3,25(2):84-85.
[2] 赵凯,陈姜.视频终端对视疲劳的影响[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1999,21(3):230.
[3] 吴晓.隐斜视与视疲劳[J].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