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蓓
上海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两高”工作报告夯实依法治国的法治基础
文/钱蓓
3 月8日、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过去5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并不断完善,司法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代表们充分肯定过去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夯实依法治国的法治基础、推进依法治国做出的贡献,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许多务实、中肯的意见建议。
今年常委会工作报告的一大特色是以经验总结的方式对人大工作的6项重点进行梳理。代表们纷纷表示,报告总结的经验必将对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评价,常委会工作报告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贯穿了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实践,充满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及紧紧围绕国计民生和法治建设所作的有益探索。过去5年,全国人大夯实依法治国的法治基础,坚持和尊重保障人民权利,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积极效果。殷一璀建议全国人大加大对地方人大工作的指导力度,推动地方人大在加强对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代表联络服务机构建设和健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发挥人大在推进协商民主中的作用等方面更好开展工作。
过去5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93件,通过86件,特别加强了社会领域的立法。报告指出,今后的立法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法律的修改完善上,放到推动法律配套法规的制定修改上,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法律。
对此,陈晶莹代表提议加快制定和修订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电子商务、海洋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骞芳莉代表建议加快对“外资三法”与公司法的并轨;冯军代表建议加快诚信立法和海外投资立法;来自食品行业的葛俊杰代表建议把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合并;来自文艺领域的奚美娟代表建议加快文艺方面的立法,比如制定影视制作法、设立电影分级制度等;社区代表朱国萍建议对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改,明确残疾证的认定和办理规范。
还有很多代表更关注法律的完善和实施。王均金代表说,要加强法律的司法适用力度和法律修改的效率;应勇、姚海同、朱志远、孙宪忠等代表说,要针对一些领域法律不健全、不适应的问题,继续加大立法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贾伟平代表说,要重视对已经制定法律的梳理,防止立新法时出现规定不一致。
过去5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扎实开展监督工作,共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70个报告,组织21次执法检查,开展9次专题询问。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对经济工作、民生工作和司法工作的监督。
姚海同代表说,今后应建立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全面加强对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实施情况的监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陈振楼代表建议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作为今年工作重点;盛亚飞代表说,监督工作要进一步向强化预算监督和审计工作延伸;李碧影代表说,要确保人大预算监督的权威,每年年底可再听取有关部委审计整改情况报告;要推动完善预算制度,建议修改预算法,使预算年度从人大批准开始,即当年4月1日至第二年3月31日。
本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是中国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新一届代表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代表们认为,人大代表个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农民工代表朱雪芹说,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基层代表比例比上届大幅度提升,希望全国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要更多搭建学习培训的平台,提高基层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能力。不止一名代表指出,预决算报告信息量大,数据繁杂,但“两会”议程紧密,留给人大代表审查的时间太短,代表难以在短期内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马兰代表建议把预决算报告提前交到代表手中,让代表有更多时间研读分析。严诚忠代表建议在人代会召开前组织部分专业代表开展预审并提出预审报告,作为指导审议的纲要。
“让人民群众在每个个案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这关乎矛盾纠纷的化解,也关乎司法公信力的建设。”大会期间,上海代表团先后举行小组会议和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代表们指出,要用“看得见的公正”来推动司法公信力的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说,两高报告篇幅精炼、工作务实、数据翔实、文风朴实。建议最高法院要加强对全国各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公正司法能力,确保司法公正,努力使人民群众因透明司法而了解司法,因人文司法而亲近司法、因公正司法而信任司法,提高司法的亲和力、公信力。全国人大代表、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旭说,过去5年,两院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司法为民观念进一步确立,司法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议开展司法公信力建设活动,检察机关要建设办案场所,转变检察办案方式,增强办案公开性和透明度。
“过去5年,各级地方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610.5万件,假设每个案件有两名当事人,5年受理案件共涉及近1.2亿人次当事人。中国一线法官每年人均办案65件,上海法官的人均办案数更是高达150件,以一年250个工作日算,平均每1.6天办结一个案子,这样的效率在国际司法上也很少见。”应勇解析了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他说,2012年各类案件一审后当事人服判息诉率为91.2%,二审后达到99.4%,这个数据是中国司法“整体公正”的体现。
“法院判案,重在公正,难在‘满意’。诉讼终归有输赢,不能以当事人是否满意来简单评判个案是否公正。”应勇说,司法公正是相对的,当事人注重实体公正,非当事人则更注重程序公正。
“相比国际,我们的司法在程序公正、‘形象公正’方面还有差距。”陈旭表示,我们既要结果公正也要追求程序公正,要让公正“看得见”。
“公正是需要演示的,应该尽可能让大家看到诉讼双方的对抗,让双方都充分说明各自的理由和观点。国外对一些有影响的案件非常注重公开报道,对广大民众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公平教育。”陈旭说,现在中国的法院很注重庭审公开,一审案件已经全部公开,二审也应该争取公开,“二审现场会提出大量对案件判决有重要影响的证据,应该尽可能向公众展示申辩过程。”
林荫茂代表建议为检察机关建立办案场所。检察机关有很多司法审查的工作需要双方到场,但执法办案没有固定场所。“检察机关有批捕的职责,但目前多是进行书面审查,无法让控辩双方当场对抗。如果有办案场所,就能让双方公开透明地表达意见。”
冯军、金东寒、杨迈军、王霞、陈戌源、李林代表都指出,有必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严格的法官检察官制度,加大培训和培养力度,提高司法官员的薪酬待遇,稳定司法队伍,防止优秀人才流失。张兆安、朱之文、盛亚飞、魏佑江代表说,要加强基层法院建设,进一步增加基层法院编制,加强一定区域内的人员统筹,解决部分法院“案多人少”问题;完善助理审判员的任用选拔机制,为基层司法人才开辟足够的上升通道。张维华、邵志清代表建议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提高司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