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设
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是受到儿童的咽鼓管解剖及生理结构的影响。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表现的非脓性疾病,其积液具有浆液性和粘液性[1]。目前,鼓室置换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该方法临床操作简单,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选取52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给予鼓室置换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儿童中耳炎患者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3~11岁,平均(6.3±0.8)岁,病程3个月~2年,均为单侧中耳炎。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后鼓膜表现为橙红色及淡蓝色,鼓膜活动有所减弱或消失,应用鼓室导抗图检查后均表现为B型曲线,纯音听力测试为传导性聋,语频听阈为30~40dB。5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伴有鼻窦炎,15例患者伴有慢性扁桃体炎,16例患者伴有腺样体肥大。
1.2 方法 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0.5%麻黄素液进行滴鼻,再口服地塞米松和阿莫西林,同时进行波氏耳咽管吹张术,治疗时间8~9周,若出现阿莫西林过敏可将药物更改为阿奇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行鼓室置换术。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使用碘伏对患者的耳廓及耳周处消毒,外耳道消毒采用75%的酒精。采用耳显微镜将患者的鼓膜切开,将鼓室内的积液吸除,对于胶冻状积液的患者可使用5mg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混合液将其冲洗后再进行吸除。将哑铃状通气管放置其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术后给予常规的抗生素治疗,避免发生感染。
1.3 疗效判断 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满足以下条件则视为痊愈:患者的耳膜恢复情况正常,耳室内积液消失,经过纯音测听气导检查后平均听力可以维持在≤25dBHL,耳膜室导抗图结果显示为A型,并且具有正常的声反射。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经过耳膜室导抗图与纯音听阈测听检查后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声导抗测试与纯音测听气导结果比较[n(%)]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病发人群为儿童,病因未有明确结论,通常认为是一种忧郁咽鼓管阻塞和机能障碍所引起。该疾病会进行发展,导致中耳粘连及鼓室硬化等症状,对儿童听力损害严重,严重者会发生发育迟缓[2]。由于该疾病在早期发病时并不会引起患者及家长的注意,因此分泌性中耳炎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儿童一旦出现耳鸣、耳堵并伴有听力下降等情况需立即到医院诊治,该疾病在发病过程中还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3]。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主要是依据耳膜室导抗图与纯音听阈测听检查。其中耳膜室导抗图检查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鼓室腔内是否存在积液和黏膜粘连,咽鼓管是否通畅等情况。在临床中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目前,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最常用是先给予患者保守治疗,通过导管进行给药;若无效,可对患者实行鼓室置换术。该方法具有调压引流的效果,已经成为临床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在治疗的过程一定要注意对患者的全身治疗及病因治疗,尤其注意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室置换术并不代表对患者治疗的结束,要预防疾病的复发;(2)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常见病因,如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及腺样体炎等;(3)适当延长患者的留管时间,避免因为过早脱管影响治疗效果;(4)同时可教导患者锻炼咽鼓管启闭能力的动作,如咀嚼口香糖的动作;(5)术后护理也要给予重视,要保持患者外耳道的清洁,禁止往患者的外耳道处滴药,并注意患者的置管是否有脱管、堵塞的情况[5]。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用鼓室置换术虽然会引起耳炎、鼓室硬化及胆脂瘤等并发症,但是该方法仍是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唐安洲,周永,李杰恩,等.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7(3):217-218.
[4]刘万应,王而贵,阎萍,等.鼓膜切开置T形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5(4):180-184.
[3]王淑芬,徐忠强,王智楠.腺样体刮除术及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1(19):900-901.
[4]史冬梅,僧东杰,韩富根.腺样体切除对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7):86-87.
[5]段超文.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J].当代医学,2010,16(1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