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戎 焦玉琴 陶征
短纯音ABR(toneburst ABR,tABR)测试,采用短纯音作为刺激声,测试结果可以反映每一个测试频率的听力情况,是临床公认的一种较好的听觉诱发电位测试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每个测听室采用的测试设备不同,短纯音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家的商用型ABR测试仪采用的短纯音参数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根据采用设备情况制定自己的正常值,用于临床测试结果评判时的参考。本实验测试对象为18~25岁健听青年,通过分析他们的测试结果,得到笔者所在测听室短纯音ABR正常值范围。
筛选31例健听青年,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3±2.4岁,男8例,女23例。无听力损失病史,无外耳、中耳疾病外伤史。双耳声导抗鼓室图均为A型曲线,纯音听阈0.5~4 kHz阈值均在15 dB HL之内。
1.2.1 纯音测听 在符合国标的测听室中(GB/T16403-1996),选用丹麦MADSEN 622型纯音听力计按照升降法分别测试左右耳0.5~4 kHz各频率纯音听阈。
1.2.2 声导抗测试 分别用电耳镜检测外耳道,如有较多耵聍则先行清理;采用丹麦MADSEN Otoflex中耳分析仪进行导抗测试。
1.2.3 ABR测试 采用美国智听公司Smart-EP诱发电位测试系统;受试者平躺于测试床上,采用95%酒精及医用磨砂膏清洁电极连接处皮肤,将记录电极安放在前额发际正中位置,参考电极分别安放在左右乳突,地电极安放在鼻根部,极间电阻值均5 kΩ。选用ER-3A插入式耳机给声,测试声包括短声,及2-1-2短纯音,短声刺激率19.9次/秒。滤波带通150~1500 Hz,短纯音刺激率27.7次/秒,滤波带通100~1500 Hz.刺激叠加次数1024~2048次。
1.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1.0版本处理记录数据,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比较相同频率纯音听阈与短纯音阈值均值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两种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4个测试频率,两种结果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见表1。
短纯音ABR的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均值的差异,除0.5 kHz处较大近20 dB外,其它3个频率处的差距在10 dB左右,结果见表2。
除了比较两种阈值之外,本测试将短纯音ABR各频率阈值处的潜伏期于短声ABR的V波潜伏期进行比较,见于图1。
图1 短声4 k、2 k、1 k、0.5 kHz短纯音ABR波V的潜伏期
图1为短声4k、2 k、1 k、0.5 kHz短纯音ABR的反应波从图1和表2可以看出短声ABRV波的潜伏期最短,短纯音ABR各频率V波的潜伏期随着频率降低而延长。
图2是一例2 kHz短纯音ABR的波形,可以看出,在未睡眠状态下,波形无重复规律,无法判断何处是真正的反应波。图3是两种状态下脑电波的比较,可以看出,睡眠状态下脑电波很平坦,而清醒时脑电波波形起伏很大。
图2 未睡眠下一例2 kHz短纯音ABR记录曲线
图3 未睡眠(左)和睡眠下(右)脑电波比较
短纯音ABR是被国内外公认的有频率特异性的电生理听力测试方法。国内很多测听室临床应用中并没有把该项测试列入首选客观听力测试方法;这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首先是相比短声ABR来说,短纯音ABR的测试参数在不同的设备之间差异可能要大一些;其次这项测试比较耗时,两只耳要测试8个频率,经常会遇到测试尚未完成而受试者醒来;由于短纯音ABR的反应波波幅比短声要低得多,所以波形较难辨认;相对而言目前多数测听室都把短声ABR作为首选客观测听方法。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仍能够不时地见到有关短纯音ABR的相关研究报道,因为不同的测听室测得的结果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
由于不同测听室所采用的设备、测试参数不尽相同,因此各个测听室得出自己的正常数据就很有必要。在正常听力人群,有关短纯音与纯音阈值间的差异,国内外有较多的报道,和近几年的报道相比,本实验得到的短纯音ABR的阈值与纯音阈值之间的差异,比邹琦娟的报告稍大[1],与商莹莹,崔婧,汪静波的报道接近[2,3,4]。Stapells在2000年总结国外30多篇文献的报告,显示正常人tABR 0.5~4 kHz的反应阈值大致是在10~30 dB nHL范围,与纯音的差异大约在10~20 dB;两者的差异在0.5 kHz处较1、2、4 kHz处大,这是因为0.5 kHz处的tABR阈值容易受脑电和周围环境噪声影响所致;所以他提出了正常tABR的反应阈值范围:0.5~1 kHz在30 dB nHL以内,2~4 kHz在20~30 dB nHL之间,适用于成人和婴幼儿[5]。从国内外文献报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短纯音ABR反应阈值与纯音听阈的差异,在0.5 kHz处在20 dB左右,在1~4 kHz处相差约10 dB左右。但是这种差异在听力障碍人群是否有相似的结果?从有些文献报道来看,在听障人群,两种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比健听人群要小一些[6,7],这种差异变小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Picton所指出的 “生理重振”[8]。
表1 各测试频率纯音、tABR反应阈值及两者差值
表2 短纯音各测试频率及短声的V波阈潜伏期
本测试采用2-1-2短音,该短音被认为是既能够保留一定的频率特异性,同时又可以引出较好的神经同步反应,即能够得到比较清晰的反应波形[9]。由于短纯音持续时间较短,所以对于该种声音应该采用线性门控函数还是Blackman门控函数也有争论,但有报道证实,尽管用两种门控函数得到的短纯音有一定差异,但临床应用中得到的测试结果并无显著差异[10]。无论采用哪种门控函数,都无法消除由于短纯音边瓣的影响,因此对短纯音加上切迹噪声掩蔽边瓣的能量是保证其频率特异性的最好方法。但对于正常听力者来说,在接近听阈时只有主瓣的部分被听到,因为主瓣能量比边瓣高30 dB以上,因此对正常人采用同侧耳短纯音加切迹噪声的给声方法与单纯短纯音给声得到的结果无显著差别[1,5,6]。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可能遇到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为保证测得结果频率特异性,最好采用同侧耳短纯音加切迹噪声的给声方法[5,6,9,10]。
tABR阈值处V波的潜伏期,随着频率增加而缩短,这是因为基底膜产生反应的部位差异所致,低频更靠近蜗顶,行波的距离更长,所以潜伏期更长,但所有短纯音ABR的V波潜伏期都比短声ABR的V波潜伏期长。
本实验共测试了31名健听青年,其中15人由于在测试中一直未能入睡导致记录到的结果无法判断,从而未能得到最后的测试结果。既往文献报道都只是提到尽量让受试者入睡,但是否所有受试者都能够入睡并没有说明,也没有说明入睡与否对测试结果是否有影响。诱发电位测试从根本上说是测量的信噪比,在信号强度一定时,噪声越大,波形越不容易辨认。笔者在听性稳态记录中的报道证实,不同测试状态的脑电噪声水平相差很大。由于短纯音诱发的ABR电波的波幅明显低于短声ABR,所以这些受试者短声ABR全部能够引出,但未入睡者的短纯音ABR波形无法辨认,其中的原因可以用信噪比不同来解释[11]。
短纯音ABR能够得到不同频率的听力测试结果,与纯音差距并不大,可以用来准确的预估各个频率处受试者的纯音听力,但是要在睡眠状态下才能够保证记录结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