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燕 高静怡 陈子月
学前融合教育成为现今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1]。对于健听幼儿,角色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具特色的游戏之一,是其通过模仿和想象在特定条件、环境下扮演成人及其周围各种人物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其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2]。它对促进幼儿社会性、人际沟通与交往、情绪情感等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听障幼儿,要在健听幼儿居多的集体环境下,较好地与同伴通过角色游戏来促进其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1例融合小班的听障幼儿开展集体、个别化以及亲子同步绘本阅读训练,并在班级角色游戏活动中演绎绘本内容,探究其对提高听障幼儿沟通交往能力的有效性。
个案幼儿4岁,女,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重度听力损失。双耳配戴助听器,助听效果为适合。在本园融合小班就读。入园1学期后,幼儿听觉能力可以完成第3阶段闭锁水平听觉描述以及闭锁水平熟悉话题的主题对话交流。语言能力可以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词汇量接近500词,句长模仿达到7~8个字。认知能力接近健听幼儿3岁水平。构音清晰度达75%左右。沟通交往能力滞后严重,很少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在自主游戏活动中,与同伴零交往。
2.2.1 评估方式 采取单一被试A-B实验设计,监控指标为单次角色游戏与同伴交往的时长、与同伴日游戏交往总时长变化以及可以说出名字的同伴交往人数变化。并结合主观观察,比较个案实验前后同伴间沟通交往能力的变化情况。
2.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基线期:为期4周,每周一和周三的区域活动时间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每次分别记录单次角色游戏个案与同伴交往的时长。每周二和周四跟踪记录个案与同伴日游戏交往的总时长。整个过程,分别记录数据各8次。在时间数据收集的第一天,询问个案能说出名字的同伴个数。并在时间数据收集的最后一天再次确认个案能说出名字的同伴个数。在此期间,不采取绘本干预策略。处理期:为期4周,每周一和周三在主题活动中开展对指定绘本故事的语言教学活动,并在区域活动时间针对绘本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教师不做任何指导)。同时,对个案在个别化教学活动中以及家庭康复过程中开展对指定绘本的复习训练。其余数据收集与基线期一致。
2.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变量相关性检验比较基线期与干预期的相关数据。
2.3.1 集体绘本教学 集体绘本教学过程中,选择人物特点鲜明、情节生动的短故事入手给幼儿引导。如“三只蝴蝶”,第一遍出示短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第二遍出示挂图,分段落讲述故事内容,再次通过问答的方式梳理人物关系。以板书的形式串联故事情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三遍再次结合挂图完整地欣赏故事。同时,强调故事中出现的对话内容。由于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一堂课只能持续15~20分钟。所以,笔者将对话的演练和角色表演延伸到第二、第三课时巩固。
2.3.2 个别化绘本练习 在个别化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幼儿明确故事中的人物。第1遍讲述故事后,用回忆的方式梳理故事中的人物及特点。运用听觉描述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人物的特点。第2~4遍讲述故事后,用对话交谈的方式明确故事的进行过程。第5~8遍讲述故事后,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回顾人物对话内容。不要求幼儿完全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可以用幼儿理解的语句表述。最后结合绘本画面,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2遍。让幼儿对绘本内容有完整的认识。
2.3.3 亲子绘本共读 亲子绘本共读重点在于弥补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中出现的短板。家长陪伴幼儿在家中再次欣赏视频故事,通过回忆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全过程。再通过2~3遍配套的绘本故事共读,帮助幼儿讲故事中的对话加以强调记忆。最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过程中,注意角色互换,让幼儿对于整个故事的内容、人物和语言有更深层次的掌握。
从测得的4组数据结果看,每组都趋于增长状态,见表1。
表1 被试基线期和干预期的游戏交往时长结果(min)
表2结果显示,Levene统计量为1.507,显著性P=0.24>0.05,故方差齐。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量t=-4.425,P=0.001<0.01,干预前后时间变化差异极显著。绘本干预介入角色游戏可以提高个案单次角色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时长。
表3结果显示,Levene统计量为2.42,显著性P=0.142>0.05,故方差齐。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量t=-3.852,P=0.002<0.01,干预前后时间变化差异极显著。绘本干预介入角色游戏可以提高个案与同伴日游戏交往的总时长。
对基线期两组数据做双变量相关性检测。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719(0.3≤|r|≤0.8)表示两组数据间中度相关(P=0.04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基线期,角色游戏中个案与同伴的交往时长的增长可以有效促进个案在日自主游戏活动中与同伴交往总时长的增长。
对干预期两组数据做双变量相关性检测。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827(0.8≤|r|≤1)表示两组数据间高度相关(P=0.01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期角色游戏中个案与同伴的交往时长的增长可以有效促进个案在日自主游戏活动中与同伴交往总时长的增长。
表2 患者干预前后在单次角色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时长的检验结果
表3 患者干预前后日游戏活动同伴交往总时长检验结果
个案跟踪过程中发现,在基线期,个案能够说出名字的同伴数从1个增至2个,无明显变化。而在干预期,个案能够说出名字的同伴数从2个增至9个,变化显著。这与两期的同伴游戏交往时长变化对比相吻合。
该个案的听觉、语言、认知能力以及构音清晰度足以支持幼儿与同伴开展基本的游戏交往活动。而在实际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与其能力大相径庭。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幼儿对语言的掌握缺乏实际的使用练习。另一方面,幼儿缺乏人际交往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幼儿在特定环境下,与熟悉的人可以使用特定的语言进行对话交流,一旦脱离了特定情况和固定的人设,幼儿不知道该如何灵活运用,即出现幼儿沟通交往能力严重滞后的现象。
在绘本策略干预前,角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案与同伴的交往能力,但是通常角色游戏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效果并不显著。而小班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少,角色意识差,游戏双方常常在游戏开展不久就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导致游戏的持续性较差。
3~6岁是幼儿绘本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班到中班发展较为迅速。进行角色游戏前,绘本教学做铺垫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游戏的目的、角色分工、游戏过程、游戏语言等。绘本干预策略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和熟悉的人物引入到角色游戏中,模拟真实的故事场景和情节。一方面,通过头饰物件明确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对绘本内容的反复练习和巩固,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情节和对话的熟悉程度。以这样的模拟经验作为基础,让角色游戏的开展有支撑,个案与同伴在角色游戏中的互动就可以更顺畅,更持久。
本研究结果显示,绘本策略介入角色游戏后,孩子在单次角色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时长从2.1分钟增加至5.9分钟。时长的增加反映出个案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个案存在先天缺陷,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会严重阻碍听障幼儿产生与健听幼儿主动交往的欲望。角色游戏可以让个案渐渐放下心中的芥蒂,随着角色游戏中的良好互动,让听障幼儿建立起正确的沟通意识。同时,在角色游戏之外的自主游戏中,研究发现个案与同伴的游戏交往时长也得到了显著增长。同伴交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使幼儿获得社会认知和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角色游戏中的语言、角色、规则和情节中含有很多的同伴交往成分,并且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同伴交往能力[3]。
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个案在日活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时长从7.5分钟增加至14.8分钟。两组数据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间高度相关。
该个案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实验前,个案很少与同伴主动交往。绘本策略中,亲子共读延伸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与个别化训练中的教学内容,提升情感的体验,其更注重孩子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孩子的心灵得到更多关爱。让孩子缺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有效增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性。
亲子共读作为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启蒙性、互动性、趣味性越来越受到家长以及教育界人士的重视[4]。实验结果显示,个案能说出名字的同伴数从2个增至9个。个案会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会向他人请求帮助,会对不明白的问题作出明确的提问,会时常使用一些没有教授过的词汇。同时,家长反馈个案会零星地叙述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状况。这些现象都证明绘本干预策略的有效。
本研究发现,经过绘本策略干预后,在日常生活中,该个案主动与人打招呼的频率变高,词汇量变丰富,表达性语言增多,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用语言寻求帮助。
绘本策略在角色游戏中的运用对该个案的沟通交往能力有显著提高,但还不具备普遍性。因为该个案的综合听力状况、语言理解能力、构音清晰度以及家庭的配合程度都较好。此外,本园除一般幼儿教师外,还配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以国内目前的资源教师配比而言,极少数的融合幼儿园具备以上条件。如果这些因素不具备典型性要求,那么绘本策略是否有效仍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