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煜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其自主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为了全面贯彻执行《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本文对滁州学院2012级新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丰富其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为体育教师更好地开展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依据.
对滁州学院的部分一年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高校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对不同学院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对滁州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2份,回收率为96.5%,有效率为91%.问卷发放前,请体育学院8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检验,大家一直认为问卷是可行的,具有较高效度.问卷收回后,采用小范围内的再测法,对其进行了信度检验(r为0.91、0.855与).表明问卷具有较高信度.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和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常规统计处理.
2.1.1 学生对体育健身意识的调查分析
体育健身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在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化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功能的认识.通过对学生体育健身认知的调查,结果表明(见表):学生认为体育健身非常重要的占42.86%;重要的占30.77%;无所谓的占18.68%;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占7.69%.
认为体育健身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占11.7%.这显示了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体育在健身方面的价值和功能认识越来越多.
表1 学生对体育健身意识的调查统计(n=182)
2.1.2 学生对体育健身的参与意识调查分析
学生对体育在健身方面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其参与体育健身的基本条件.由表2可知:滁州学院新生对体育健身兴趣很大,非常喜欢和喜欢分别占29.12%和44.50%;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在一起仅占6.04%.这说明了希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学生人群比例结构较多,大家对体育健身的兴趣爱好比较浓烈.
表2 学生对体育健身兴趣的调查统计(n=182)
2.1.3 学生对体育健身参与动机调查分析
由于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不同,导致其参与体育的动机而有所不同.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基本上是为了促进健康、保持体形、调节情绪、娱乐消遣和社会交往等.
表3 学生对体育健身参与动机的调查统计(n=182)
2.2.1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分析
目前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排在前8位的,男生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健身走、跑步;女生为健身走、跑步、跳绳、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网球.篮球是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首选项目,健身走是女生参与体育活动首选项目,二者有所不同,男生喜欢篮球是因为当前篮球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运动,深受广大在校学生的热爱.广大女生们喜欢健身走,主要是因为其简便易行,不受年龄、场地、技术的限制,而且投入资金少或基本就不用资金投入.
2.2.2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调查分析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影响参加者诸因素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随意性较强,受时间、天气、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男生主要集中在上午的3-4节课和下午的7-8节课,每天锻炼时间约为2小时,易受天气、场地的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基本上没有任何规律,易受心情的影响,每天锻炼时间不到1小时,主要集中在晚上吃过饭的那段时间,白天锻炼的女生很少.
2.2.3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和频率调查分析
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见表4、表5),当前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并不是很了解,有的基本上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很多同学锻炼都是无目的性的、盲目的,想起来了就去参加,想不起来就算了.29.7%的同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微微出汗就可以了,不比大量出汗,在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上,选择每周3-4次的最多,大约占到了33.5%,选择每月1-3次的最少,仅占11.5%.说明广大同学还是比较热爱体育活动,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和乐于参加体育锻炼的.
表4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n=182)
表5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n=182)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目前学生对健康、健身的认识程度在逐渐的提高,人们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动机虽然不同,但是主要还是为了锻炼身体,说明滁州学院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地的增强.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时间、强度、频率来看,学生的体育行为除了受体育意识这一内部因素调节外,还易受其他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体育场地、器械、天气、学业负担等.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体育意识在体育行为中产生和发展,相反,体育行为又在体育意识的指引下进行.体育意识有深、浅程度之分,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体育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体育行为的能动性,高校作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和树立的重要场所,担任着为体育意识形成的重担.因此,应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经历,从理论教育、增进体育行为及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等手段来增进他们的体育意识,使他们的体育意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意识对行为的能动性,来增进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
〔1〕潘菽.意识-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周全.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国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05.
〔3〕芦国才.青海省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4〕张靖,司虎克.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