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会
(南充市中心医院儿科·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南充 637000)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孕周<37w,体质量<2 500 g的活产新生儿[1]。近年来我国早产儿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普遍建立,医护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早产儿的病死率正在逐年降低[1]。早产儿的胎龄越小,其吸吮力越差,甚至无吸吮和吞咽反射。在经肠道喂养途径尚未建立前或因病较长期未能经肠道喂养时,肠道外(全静脉)营养可提供足够的液体、能量、氨基酸、电解质和维生素,以维持早产儿的生长之需[1]。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选择中长导管针的早产儿,更好的办法就是外周静脉留置留置针。早产儿由于支持基底膜组织脆弱,微血管未发育成熟,缺氧、颅内压变化过大等易引起颅内出血,一般不选择头皮静脉输液,而通常选择四肢静脉和腋静脉留置留置针。作者通过对406例早产儿使用留置针进行外周静脉营养治疗,发现腋静脉留置留置针是所有外周静脉置留置针进行早产儿外周静脉营养较好的选择。现将其优缺点介绍如下。
406例早产儿,男200例,女206例,胎龄最小32w,最大35w,年龄最小20min,最大3h。随机分为腋静脉组203例,四肢静脉组203例。两组患儿体质、病情轻重基本相同。两组患者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号静脉安全留置针和透明敷帖,并由作者完成以下工作:穿刺静脉留置留置针(均一次性穿刺成功),配制、输注静脉营养液,冲封管,观察留置针处局部情况并记录,保持营养液浓度基本相同,最后根据留置针穿刺部位局部情况和留置时间进行比较。
1.2.1 用物 消毒治疗盘(无菌治疗巾、中性皮肤消毒液、无菌棉签、消毒压脉带、24号安全留置针、透明敷帖、5号半头皮针头、NS、5mL空针、无菌手套)、记号笔。
1.2.2 患儿准备 置患儿于红外线保暖台上,维持体温正常,经皮氧饱和度89%~93%,四肢循环好。
1.2.3 工作人员 穿刺者和助手均穿戴整齐,戴口罩、帽子,消毒手。
1.2.4 操作方法 选择血管,铺治疗巾,消毒皮肤待干(顺时针和逆时针各1次,范围大于透明敷帖),NS空针与头皮针、安全留置针连接排气备用,扎止血带(或助手在血管前方按压血管),戴手套,穿刺者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最明显处后方2mm处进针。待针进入皮下,调整角度再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平行推进5mm 左右[2],助手缓慢推注 NS[3-5]。穿刺者右手拇指指腹置于Y接口分叉处,示指置于针翼前方,中指放于针翼下方起支撑作用,右手示指与拇指同时用力,示指向外抽或固定针芯的同时拇指向内送入外套管,撤离针芯[6-9]。贴敷帖(其中敷帖对应的两个角对应留置针穿刺方向,以穿刺部位为中点),在穿刺部位旁写上留置时间。撤离NS空针,接静脉营养液,根据医嘱调节速度。采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冲封管均用NS)。
1.2.5 注意事项 整个穿刺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敷贴并消毒穿刺部,勤巡视留置针穿刺部位,发现穿刺部位有红肿、渗液渗血、穿刺血管呈条索状、静脉输液不滴、或留置针留置时间超过1W,均更换穿刺部位,局部处理。与此同时,记录观察情况,并严格交接班。
1.2.6 评价方法 留置成功:两组静脉穿刺处无红肿、渗血渗液、静脉炎、静脉输液通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5d;否则为留置失败。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单组分析时以其余例数之和为对比量。
2.1 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865,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留置留置针的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静脉留置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912,P<0.05)(见表2)
2.3 两组静脉留置留置针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0,P<0.05)
表2 两组静脉留置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静脉留置留置针时间比较
1)早产儿自身特点: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弱势群体,早产儿的胎龄越小,其吸吮和吞咽能力均越差,甚至无吸吮和吞咽反射。在经肠道喂养途径尚未建立前或因病较长时间不能经肠道喂养时,只有静脉营养才能提供足够的液体、能量、氨基酸、电解质和维生素等,以维持早产儿的生长之需。2)四肢静脉留置留置针的优点:早产儿四肢静脉丰富,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手背静脉、前臂内测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暴露易找,容易穿刺。缺点:早产儿四肢短,要避开关节很难,但又不能长时间用夹板固定。3)腋静脉留置留置针的优点:早产儿均睡在婴儿培养箱内,一般情况下都是青蛙姿势睡觉,上肢是外展的,可以避免关节活动对留置针的影响。缺点:腋静脉不易寻找,穿刺难度大。早产儿血管比较细,尤其是四肢远端的静脉更细,导致静脉血回流慢。而腋静脉比较粗,离上腔静脉近,静脉血回流速度也较四肢静脉快。实验研究表明:两组静脉留置留置针在留置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留置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由于过早离开母亲的怀抱,各系统、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很难维持血糖稳定,需要24h匀速输入静脉营养液。静脉营养液是高渗溶液,细小的四肢静脉要长时间输入高渗溶液,加上静脉血回流慢,关节活动多,很容易出现穿刺局部红肿、渗液渗血、静脉炎等,导致留置针留置时间短,腋静脉则可避免这些不足。而在外周静脉给早产儿输注静脉营养液时,选择腋静脉留置留置针,可减少穿刺次数,避免穿刺局部红肿、渗液渗血、静脉炎等护理并发症,且留置时间较长。因此,在无法开展PICC的医院可推广使用腋静脉留置留置针对早产儿进行外周静脉营养。
[1]邵肖梅.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3.
[2]庞继艾.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新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35-36.
[3]胡艳,莫娟,徐炎,等.周围循环不良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的改进及体会[J].中外医疗,2008,27(18):125.
[4]周文莉.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改进[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8-9.
[5]胡小薇,岳签.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改进方法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5):13.
[6]范慧芳,李晓丽,梁原英,等.介绍一种静脉留置针进针法[J].护理研究,2008,22(8):675.
[7]丁虹,裴小玲,冉琼,等.介绍一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J].护理研究,2007,21(26):2423.
[8]黄梅,刘金枝,王爱荣,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2):86,121.
[9]赖香菊.Y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0):90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