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生,谢飞,金宗英,成川华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泸州 646000)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由过敏、变态反应等所致,甚至有些病因尚不能明确。其临床症状为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肛门坠胀不适及消化不良等,甚至可出现黏液便或水样便。慢性肠炎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其表面有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形;黏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因黏膜血管损伤严重伴黏膜下出血、水肿甚至穿孔,或肠痉挛、肠曲缩短、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有时可伴发结肠癌或直肠癌病变。因此,促进肠道黏膜屏障的修复是治疗慢性肠炎的一种有效手段。我科采用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00例慢性肠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2~55岁,平均37岁,病程3个月至20年。给予白头翁汤加味浓缩汁200mL进行保留灌肠。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21~50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至17年。给予西药甲硝唑200mL进行保留灌肠。
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肛门坠胀不适及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可出现黏液便或水样便。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一中医内科病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6)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慢性肠炎采用溃疡性结肠炎 Mintr的分级法:0级:黏膜苍白,血管网清晰,呈分枝状,黏膜下见细小结节,其表面黏膜正常;1级:黏膜尚光滑,但充血、水肿,折光增强;2级:黏膜充血、水肿、呈颗粒状,黏膜脆性增加,易接触性出血或散在自发性出血点;3级: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粗糙,自发性出血和接触性出血,有较多炎性分泌物,散在糜烂、溃疡。本研 究 中 治 疗 组 :0级 :0人 、1级 :30人 、2 级 :12 人 、3 级 :8人 。对 照组 :0级:0人、1级26人、2级:18人;3级:6人。
两组病人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镇静、饮食、对症和营养支持等。对照组给予西药甲硝唑200mL进行保留灌肠,治疗组给予白头翁汤加味浓缩汁200mL进行保留灌肠。灌肠方法:灌肠前排大便1次,患者侧卧位以灌肠管插入15~20cm(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灌肠后患者卧床休息,保留时间不少于1h。以2w为一个疗程,经过2w治疗后观察疗效。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饮食、大便正常,肠镜检查无明显肠炎病理征现象,且半年内无复发;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半年内无明显反复,但肠镜检查仍有肠炎病理征存在;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但每有反复,且肠镜检查肠炎病理征无明显改变;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改善但不明显,且反复性较大。
采用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情况比较
经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检验显示,Waldχ2=4.033,P=0.045<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疗效不同。参数估计结 果 OR=e-0.546,95% 置信区间为(e-1.079,e-0.013),可以认为白头翁汤组疗效优于甲硝唑组(见表1)。
随着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肠炎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但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且病情容易反复。西医传统治疗多采用水杨酸类药物、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大多效果不好,毒副作用多。我们采用白头翁汤加味灌肠,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慢性肠炎通常属于祖国医学“泄泻”、“痢疾”、“腹痛”、“下痢”等范畴。病因与六淫侵袭,尤其是湿热壅滞,饮食所伤有关。其病机主要是“湿热热毒壅滞”,以脾肾阳虚为主,湿热邪毒为标,瘀血阻络贯穿始终,而湿热邪毒蕴结壅滞肠道,脉络失和、血败肉腐,气血相搏,导致腹痛、腹胀、泻下水样、糊样或黏液脓血便等。由于湿性粘滞不宜祛除,湿热邪毒缠绵不已,造成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慢性肠炎的治法应以“清热利湿化瘀、凉血解毒”为主。方中以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止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方中加栀子,其味苦,性寒,轻浮上达,入气分,行血分,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郁,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加红藤,其味苦,性平,具有苦降开泄,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止痛之功效,其入大肠经善散肠中瘀滞,又入肝经,活血散瘀、消肿活络止痛。加败酱草,其味辛、苦,性微寒,辛以散结,苦以降泄,寒以清热,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加紫花地丁,其药苦能降泄,寒能清热,长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加防风,此药甘缓不峻,微温不燥,质较柔润,其性缓和,为风药中之润剂,善行周身,气味俱升。防风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之功,对于慢性肠炎引起的肠道痉挛腹痛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加苍术则取其燥湿健脾、祛风湿之功。加槟榔则取其破气除满之效。此白头翁汤加味不仅保留了白头翁汤基础方药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而且还增加了活血祛瘀、通络、缓急止痛、燥湿健脾、消痈散结等功效。
国外研究证明,在慢性肠炎患者血中因血小板活化而形成大量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进而参与血栓并发症的形成[1]。本研究采用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加入了红藤、败酱草、紫花地丁等药物,增强了白头翁汤活血祛瘀之功,进而降低血栓并发症的形成。白头翁汤加味诸药合用,其直接灌肠作用于患处,可使药物在肠腔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采用白头翁加味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肠黏膜的修复。临床结果表明采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与黄连、黄柏、秦皮等中草药组成的混合水煎剂)治疗慢性结肠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2]。
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慢性肠炎较甲硝唑灌肠治疗治愈率高、有效率明显。在治疗慢性肠炎的方法上用本方法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1]IrvingPM,Maeey MG,Shah U,et al.Formation of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In flamm Bowel Dis,2004,10(4):361-372.
[2]罗明,万恒荣,陈海生,等.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4):46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