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2013-08-06 01:58
职教通讯 2013年13期
关键词:职业性分工技术人员

王 颖

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对职业教育起决定性作用,职业与职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首先要对职业的发展历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尽管大家一致认同,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之一,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专门从职业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谈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厘清职业的演变过程,探究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对丰富职业教育的理论有重要作用,对研究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赋予了职业不同的内涵。当今时代,谈到职业,人们自然地想到“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但是,无论其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人类社会这个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从古代到现代再到未来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产物。本文从以下四个时期分析职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自然分工与职业的沉睡期

从大约公元前300-前200万年的早期猿人的产生算起,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直至新石器时代初期,这段时期人类主要处于自然分工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生产力在缓慢进步,生产工具也从最初的砍砸器逐渐演进到了细石器,甚至劳动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必需品。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劳动方式极为简单,每种生产劳动的专业性都不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特定的行业,也没有明确的分工,每个群体主要按照性别、年龄随机分配生产任务。因而,这个时期并没有职业的产生,只能算作职业的“沉睡期”。

(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职业的孕育

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社会相继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大约发生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左右,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另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畜牧业。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并不是产生了两大职业,而是形成人类生产劳动的两大基本行业。[1]行业与职业的关系见表1。

由此可见,行业主要按生产劳动的对象和方式划分,而职业则是按工作岗位划分,一种行业可以包含多种职业,但职业只能从属于某一行业。另外,由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显,行业内部也没有进一步分工,劳动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劳动者可以同时在两种行业内交替工作。因此,只能说第一次社会分工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两大行业,提供了孕育职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并为后期职业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但是并没有产生职业。因此,笔者认为,此时的职业处于孕育阶段。

(三)第二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职业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很快,人类又进入了铁器时代。在这期间相继发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手工业与农业和畜牧业的初次分离为起点。这次分工对职业的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最初的手工业者制造陶器、冶炼金属、纺纱织布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自身最基本的需求,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手工业者阶层,也就是说,手工业尚未完全与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生产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人类最初简单的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各行业内部发生了进一步分工,以手工业最为突出。手工业中分化出了专门从事制陶、纺织、冶金的人,这些人各自组成了不同的群体。随着这种分工的深入发展,每个群体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与其他群体存在显著差异的生产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等)和知识体系(包括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群体对他们掌握的这些有形的生产体系和无形的知识体系都有一定的占有和垄断关系,这就构成了最初行业内部的粗放式的劳动关系。这种行业内部的再次分化,导致其内部成员彼此之间逐渐分离,这种分化和分离正是促进职业萌芽的催化剂,这些手工业行业内部分化出的诸如制陶、冶金等不同类别的劳动被视为职业的雏形。然而,有分离必然要有合作。特别是手工业者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其他两个行业进行产品交换,这就顺其自然发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即形成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行业——商业。这一次社会分工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特有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群体——商人。交换的发生与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职业的再分化。当手工业发展到全盛时期,手工业行业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出现了专人做专事的现象。那些制造石器、陶器或冶炼金属的手工业者彻底摆脱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而商业的出现又使一部分人从农业、畜牧业或者手工业中完全分离出来。这两次社会大分工不仅产生出了手工业和商业,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行业都经过了多次的分离和细化,最终产生了多种兼具专业性、垄断性和交换性的劳动即最初的职业。因此,职业最初的产生是行业内部分化的结果,发生在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商业的产生进一步完善了职业的内涵,使职业的轮廓更加清晰。

(四)社会的发展与职业的成长

总体上讲,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等条件的限制,职业在刚产生时及其发展初期,划分是比较简单且不稳定的。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把当时的人分为统治者、武士、商人、工匠四类。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象、农夫和妇功”;王公之职就是“坐而论道”;士大夫之职是“作而行之”;百工之职是“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商旅之职是“通四方之珍异”;农夫之职是“饬力以长地材”;妇功之职是“治丝麻以成之”。[1]同时,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封建社会时期分工是很少的,在乡村里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学徒的划分之外,就不再有后续的分工了。在手工业方面,虽然存在不同手工业的行业划分,表现出不同的职业,但是,各业手工业内部没有明确分工。因此,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社会的社会分工并不发达,职业的分化比较缓慢,所以职业的划分还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出现了很多的行业,而且每个行业中也都实行细致分工,职业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资料显示:苏联《消息报》1986年7月12日报道,苏联在最近15年里共出现207种新职业。[1]我国截止到2005年共有职业1 838个,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77个,增加的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三大领域中。[2]由此可见,导致职业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在不断增加,职业也在不断丰富。

二、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从最初的“沉睡期”到后续的“孕育期”再到最终的“萌芽期”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成长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那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与职业教育有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笔者以职业的演变过程为背景,仅从职业对职业教育的产生和职业对职业教育专业的细化两个方面谈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1.职业教育的萌芽。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在人类社会的自然分工时期教育并不具有职业性,因为当时的人们没有明确的分工。只有当人类社会产生了职业,教育才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性特征,也就是职业性教育。职业性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性只是教育的一个属性。在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后,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原始工艺技术的传授日趋专门化,如出现了制造陶轮、烧窑、设计图纹,等等。这就给当时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手工业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本职业所垄断的那部分知识、技能、生产资料等才可以从事相应的工作。这就使得教育开始具有了职业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特别是在奴隶社会时期,由于阶级对立的深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逐渐加剧,出现了专门从事管理的职业。同时,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具有专业分工的官职性教育,还出现了“各守其业”、“不知迁业”的职业性教育。当然,这两种职业性的教育,都不是因为教育内部的结构变化与任务分工引起的。因此,我们只能称之为职业性的教育即职业教育的萌芽。[3]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的现象,这是职业专业化的突出表现。这时候的教育形式是“子就父学、弟从兄学”。这标志着家业“父传子”型职业教育的出现。

2.职业的产生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由上文可以看出,阶级分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导致了职业的不断细化。为了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也为了使各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人类开始有意识地传授各领域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产生了。从教育目的看,无论是最初的“各守其业”、“不知迁业”的职业性教育,还是后续的“父传子”型职业教育,它们的最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中某种特定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教育内容看,最初的职业性教育是在职业产生之后才产生的,当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手工业领域中简单的制陶、冶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不断分化,产生了“士”、“农”、“工”、“商”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同时,出现与之对应的更具专业化的职业。职业教育是为就业服务的,职业的不断分化导致就业岗位逐渐增多,直接促使职业教育的内容加速更新,与时俱进;从教育的组织形式看,职业产生的初始阶段,职业教育的形式仅限于“口传身授”、“师傅带徒弟”等简单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后,职业愈加专业化、多元化,简单的“师傅带徒弟”式教学方法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也随之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不仅有了专门的职业学校进行统一的班级授课,还与企业合作创立了职业教育特有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诸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源于社会的进步,职业的发展。因此,职业的产生无论是在教育目的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为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的分化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的细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增补版》对职业的分类,我国目前将职业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共包含职业1 838个。以其中的第二大类即专业技术人员为例,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法律专业人员、教学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14个中类。笔者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例做进一步说明,农业技术人员主要指从事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栽培和畜牧、兽医等的技术工作人员,共分7小类。为了与下文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相对应,有必要说明两点:(1)农业技术人员不包括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生产人员,这几类共同构成了第五大类即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生产人员,该类包含6个中类,30个小类和121个职业;(2)农业技术人员也不包含水产工程技术人员、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和林业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从属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一中类。由于涉及到农林牧渔水利的职业非常之多,本文仅列举农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分类,具体见表2。

表2 农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分类[2]

表2显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已经分化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那么,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我国最初的专科性的职业教育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当时是分了两类即文学和艺术。隋唐时期所设立的律学、书学、算学和医学等。总体上讲,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极为缓慢。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官吏和“百工”人员。但是,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正因为有不同官职和不同手工类职业的产生,才出现了古代的两种职业性教育即官方实施的官职教育和民间进行的职业性教育。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欧美各国纷纷出现了专门的职业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了适应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需求,这些学校纷纷设立了与之对应的专业科目。到了近现代时期,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更为具体。笔者分别以我国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1913年的《实业学校规程》)②和现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③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为例加以比较说明,详见表3。

综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随着职业分化的不断加剧而逐渐细化。其中农林牧渔类从1913年的5大科目细化到了目前的32大类,每类下面还细化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虽然,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很多,但是,职业的分化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首先,从“专业”的具体概念出发,刘福春等学者在其《职业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通常也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的业务领域或某一大类职业。[4]这表明,专业的设置直接受到社会职业分工的影响;其次,从职业教育的目的出发,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5]此处的“业”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在所谓的“职业”。又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作为职业教育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时刻以社会职业为标杆,满足各种职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最后,从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无论是最初的职业性教育还是后续的“父传子”型职业教育和目前的职业院校,它们的最直接目的都是为国家培养从事各种职业的专门人才,为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服务。这就充分证明了职业的分化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的细化。

表3 两个时期的部分职业学校的农林牧渔类专业的分类情况比较

注释:

① 资料来源:卢洁莹.职业教育的概念与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8(34):13.

② 资料来源: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99-300.

③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

[1]潘锦堂.劳动与职业社会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117-121.

[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华人民中国职业分类大典(2005增补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2.

[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4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2.

[5]董爱国.陶行知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J].职教论坛,2008(05):62.

猜你喜欢
职业性分工技术人员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