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平均分配模式被打破,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出现并呈现拉大的趋势,这给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在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高校招生覆盖面不断扩大,学生所在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开始显现。那么,家庭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在校表现?家庭收入高的学生群体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群体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问题都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笔者于2012年开展了一次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浙江万里学院是浙江省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在校生规模超过万人,以浙江省籍为主,学校情况在浙江高校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以该校为主要实证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分析浙江万里学院的情况,进而发现普遍存在的规律。为了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进行分析,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分层抽样法,共向学生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73份,其中有效问卷806份,有效样本数超该校在校生总数的5%,可以认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多个问题,除了调查学生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学生心理压力、学分绩点、对教学水平的评价、对辅导员的评价、对住宿饮食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大体覆盖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以上问题均以打分的形式出现,数值的高低代表了学生的情况或对某问题的态度。例如,为调查学生的心理压力,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给自己的心理压力评分,可选范围在1?10分以内,1分为“没有压力”,压力越大则分数越大,10分为“压力非常大”,可出现小数部分,如1.5、2.3等。
调查结果
问卷回收汇总后,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首先对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做了分组(见表1)然后,以学生家庭年收入为分类标准,具体分析了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群体对各种评分问题的回答情况。例如,将所有家庭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下的学生归为一类,分别计算了他们心理压力的平均分、学分绩点的平均分、对学校评价的平均分,等等。具体结果见表2。
同时,问卷中还通过一系列问题了解了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学生的家庭收入存在明显差距
由表1可知,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0以下的,达到26.7%,再加上30000?50000之间的,中低收入家庭合计超过55%。同时,年收入100000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也达到了20.5%,而位于中间档次(50000?80000,80000?100000)的合计不超过25%。此数据反映出:学生家庭收入差距明显,中低收入家庭占据较大比重,中等收入家庭比例相对偏低,高收入家庭的比例也较高,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
家庭收入不同档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
以表2为例,可以发现:8个打分项目对比,处于不同家庭收入档次学生的平均分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分数之间还有较大差异。
以心理压力分数为例,“家庭年收入80000?100000”这一组学生的平均打分最低:4.84,而“家庭年收入30000以下”这一组学生的平均打分达到了5.59,差别明显。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对各个问题的回答存在差异。除了根据平均数对比进行直观感受外,笔者还利用spas软件进行了“假设检验”,从数学上证明差异的存在。根据检验,笔者发现上述差异的确是存在的,即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对上述项目的评分确实有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单纯的平均数“不完全一致”,而是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表明:不同档次家庭收入的学生群体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也是不同的。换言之,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心理压力程度不一,成绩不一样,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评价也不同。
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相对而言是心理最稳定、最认同学校相关工作的群体
将表2进行整理后,可以得到如下结果: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包括家庭年收入30000?50000、50000?80000、80000?100000的三档),相比其他收入档次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压力较小,成绩较好,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相对而言,来自低收入家庭(年收入30000以下)和高收入家庭(年收入100000以上)的学生在各项评分上则同属于一个极端:心理压力较大、学习成绩较差、对学校工作评价较低。
进一步地分析,我们可以说,属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是该校表现相对稳定、对学校认同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是学校稳定的基础,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主要支撑。
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上述分析结论虽然是根据对该校部分学生的调查而得出的,但是可以认为能够代表该校整体的情况,并能够对浙江乃至全国的高校提供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提供一个适合所有人发展的氛围,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是开展工作的根本目的。
首先,原有的一些对学生的认识需要转变,对于贫困生和家境优越学生的相关问题都需要给予重视,而且应该明了同样表现的问题也可能由不一样的原因导致。我们往往重视对贫困生的相关工作,却不大关心另一个极端——家庭富裕的学生,似乎认为“穷人比富人更有可能出问题”,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我们通常会觉得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大,但表2显示,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同样有相对很高的压力(5.38)。综合来看,贫困生和家庭富裕学生虽然家庭条件相差很大,却共同构成了该校学生中心理不稳定、成绩差、不满意学校状况的群体,但是现象虽然一样,导致的原因却有差别。比如对于学校的住宿、饮食情况,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评分都很低,但这两个群体不满意的原因可能有本质的区别。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对住宿、饮食的价格和价格的变化更加注意,他们的不满往往更多集中于价格上;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对价格一般不敏感,却更加在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种新的情况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其次,认真划分工作对象,重新定位工作的立足点,全面分析反馈结果。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家庭收入档次的学生群体,其个人情况和对学校的评价,实际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一项工作开展后,可能不同的群体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在对该校各项工作评分的时候,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相比,两个群体所给的分数差距很大,证明同样的工作在受到中等收入家庭学生的支持、认可的时候,却可能被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反对、抵触。如果对此不加分析,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可能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具体实践中,要重视学生家庭收入差异可能给我们的工作造成的影响,既要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实事求是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又要综合考虑反馈结果,尽量消除由于群体差异带来的干扰,正确认识我们的工作成果。
同时,正确认识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尽管已经证明,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确实是高校里面比较稳定、比较支持学校工作的群体,这与社会上的“中产阶层”有些类似,但是不能因此就完全照搬社会学上的“中产阶层”理论。对于社会来说,中产阶层比例高是社会发展的福音;然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说家庭收入中等的学生多了就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表3、表4所反映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相对而言,一方面信仰宗教的比例低,另一方面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也不高,这实际表明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缺乏信仰和政治热情。因此,一方面高校要认真研究家庭收入不同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一视同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以全校师生为服务目标的,开展工作要尽可能地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满意,而不是为了让工作被认可,而刻意去挑选工作对象,这就背离了“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