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13-07-29 07:42苏蓉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玻璃板平面镜画线

苏蓉

物理教学中,实验占具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一些观察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好的教学实验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过多流于形式,为完成实验而做实验,不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多的探究过程.下面以两个实验教学过程为例.

例1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

“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

师:学生,老师手中有一个碘锤,下面我们来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先给碘锤加热,观察其现象,然后停止加热,观察其现象,在碘锤的一侧滴几滴冷水

生: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评:整个过程中,怎么做,做什么,全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然后学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一遍,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能理解吗?老师可能是流于形式,因为课本上也是这样设计的,“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的颗粒,对玻璃泡微微加热并仔细观察,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老师应先让学生观察碘锤中碘的状态,然后提出问题:若要改变碘的状态应该怎么办?学生可以用加热,也可能用降温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器材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对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学生会记得更深.

“停止加热,观察其现象,在碘锤的一侧滴几滴冷水”,为什么要滴几滴冷水,难道不滴冷水实验现象就不明显了吗?课后我不断重复了多次,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只是碘不能集中在某一个位置.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也过于形式,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实验呢?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停止加热,观察其现象.”观察再次出现固态碘的位置,(大部分碘的位置在没有加热的那边)同时问:在你观察的现象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生:没有,

师:气态的碘遇冷后又变成了固态的碘,要使变成的固态碘集中在某一位置怎么办?(教师启发注意遇冷,使某处的温度降低.)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什么可以致冷,这样学生自然就能想到汽化或熔化)

师:我们现在再来做一次这个实验,这一次停止加热后在碘锤的一侧滴几滴冷水,再观察此次实验现象与上次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再次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总结实验结论.]

评:这样的实验设计,虽然在时间上比上面的例子要多一点时间,但我觉得,这样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学生会记得更深.同时也把汽化、熔化吸热能降低周围的温度得到巩固.

例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实验,大部分老师在设计这个实验时,也都是按照课本上的步骤: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再描下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棋子与镜面的距离.下面是某一节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及活动.

师:固定好玻璃板,以玻璃板的前面为边画一条直线,(评:为何要以玻璃板的前面的边)学生动手画线.

[WTBX]

师:固定好棋子A,然后移动棋子B,使之与A的像完全重合,画出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评:棋子A和棋子B的要不要画整个位置)学生动手描下A、B的位置.

师:拿走玻璃板,连接A、B(评:A、B的位置那么大,连接它们的哪个部位)

学生不知如何去连,连A、B的什么位置,聪明的学生知道在A、B的位置上取对称的点,有的学生就随手连接,也不管是否对称.

师:连好了吗?

生:好了.

师:现在用刻度尺分别量出A、B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量距离,相互之间交头接耳,好象问题很大.

师:解释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实验中有误差.

师:我们分析一下黑板上实验数据然后得出实验结论.

评:这里的原因是误差吗?能这样一概而论吗?课前有没有认真备课,认真的研究器材,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吗?这样的实验还不如不做,学生学到了什么?实验的结论真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吗?

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看清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同时玻璃板又有一定的厚度,会有两个反射面出现两个不太清楚的像,为了使其中一个像更清楚,在玻璃板的一面渡了膜,实验过程中看到的清楚像就是以渡了膜的面为反射面而形成的像,但难区分渡膜的面,所以出现了有的组的实验数据较准(画线面正好是渡膜的面)有的组实验数据相差很大(画线的面不是渡膜的面).

这说明老师在备课时对实验器材就没有认真研究,课堂上也没有采取应对的措施,只是为了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而了事了.

课后我询问这位老师,他告诉我的结果和我想的基本一样.

评:教师在开始实验的时候就告诉学生玻璃板有两个面,玻璃后面所成的像是哪个面成的呢?让学生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

方法很简单,可以让学生以玻璃板的两个面分别画线各做一次,先找出玻璃板的反射面,(用笔在上面做个记号)然后再完成下面的实验.

在描下棋子A、B的位置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做比较准,要不要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全部描下来,聪明的学生很快就知道,根本不需要描下整个A、B的位置,其实只要用笔在玻璃板前面点个点A,然后再在玻璃后找到这个点的像B并用笔把它画,移走玻璃板,连接A、B,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到镜面的距离.

师:A、B的连线与镜面必需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大部分学生能想到A、B的连线与镜面相互垂直.

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有个思考的空间、探究的过程,好的学生有了动脑的机会,中等的学生有了理解的过程,差的学生也知道的探究的过程.

评:在这两个案例中两位老师更多的是为了教给学生一个结论,为了完成课本上的观察、探究实验而做实验,并没有真正想到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尤其是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学生莫名其妙得出了结论.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初级中学 (211135)]

猜你喜欢
玻璃板平面镜画线
Group the words
空杯提重物
平面镜夹角成像探究
计算转换法测定动摩擦因数
配花朵
“光现象”易错题练习
“平面镜成像”练习
活学活用平面镜成像规律
制造美丽的冰花
如何对“画线部分”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