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2013-07-29 17:54吕莹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主体性信心教学

吕莹

摘 要:主体性教学实质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探索的要求。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信心

备课时,要求教师心中装着学生,树立“为学生的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使“教法为学法”服务。同时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主体性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的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变“教案”为“学案”

通过反思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我意识到:尽管自己在教学中主观上很努力,但是由于将备课当成“背课”,将上课当成“演课”,将学生当成“容器”,忽视学生作为潜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上课不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是为教师的教案服务。要转变这种状况,必须变“教案”为“学案”。

要变“教案”为“学案”,在教学中就应当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法,使“教法”为“学法”服务。

例如: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6的乘法口诀》一节后有这样一道巩固题:元宵节,小明把12盏彩灯平均挂成4行,每行挂4盏,可以怎样挂?课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用任意符号代表灯笼去画一画,学生受常规思维的影响,顿时卡住了。

这时,我说:“这道题如按我们平时想的话,它需要几盏灯笼?”

“16盏灯笼。”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图。

“但现在它只给我们12盏灯笼,少了4盏,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安静了2分钟,几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把正中间的4

盏灯笼去掉,也是每行4盏,有4行。”这时,有些学生还皱着眉头,我就让那位学生上来演示:

他将变成时,其他同学瞪着大眼,个个身体向前倾着,嘴巴张着。当大部分学生以为大功告成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手还举着:“老师,我跟他想的不一样,我是去掉四只角的4盏,也就是每行4盏,有4行,并且只需要12盏灯笼。”“老师,我還有方法……”“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时间去想一想、画一画,

谁的办法最多?”学生顿时埋头画起图来。5分钟后,学生纸上最少有四五幅图,此时此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解题方法超过十多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的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氛围。

因此,在备课时,心中要装着学生,树立“为学生的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使“教法”为“学法”服务。

二、变“学会”为“会学”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索获得的。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阵地。因此,应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堂情境创设如下:在学生观察三角形、房顶架、红领巾等实物后。师问: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三角形”。

小组合作学习用若干根小棒搭出三角形,然后用语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征,并验证用三根小棒一定能搭成三角形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然后用于实践。如果请你来修椅子,你将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组织学生评议各种方法,用小棒验证,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用纸片剪出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并试着符合以下条件:

(1)有一个角是钝角或有两个是钝角。

(2)有一个角是直角或有两个角是直角。

(3)只有一个角是锐角或只有两个角是锐角。

学生讨论: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如果按角来分类,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类?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学习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这样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不能成为教师上演“教案剧”的过程,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教学时,不能仅仅是一味地走教案,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例如:在我们的义务教育五年制数学第七册的第八单元小数乘法中的求积的近似值。求近似值是很抽象的,虽然学生多次接触,但对其知识点很难真正把握。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当中运用最多的是在收付现款时,因此这节课可以从收付现款入手进行

教学。

出示例题:一种瓜子每千克5.2元,王成买了1.16千克,他应付多少元?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6.032元,讨论得出他应付6元,但少数人认为付6.03元。这时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教师把条件改一下,如果王成买1.26千克,他应付多少元?学生又通过计算得出是6.552元,这时仍有很多学生认为他应付6元,他们的理由是它是以“元”作单位,所以只要付6元,这时教师加问一个问题:“如果王成到你家买,你收他多少钱?”这时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荡起层层涟漪,学生议论开了,纷纷说:“要收6.55元”,问其原因“如果我收6元,应去掉小数部分的0.552元,这样一算,我不仅没赚钱,而且可能要亏本,这种生意谁会做。为了拉生意,收一两次可以,但现在不是搞促销,所以要收6.55元。”……甚至还有学生说:“老师,比元小的单位有角和分,这里‘元为单位,那小数部分就有两位,也就是要保留两位小数。”你听,学生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概括出了知识点吗?

为了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又发问:“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用分了,那对于6.55元,你想收多少?”学生马上在小组内讨论开了,有的说:“应收6.5元”,有的说:“应收6.6元”,有的说:“我有时收6.5元,有时收6.6元。”

“那在什么情况下收6.5元,什么情况下收6.6元。”

“熟人来买收6.6元,陌生人来买收6.5元,熟人不会讨价还价,多收点没关系,陌生人收便宜点下次还会来买。”

“有钱的人收6.6元,不太有钱的收6.5元。”

“平时比较大方的收6.6元,小气的收6.5元。”

“很有钱的人收6.5元。”

“为什么?”

……

你听,学生们的回答多符合现实啊,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思维中学会了知识,并且兴趣盎然。

上面的例子不是一个特例,它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教学中,我们班的学生回答的很多问题都很现实,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吸收或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小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面或参与程度,对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巩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行为、情感等均可产生影响。因此我注重创设多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如活动参与、思维参与、交往参与,通过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确立其主体地位。

总之,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地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在孩子们的眼里是很抽象的,它是瞬息万变的,很难把握的。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作者单位 浙江省永康市城北小学)

猜你喜欢
主体性信心教学
信心和山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恢复信心比给猪刷脸更重要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