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会计,这是一个已经新兴了几百年的职业。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人们便开始用“出”、“入”、“收”、“付”等符号来记录财产物资的增减和结存,这就成为了早期规范化的会计记录和核算。而13~14世纪的欧洲,资本借贷同样也悄然兴起,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商业贸易中,近代会计为我们带来了借贷记账法,它的生命中流淌着资本的血液。进入21世纪后,会计已成为以提供财务信息的重要经济信息系,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经济生活的主角。当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令人目不暇接之时,会计羽翼日渐丰满,并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独立学科,也为会计专业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带来的兴旺前景。
如今各类专业让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而会计专业始终处于热门的学科。原因很多,当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个专业的实践性跟操作性相当强。正也是由于这个因素,使得会计的专业技巧显得尤为可贵、重要,也是其他专业取代不了的。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是否能胜任岗位工作,也同时体现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将实际工作经验教予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了解甚至亲自感受真实工作状态到底是怎样的。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面临就业时真本事就成为毕业生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学生是否有本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教授是否到位。而老师教授的好坏与否,除了专业能力要过硬,要求学生要严格等诸多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就是专业教师实际工作经验及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工作经验是指老师从企业中来,担任过会计工作;实践工作经验是指老师虽没在真正的企业里工作过,但至少有下企业实践的经验。无论怎样,都是强调实际工作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一味强调书本而忽视动手能力,导致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将角色从学生转换成为一名真正会计,工作能力低下。课堂教学方面,体现在实训教学课时比重偏低,实训性教学环节难以具体落实,老师着重课本理论而轻实际操作技能又或者是老师本身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导致在教学上也无从下手。具体到会计专业课教学,也存在着同样问题。作为一门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方式,仅仅停留最基本的在会计题目核算上,这种过于单一、基础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远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虽然会计的入职门槛相对比较低,但难就难在以后的发展。想要发展得好,就要注意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巧,并注意培养自身从会计专业可延伸到其他相关联专业领域的能力。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行业已经开始和其它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这也为以后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的机会同时也给现在的会计专业老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从理论出发,并要认识到实践更深层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有一个特点,就是任教老师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很多高校教师是从相关专业院校毕业,没有到过企业工作或不具备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直接就到学校任教,这就带来了一个相当大的弊端,纯理论教出来的恐怕就只有纯理论了。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让现在的职业院校认识到学科必须跟着社会走的趋势,才出现了近些年的教育改革风潮。“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在会计专业显得意义更实际也更具体。会计技能学到手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操作的,什么地方可用、怎么用,是我们教学的导向,而这个导向归根结底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老师若不具备从实践中来去的能力和思维,试问学生又如何可以做到?!再来说“双师型”教师,是现在高职院校要求老师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何谓“双师型”教师,简单地说,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如“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但无论是双证还是双职称,最终想要强调的还是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课堂上老师若一味跟学生灌输死板的会计原理,只会让学生对会计专业跟会计工作肤浅的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那么所谓的操作技能也只能是陌生的、肤浅的。正确做法应该是,通过理论学习,希望能让学生从浅显的感性认识迅速过渡到具体的理论认识。老师要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实践工作经验,带领学生扎实进入会计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凭证填制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我们在课本上不会遇到的情况,该怎么处理纷繁复杂的原始单据要尽可能的描述给学生听,账簿登记时注意事项,老板喜欢什么样的报表,等等。有了正确的授课理念,再配合正确的授课步骤,比如我们可以将重点理论归纳总结后教予学生,再辅以大量综合实训,那我们就跳离了只是纯理论的框框,而走到了接近真实工作的实践中。如果说课本当中对于这些知识的描述也许只能达到最中规中矩的效果,那么我们更需要的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马上就能应付各类问题的能力,而老师则需要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缺乏了实践经验,老师无法将这些传递给学生,更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若老师先从实践中了解到种种情况,无论是寻常的还是突发的,那么就能在课堂上将“真实”再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因为进入到实战的趣味性,也才会兴趣浓厚学习,掌握知识也才更牢固。
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是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产、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为了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办学初衷,教育部发出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会计专业教师既应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又应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高会计老师的实践能力。对那些高学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有“双证”的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院,走出课堂,下到企业,走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操作或担任兼职会计,使他们能更真实了解会计实际工作情况,以此为基础来更好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自身能真正“动手”自如了,学生才能学习“动手”。毕竟,会计是拿来做的,而不是空谈的。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出可实践操作的学生,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与别人同等甚至高一等的机会,进而朝着管理者角色去努力。作为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活学活教到课堂上,把死板的理论转换成生动的案例,手把手教会学生每一个会计操作的要领,让他们在规范又生动的教学中掌握以后工作的种种细节。老师从实践中来,带学生到实践中去,职业教育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1]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Article/xslwjjgl/46635.htm.
[2]施海丽.进一步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中华会计网校.2009-11-30.
[3]麦洁贞.论会计基础综合实训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