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玲
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以后,人类认识到海洋成为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空间和财富。目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世界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000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渔业在中国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渔业经济己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11%。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上年增加70万人。中国渔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水产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水产品对外贸易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四分之一。
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61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7%,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295亿元和180亿元;水产品产量174万吨,出口水产品达到4.9亿美元;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724.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海南初步建成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产业体系,2011年渔业经济总产值300多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70多万吨,输欧水产品量居全国第一,罗非鱼及其制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海南深挖海洋文化内涵,发展特色项目,促进海洋旅游业快速发展,至2011年底已建成三亚鸿洲等4个国际标准游艇码头,400多个泊位,今后5年规划建设邮轮游艇码头泊位13500多个。海南初步形成了现代化渔港体系,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至100万标箱,预计到2015年,洋浦港、海口港将跻身全国亿吨大港之列,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以洋浦港等港口为依托,海南临港工业异军突起,洋浦开发区8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扩能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计划在“十二五”末建成中国重要的临港现代油气化工基地和石油成品油储备基地,临港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海南省委、省政府日前召开海洋工作会议,提出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力争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从现在的四分之一左右提高到三分之一以上;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明确提出“一个提升,两个增强”的海洋强省建设新目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左右,2020年达到35%以上。
1.区位资源优势
海南省的经济区位和资源禀赋特征适合发展海洋经济。海南是中国的南大门,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海南是海洋大省,管辖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水水质优良,海洋生态良好,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岛和海上休闲度假旅游业、现代油气化工业优势明显。
2.政策优势
十六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海南岛列为一个海洋经济区。2005年海南省政府发布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中,海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建省之初海南依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便提出了“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的发展战略;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标志着海南省海洋经济已纳入国家发展层面,其海洋发展也成为经略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海南组织编制了《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南省“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等15个有关海洋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宏伟蓝图,坚持陆海统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巩固提升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近日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五大规划助推“蓝色金融”。五大规划中,首先是资金支持,从政策导向、信贷投入、直接融资等方面发力,拓宽融资渠道;指出要优先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洋渔业等方面的支农再贷款需求,对涉海企业的票据优先给予再贴现。同时,争取在海南省开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试点,积极推进保险资金投资海南省海洋产业和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信贷支持,海南将在服务海洋经济的基金、债券、设备租赁等“蓝色金融”新领域开展探索。例如,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滩涂、海水养殖、临港工业等海洋产业的融资支持;大力开发航运物流金融产品和供应链融资产品。完善沿海和海岛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支付体系、征信体系等。在三沙市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建立健全服务海洋经济的组织体系。支持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租赁、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推动设立大宗海产品交易中心。此外,完善金融创新配套服务、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各部门协调沟通,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海洋渔业是整个海南最传统的海洋资源开发形式,海洋渔业经济已经成为海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海洋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各种不确定因素经常给生产者带来重大损失。海洋渔业风险是指在渔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据农业部渔业局的统计,中国渔业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50亿元。
海洋渔业风险管理是指海洋渔业风险管理主体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优化组合最佳风险管理技术,以最小成本使海洋渔业生产经营者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海洋灾害无论是系统风险还是因子风险都会给海洋渔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由海洋自然灾害引起的海洋渔业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更加大了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额度,海洋渔业风险管理也就成为影响海洋渔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基本管理范畴,成为现代海洋渔业活动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建设海洋强省,向海洋“要资源、要环境、要空间”已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海南要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在由海洋大省转变成为海洋强省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动传统的海洋渔业向远洋捕捞、标准化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出口、休闲渔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现代海洋物流航运业、海洋文化产业。但由于海南省实施的各种渔业风险管理措施时间不长,经验也不足,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目前还存在着例如海洋渔业风险综合管理理念尚未建立、海洋渔业风险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政府的海洋渔业风险管理主体职能发挥不充分、市场化的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海洋渔业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建立、海洋渔业风险管理工具匿乏等问题。因此,研究和了解海洋渔业风险的本质和特点,对渔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不利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避免和减少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的潜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鉴于海洋渔业风险高、灾害重、死亡率高、损失巨大的特点十分显著,因此研究海洋渔业风险管理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要分散风险、分摊损失,有必要针对海洋渔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海洋渔业风险导致的风险分散和转移的重要性,以及海洋渔业风险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增加的风险分散和转移难度问题,着力研究海洋渔业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与运用,分别从海洋渔业保险、其他金融工具、非金融工具三个方面阐述海洋渔业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促进海南省全方位、全过程、多元、规范的社会化混合性海洋渔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更好地建立和发展完善。
海洋渔业风险管理制度是由海洋渔业风险管理组织及其运作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鉴于海洋渔业风险主要是自然灾害风险,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管理是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关注海洋渔业风险综合管理,建立跨部门的政府综合海洋渔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综合灾害管理的领导机构、应急指挥专门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加强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及处理能力,为建立综合灾害管理机制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灾害管理资源的利用率,为实施综合灾害管理和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提供物质保证。
由于海洋渔业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海南省政府在海洋渔业风险管理中应担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理顺海南省的海洋渔业风险管理体制,在强调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预防和应对风险,形成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大众传媒、社会公众等社会整体的风险管理网络;加大运用和推广科学管理方法,制定风险管理标准,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网络、卫星监测等高新科技手段。
海洋渔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海洋捕捞增速减缓,海水养殖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海水养殖面积扩大趋势明显,海水养殖业在海洋渔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南省海洋渔业风险管理应向海水养殖业发展。
以政策性海洋渔业保险为依托,以为渔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保证食物供应、稳定市场及确保渔民生活水平等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制定法律法规,强制推行渔业保险。采取财政补贴保费、减免税收、提供再保险、信用担保等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渔业保险。
发挥海南省政府与市场在巨灾风险管理及巨灾损失补偿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的作用,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补偿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整体性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积极探索适合海南省情的海洋渔业风险管理工具,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渔业灾害风险证券化技术与产品经验,例如渔业气象指数保险、巨灾债券和巨灾股票的发行,以及渔业灾害期货、期权产品等,借助社会力量来分摊和转移渔业灾害风险损失,通过借助现代较为成熟的气象卫星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将渔业灾害风险与损失进行标准化、信息化处理,在精算技术的支撑下,开发出标准化的产品,然后通过与资本市场的连接,使灾害风险这种损失型的产品变为具有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通过强大的资本市场,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进行分散。
其中,发展海洋渔业保险是海洋风险管理的重要选择。除海洋渔业保险外,海南省海洋渔业风险管理的手段还需要借助海洋渔业风险基金、政府财政救济、巨灾风险管理工具、补贴信贷等金融工具。并且,由于仅从金融工具角度研究海洋渔业风险管理还无法囊括风险管理的全部内容,因此从海洋渔业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出发,也需研究海南省海洋渔业风险管理的非金融工具,例如伏季休渔制度,发展生态渔业,发展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建设海洋渔业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海洋渔业中介组织等。
[1]胡家辉,王晓波.浅析中国渔业保险模式的选择[J].中国渔业经济.2006(02).
[2]范之安.中国海洋渔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