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男 刘盈盈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活动性教学,对教学目标走向多维、教学过程走向动态、教学时空走向开放、学习方式走向建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活动性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为小组合作活动、主体交往活动、问题探究活动、情境体验活动,而这些活动形式是在合作探究、意义建构和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实现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教学形式;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27-02
近年来,活动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课的活动性教学也广泛地开展起来了。本文主要是对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的意义、基本形式、教学环节等做一些探讨。
一、开展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的意义
1.可实现教学目标由单一走向多维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单一的,只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虽然也倡导教学技能的训练,但那只是从属于传授知识这一根本目标的。然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活动性教学则与之不同,它所要实现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多维目标。展开来说,它主张既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更要注重形成学生乐观、求实、宽容的生活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2.可实现教学过程由静态走向动态
“静态”是相对于“动态”来说的。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上是属于静态教学,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板”“散”“死”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师总是板起面孔去解说和宣示教材中的真理性内容,总是用“原理+例子”的方式讲解教学内容,总是让学生照本宣科地死记硬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如今的活动性教学则属于动态教学,其主要表现是教学组织的动态性、教学流程的动态性和教学调控的动态性。正由于这种动态性的存在,才使原来的静态接受变为现今的动态生成,才使原来的“闷课”变为现今的“活课”。可见,活动性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性教学,它可使教学过程“活”起来、“动”起来、“跳”起来,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既是活动性教学的基本过程,更是活动性教学的神圣使命。
3.可实现教学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时空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封闭的,即学生没有自主支配教学时空的权利和机会,只能听从教师的安排和调控。活动性教学则可彻底打破这种封闭状态,使教学时空走向开放。一方面,是对课内教学时空的开放,即教师总是尽量减少对教学时空的占有,而把更多的教学时空让位于学生,由学生有条件地进行自主支配;另一方面,是对课外教学时空的开放,即把学生生活的一切时空都作为他们学习的课堂。因而,教师要尽量突破教室围墙的限制和考试的樊篱,指导学生充分把握和利用各种有益于学习的机会与条件。
4.可实现学习方式由接受走向建构
接受式学习是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的基本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直接接受。其弊端有两个:一是机械性,即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知识来死记硬背地加以接受;二是被动性,即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内化性、“活性”,不会迁移,不会联想,不会应用。新课程改革后,这种接受式学习方式逐渐被建构式学习方式所代替,而活动性教学则更适合和有益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虽然活动性教学的核心是活动,但活动的过程却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1.基于小组合作的活动性教学
所谓小组合作的活动性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并通过合作讨论、探究、互动和交流等活动来开展的一种活动性教学。在这里,小组是活动性教学的载体,小组合作是活动性教学的基本方式,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互动和交流是活动性教学的基本过程。这种教学形式如今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社会”课题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师可首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让各小组分别搜集原始部落的“图腾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的相关资料,接着让小组成员通过探究深刻感知文化现象的普遍性,最后让各小组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社会作用在全班进行交流。
2.基于主体交往的活动性教学
所谓主体交往的活动性教学,就是以主体间的相互交往为外在表征,以主体建构和自主创新为价值取向,以交流和探究为教学过程的一种活动性教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的基本追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活动。这些交往活动既包括师师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生生间的交往、个体间的交往、群体间的交往,又包括师生与学习材料的交往、师生与教学问题的交往、师生与实例的交往等。而这种交往活动又是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和融洽的,它成为贯穿于交往教学全过程的一个基本内容。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强大魅力,同时也体现着交往教学过程的艺术魅力。
3.基于问题探究的活动性教学
所谓问题探究的活动性教学,就是以发现问题为出发点、以探究问题为过程、以解决问题为结果而开展的一种活动性教学。思想政治课的活动性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在这里,发现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的根本依据,因为只有发现、提出、设定了教学问题,才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探究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的核心所在,因为只有经过学生个体、学生集体以及师生之间对教学问题的探究,才能找出理论知识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引导力量。形成结论是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最终追求,这实际上是师生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交流探究、活动建构的系统化,也是对探究问题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与体会的具体展示。
4.基于情境体验的活动性教学
所谓情境体验的活动性教学,就是以情境为手段、以体验为过程、依据情境而进行体验的一种活动性教学。在这里,情境、体验、活动三个概念相互联姻,从而使情境与体验的教学功能在活动性教学中得以凸显。思想政治课的活动性教学正是这样一种“情境+体验+活动”的教学。这种教学蕴涵着如下关系:一是“情境—体验”的关系。它意味着思想政治课的活动性教学是基于情境的活动性教学,并通过情境来唤起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正如杜威所说,“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二是“体验-活动”的关系。它意味着思想政治课的活动性教学是基于体验的活动性教学。学生作为体验活动的主体,会全程参与到情境体验的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调动自己的知、情、信、意、行等各方面力量,以达到深层次和个性化的自主体验。
三、思想政治课活动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1.活动性教学的准备环节
一是要确立活动目标,它是开展活动性教学的先导。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它引导教学活动的进展方向和所应到达的规格要求。确立活动性教学的目标,应包括在活动中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应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激发活动兴趣,它是开展活动性教学的前提。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它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一是以“情”激趣,即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挖掘师生关系的情意来激发兴趣;二是以“活”激趣,即通过激活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来激发兴趣j三是以“疑”激趣,即通过设置“疑问”和“悬念”来激发兴趣;四是以“新”激趣,即通过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活动角度来激发学生兴趣。
三是要创设活动情境,它是开展活动性教学的条件。活动是活动性教学的核心,而情境又是活动性教学的支撑要素,它决定着活动的过程、程度及其效果。可见,创设活动情境对活动性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创设活动情境时,教师应创设出情感渲染的活动情境、激情充溢的活动情境、问题探究的活动情境、直观感受的活动情境。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这些情境进行合作交流、互动探究及情感体验。
2.活动性教学的实施环节
一是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它强调学习主体在活动性教学中的合作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并按照“借用背景材料—形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可首先将背景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和学习线索,以此来发现和形成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然后再对其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质疑和辩论,以使问题得以解决。.对弄不懂或弄不清的问题则由教师进行点拨。
二是进行意义建构活动。所谓意义建构,也就是对合作探究活动“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思想政治课的活动性教学已把意义建构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追求。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作为学生必须主动捕捉和搜集有关知识信息,并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和加以验证;作为教师必须注意对意义建构的时间进程和空间结构进行引导,以使学生意义建构的心理机制得以健康发展。
三是进行动态生成活动。活动性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和意义建构活动,实际上“是尊重师生的生命意义及价值,培育其生命成长、焕发其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特别注意生成过程中的多样性,即要注意在互动过程中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的生成,在对话过程中的生成,在反思过程中的生成;另一方面,教师要特别注意生成过程的变动性,即不把教学看做是永远的预设过程,而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适时地对活动方式进行调整。
3.活动性教学的评价环节
一是要把握好评价的理念。评价要坚持“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因为活动性教学是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
二是要把握好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活动目标的确立情况、对活动情境的创设情况、对活动资源的利用情况、对活动过程的探究情况、对活动结果的取得情况等进行评价。
三是要把握好评价的原则。主要是把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把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坚持由学校领导、专家、学生、其他教师以及任课教师等进行评价;把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就是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观察评价与测验评价相结合、谈话评价与问卷评价相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