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中
摘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国史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志品质和忧患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有效实现中国近现代史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中的功能,要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进行研究,遵循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规律,不断拓展教育教学路径。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10-04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生动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教材。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的[2005]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用活、用好、用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所富有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内涵,既有利于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中国近现代史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政育人”功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由于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教训,所以历史便成为了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所以“以史鉴今”“以史育人”便有其育人功能。强调从历史中学习,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的历史观和优良传统。我们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的“资政”作用和育人功能。早在总结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毛泽东同志就十分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在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我们的历史教训时也曾指出,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了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从深刻了解现在、正确走向未来的角度出发,强调“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州。在后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更明确了对青年学生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任务。胡锦涛同志从总结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历史视野出发,指出了进行近现代史教育的功能和加强近现代史教育的意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习近平同志从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高度,强调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中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伟业这一基本线索”,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励精图治、奋发闺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奋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从不同视角强调了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又面临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对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四门课组成。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所谓的承上,是指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与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所谓的启下,则是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也就是说,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发展和演变,我们才能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进程、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是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需要。
3.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历史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愈演愈烈,以致不少国人特别是青年淡漠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漠视中华民族的革命奋斗史m。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教授对一位拟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女生所作的评论更具有代表性。这位所谓的教授居然说:“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青年学生所受的历史教育非常有限,其中的理工科的学生更为突出。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知之甚少,所以思想认识片面的现象就相当普遍。同时,由于受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利益的重新调整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导致青年学生在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上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了怀疑,对西方民主盲目崇拜,不理解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奋斗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内容。因此,“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就既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弥补理工农医类大学生历史知识的欠缺,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比如理想信念、民族民主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创业创新精神等等。
二、中国近现代史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内涵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极其生动的中国人民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它昭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坚持不懈,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内涵。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如下的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自由、中华振兴的崇高理想,在我国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名人效应所赋予的教育意义,更能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为此,我们应善于挖掘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上各类先进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崇高品质,用来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并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的需要联系起来。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有名诗句中所蕴涵的以民族利益为先的精神,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中所蕴涵的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孙中山的由立志治病救人到立志革命救国的转变中所蕴涵的伟大精神,鲁迅的从学医到弃医从文的转变中所蕴涵的社会责任意识,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中所蕴涵的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情怀,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中所蕴涵的历史使命感,等等。用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崇高品质来教育大学生,会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励,对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国情教育
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近现代的中国与当代的中国紧密相连。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许多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近现代中国曾经存在的问题有关。近现代中国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腐败,曾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它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国情的一把钥匙。例如,关于香港、澳门、台湾及西藏问题、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我们就很难对之有正确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才能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落后,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则跨越了一些西方大国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可以使大学生从中认识到,道路决定命运,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可以使大学生从中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这样,进而也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前述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争取来的,中国人民能“站起来”并且能逐步“富起来”是多么的不易,所以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勤与俭、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荣与辱、义与利及廉与贪等方面的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思想文化遗产,它对于促进大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有助于强化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呈现给我们的是以下的历史主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民主党派的“中间道路”等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直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我们看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有助于强化对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在历次反帝斗争中所涌现出的无数的民族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优秀品质,展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今,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开放、创业创新已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潮流,已成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强大动力。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从事改革开放和创业创新的奋斗史,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好教材。再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有助于强化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可否认,目前,是非观念淡薄,缺乏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贪图安逸与享乐等,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更有甚者,还有一种“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说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仁人志士们的身上所表现出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是非观和荣辱观教育的理想教材。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照历史人物深入思考人生,可以使大学生从前辈的言行中领悟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可以使大学生从历史人物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中获取前进的动力。
4.意志品质教育
人生旅程犹如历史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起伏甚至挫折。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地存在着心理脆弱及意志、毅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状况。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和探索的历史,其中充满着数不尽的挫折。孙中山先生为我们民族的独立富强奋斗了一生,备尝了艰辛,几度死里逃生。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晚年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从而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土地革命的失败、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等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曲折,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最后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三起三落”的不平坦的人生,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如今,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贫困大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此种现实面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勇于进取,是每位大学教师应尽的职责。曲折的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仁人志士们奋斗的历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它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利于大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5.忧患意识教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提醒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忧息”意识。正是“天朝大国”的妄自尊大和忧患意识的缺乏,才导致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也正是以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先驱者们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前赴后继的救亡图存的行动,才赢得了中华民族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更是由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才使我们国家走上了繁荣昌盛之路。如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无数事实证明,和平与发展的实现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就我们国家和民族而言,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就每个个人而言,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居安思危,努力进取,才能使自己立于人生的不败之地。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功能的有效实现
如何将中国近现代史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内容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的研究;另一方面,要遵循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规律,要不断拓展教学路径,加强教学研究,将中国近现代史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元素挖掘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不断拓展教育教学路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要在认真梳理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元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化主题,提升实效性。一是要处理好系统性与专题性的关系。应在对教育内容的系统梳理的过程中把握好其整体性,在专题教学中突出其主题性。具体说,各个教育元素的落实,要围绕专题进行设计,要设法增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讲解关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就可以近代以来各种救国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主线,对之作深入浅出、人情入理的分析,引导大学生自己从中得出结论。二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贵在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时代性与针对性。同样以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仍能充满勃勃生机为例,来说明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同时也可避免由空洞说教带来的负面效应。
(2)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既给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应根据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特点,构筑起生动活泼的网络教学的平台。‘比如,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设置出若干个模块,使之形成系统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以供学生查阅;也可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或维护,使学生在这种建设或维护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还可利用网络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话题展开网上讨论。
(3)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许多教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功效。为此,我们应善于借助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重要历史人物诞辰日等,结合形势和大学生的特点,通过知识竞赛、演讲赛、主题活动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既了解历史,同时也接受教育。比如举办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新中国诞生和抗日战争胜利等的纪念活动,或举办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纪念活动。每逢有这类活动,学校社科教研部门可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合,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4)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要求要充分体现出其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要突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或开展红色旅游活动,都要重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比如在笔者所在的嘉兴,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南湖,组织学生展开“红船精神”的讨论。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通过调查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前后及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城乡的巨大变化,从中接受实实在在的教育。
2.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实施研究性教学
在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当前的形势,教师可将讨论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开展研究性教学,借此引导和培养学生收集及运用史料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和应变等能力。
(2)利用好现代化教学资源
影视作品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具有感性、直观等特点。目前,以历史和政论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包括专题记录片)很多。据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做合理取舍,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有紧密相关性的影视资料,通过历史镜头再现历史事实。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在利用这类教学资源时,一要严格甄选,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影视作品完全等同于历史教材;二是要适时、适量,不能滥用,不能以影视作品的播放来代替教师的教学与课堂讨论。
(3)开展比较教学与研究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与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才是最具说服力的。《数字中有爱国主义教育》一文利用数字具有可比性的特点,选用典型的数字材料进行古今与中外的对比,在古代史教育中突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在近代史教育中突出了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与辛酸,在现代史教育中突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中外比较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根源,从而使学生明辨了是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教师要善于研究,若能就可比较的史实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对比,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推进案例教学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使重大理论问题获得史实的支撑,从而让学生能更明白历史发展的轨迹。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甚至产生与其他教学内容在理解和把握上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因有典型、生动和说服力强等特点,因而就成为破解冲突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近代史上不同的救国方案及其失败的案例,就可以有力地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运用“三三制”政权等案例就可以讲清我国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问题;运用延安整风运动的案例就可以对我们党的建设理论予以说明;运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华西村建设的案例就可以阐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