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仰教育增效路径探析

2013-07-25 08:15朱耀华
教育探索 2013年5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大学生

朱耀华

摘要:高校信仰教育应正确处理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主动与被动,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高校信仰教育的增效路径,一是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二是提高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兴趣;三是尊重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体验,引导其建立信仰;四是抓好两项工作,解决模范缺少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教育;增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04-02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高校开展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的信仰教育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追求的就是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通过信仰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有利于增强转型时期社会凝聚力

一个没有信仰和追求的民族,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这是人类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之相伴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更多将由大学生承担;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意识形态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信仰的归属感,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认可和拥护,也将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3.有利于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毛泽东同志曾殷切地寄希望于青年大学生:“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知识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更是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因此,党的教育事业与现代化建设能否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成功与否。

二、高校信仰教育应正确处理的问题

信仰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进行信仰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心灵塑造工程”,由于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受教育者原有的“信仰”形成的内在排斥性,都给信仰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育者在开展信仰教育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如下关系。

1.个体需要与社会要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马克思还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也是人的社会属性。人们有权利要求满足个人的正当需要,这里的需要我们姑且划分为生理需要与心理(精神)需要。很明显,前者属于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后者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个体的生存而言,前者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后者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且,人们对后者的追求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

信仰教育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性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所要求、倡导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等,这属于人的精神需要的层次。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这两种需要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性要求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把这两种需要简单地割裂开来,武断地认为只有在充分的满足个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精神生活追求的引导;要知道,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才是人的社会性即人的本质的表现。

2.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长期性。信仰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的思想、精神层面的教育活动。人的精神、思想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一旦某种思想固定成型,其改变是相对缓慢的,这就是我们进行信仰教育较为困难之处。

信仰教育者应体现主导地位,变被动为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吸引力,教育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教育者自身的魅力、受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养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信仰教育在时间上的突变性与有效性的体现。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其时效性问题,不仅仅认识到信仰教育的长期性,而且也应该看到其突变性的一面。这样,教育者就能始终占据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以更好地引领信仰教育活动。

3.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理论与现实的衔接程度可以说是检验信仰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信仰教育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才能为人们所信服。在这里所说的“现实”除了内在的包含了实践之外,还包括理论是否与我国的国情、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及社会整体的思想氛围相一致。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切实领会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真正能够引导大学生运用理论去认识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停留在理论上。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增效路径

信仰教育应构建一个以教育理念为统摄、以受教育者内心思想转化为主体、以外部环境的优化为支撑的立体结构的教育体系。

1.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因为从对教育实践观察,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者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学生们的受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前面提到的理论的魅力;一种是教育者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积极阳光的教育心态等。这后面一种可以归结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它可以通过自己外在的行为所体现的内在素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接受其所传授的理念,并潜意识地以教师的形象或气质作为“模板”而学习,此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就很容易被学生模仿产生“蝴蝶效应”。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恰当地总结了教育者应如何树立“模板”的两种形式,它统摄着信仰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环节。作为教育者若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没有“渔”授之于学生,那么,教育者再怎么光鲜的外表,再惊人的气场,在时间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教育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2.提高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兴趣

信仰教育的效果最终是由受教育者的行为体现出来的,而思想转化为相应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作为信仰教育的主体,是人的兴趣、信仰、行为渐次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调动其对信仰教育的兴趣;大学生对信仰教育多持漠视态度,其症结在于信仰教育与实际相脱节。

青年最大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崇尚新鲜事物。当今的“网络的世界”,尤其是近年来手机网络的普及,更使当代大学生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若信仰教育中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是政治事件持一种闪烁回避的态度,就会导致意识形态“百无一用”的局面。因此,教育者应恰当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一些时事政治问题,或是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或是总结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处世之道”,而不能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把信仰教育“神圣化”。只有把意识形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结合起来,从其关注的焦点问题着手,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3.尊重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体验,引导其建立信仰

建立信仰是学生内心思想运动变化的关键环节。“信仰的生成,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与信仰主体的生存需要、切身利益、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等因素密切相关”。信仰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基于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自身的意义体验。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对各种思想的简单认知,或者只是“快餐式”地把各种理论机械地拼凑起来,这样对其人生毫无指导意义。在这里,也并非要求大学生像革命导师那样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是对其进行人生价值、生存意义、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引导,进而引导其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认识和体验,在潜意识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属于自己的信仰体系。

4.抓好两项工作,解决模范缺少的问题

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二是抓好学生党组织的建设。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很好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具有很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具有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制意识、素质教育意识等等。建立这支队伍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因为信仰教育的特殊性使教育工作者坏的言行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其好的言行所产生的效应强烈和广泛得多。学生党组织建设的质量不仅决定着党本身的凝聚力,关系到党的形象问题,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向心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学生党组织建设应有专人来抓,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入党程序发展党员。

5.创设情境,引导其敢于践行

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宣讲,还包括学校的相关部门、机构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如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自然地添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加强网络红色阵地的建设;在班级文化中点缀“红色花朵”等形式来强化其践行效果。只有在“红色”的海洋中,减少刻意的灌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去践行,才能增强信仰教育的效果。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并非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非没有将其作为指导方法行事,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大抵消了教育的效果。就以社会公德教育中的助人为乐教育为例。助人为乐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要求,可是时常出现的社会“集体冷漠”,让持有这种道德的人不敢依照道德标准行事,不能让信仰教育转化为行为,应该说这是信仰教育的失败。学生不敢或不愿践行社会公德,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认识不足,一方面则是环境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从外部来强化学生的践行效果。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信仰教育的思考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究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