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满足孩子需要的评价改革

2013-07-23 12:48汪培新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绿卡特长评价

汪培新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也是很多学校努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忽视对学习态度、品质的评价;注重教师的评判,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开展了小学教育的评价改革,尝试了基于儿童文化的“多元激励性学业评价”。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教师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学生发展观,在综合评价方面也呈现出更多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个性化评价实践,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多样的考试——让负担“化整为零”

1. 学而优则“免”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好坏是与学生的基础以及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直接相关的,不可能通过一次考查就得到很大的改观。为了更好地激励先进,鼓励后进,我校实行了“期末免试制度”:学期初,由备课组、教研组讨论免试标准,提交教导处反馈、修改,最终定稿并向学生宣布。由学生自主提交期末考试免考申请,期中时对照免试标准进行自我检查,明确努力方向;期末由教师进行资格审核,确定免试生名单。免考者该门学科成绩被视为“优秀”,同时对获得免试资格的同学在全校张榜公布,进行表扬。这种做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不考就是考

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度等问题,学校推出了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期末免语文、数学纸笔测试的制度,而转变成由教导处组织进行常规性质量检测,如“拼音过关”、“识字过关”、“数学口算过关”等其他形式。

3. 自主选择考什么

在语文、数学两门考试科目上,我们开始了“分项自选难度等级评价”的实践:按学科的知能结构分成相关的分项(如数学分为计算和应用两部分),把试卷分成一、二两卷(一卷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二卷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试卷进行考试,所考成绩即是成绩单上所填成绩。如果觉得没有发挥好,还可以进行重选、重考,成绩单上填写较好的考试等级。考虑到低年级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弱,采用“合格+特长”的评价方式:将试卷分为必做的基本部分和自主选择的发展部分,对两部分分开评价,不做后者不影响成绩。这样自主选择的考试,学生不会把它作为一种负担,同时,每一位学生均能通过考试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多元的考查——让优势得到蔓延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学生钢琴弹得特别好,但音乐成绩只是合格,因为音乐考察的是唱歌,或是舞蹈。学生擅长的,往往不是考查的,这样的考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生活中的钢琴演奏家,往往不是声乐家,甚至根本不会舞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美术和音乐学科开展了“自选强项评价”的方法:评价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并开辟一个“自选强项评价”项目,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项目参与评价,根据学生所选项目展示的水平评定等级。

1. 音乐学科——小小音乐会

音乐学科的“自选强项评价”是基于学生“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基础上的一种评价方式。在期末,“自选强项评价”主要以“小小音乐会”的形式出现,每位学生可申报1~2 项节目进行表演,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考核。申报的项目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声乐类,也可以是舞蹈类、器乐类,甚至欣赏类等。

在整个“小小音乐会”过程中,学生既是被评者,也是评价者;既是观众,也是评委。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空间,让他们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的表演都是精心准备并且自认为最拿手的,还涌现出了“主持人”、“总监”、“策划”、“艺术指导”等角色……增强了服务与合作意识,培养了组织能力。

2. 美术学科——“小小画展”

美术学科的“自选强项评价方式”,是以自己最擅长的一种美术表现形式拿出一幅作品,可以是绘画中的水粉画、线描画、版画,也可以是工艺中的拼贴画、剪纸、贺卡、立体制作,甚至可以是一篇美术小评论,在教室布置成“小小画展”,供同学欣赏,并参与评价,最后师生综合评定等级。“小小画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这样的评价对教师的平时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作业评价时,不打等级,而改用描述性的语言,使作业批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型。比如:“从你的画中,老师感到了快乐!”“这幅画的色彩真好!”“如果把太阳画得大些,太阳公公就更高兴了。”。

丰富的激励——让机会伴随成长

在注重发挥学生期末学业评价激励性功能的同时,我们还认为,教育评价是与教育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一种持续过程,应该伴随学生学习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1. 小小“绿卡”激发潜能

处在6~12 周岁的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持久性相对较弱。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经常利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由此诞生了“绿卡”评价制度的改革。

这到底是一张怎样的神奇卡片呢?

“绿卡”长什么样?最初的绿卡,卡如其名,当然是绿色的,上面写着“NO HOMEWORK”。随着功能的不断开发与完善,不同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不同的包装,如低年级的老师会在卡上分别印上可爱的十二生肖等,吸引学生的兴趣。

“绿卡”可以用来干什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使用一张绿卡达成以下任意一项的功能:免做一次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机械作业;免掉一次考试成绩家长签名;单元测查的加点数换等级;换取读物或学习用品……

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等,绿卡的标准与规定也不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这些标准和规定是由老师和孩子商量制定的。比如中年级段数学绿卡的获取标准:课堂中有五次精彩的发言,或五次作业获得“优秀”的评价,或数学口算达到一定的速度,或一次优秀的、有创造性的数学实践作业……

“绿卡”评价制度关注了学生的成长发展,强化了评价的人文教育功能,增强了评价的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了学生认知发展和品德形成。更重要的是,它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处境与需要,尊重和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主体精神。根据“绿卡”的功能,我们后期推行了多元发展性激励卡,包括“学科绿卡”、“校园文明卡”、“班级个性卡”三类。

2. 特长发展催生“半天族”

我校重视孩子个性特长的培育,基于个性来发展特长,看重的是个性品质。一个人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个人带来的最大收获不是技能的,而是精神的鼓励,是自信心的增长,是阳光的心态。这种内在的力量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常常将一个人推向多元智能的顶端!

“绿卡”最初版、发展版、卡通版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全面开课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学校社团活动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保障,但仍然不能满足一小部分孩子的需要。为了让特长孩子更具特长,学校出台了“半天学习制”:学生和家长可根据成长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只来学校上半天课,另外半天时间自己安排。这一类学生被称为“半天族”。

传统的全日制教育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不少天资聪慧、特长突出的孩子需要“另辟蹊径”。“半天学习制”正是为了激励和保障这些孩子的更好发展。我校的薛逸歌同学是“半天族”的第一个受益者: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半天来校学习,半天在家练琴。11 岁参加亚太地区钢琴比赛,获得了儿童组第一名,12 岁被欧洲三大顶级音乐学院之一的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录取,成为当年该院在中国招收的唯一一名天才少年大学生。

猜你喜欢
绿卡特长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老板的特长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美国移民局闹乌龙 3年错发近2万张绿卡
天津:实施一张绿卡管人才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与特长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